正文 第21章 多元化投資:沉浮中要有永遠盈利的支柱產品(1)(1 / 3)

有人問我憑什麼到處投資,做這個,做那個,基本都成功,為什麼中國絕大多數人都不成功,你能成功。我和他說:手頭上一定要有一樣產品是天塌下來都是掙錢的。

——李嘉誠,馬雲和吳鷹拜訪李嘉誠,李嘉誠如是說,2006人生自有其沉浮,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一份悲傷,隻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成功,什麼叫做真正的幸福。

事業上應該賺多些錢,有機會便要用錢,用到好處去,如此,這一生賺錢才變得有意義!

人要有金錢之外的思想,保留少少自己值得自傲的地方,人生活得更加有意義。

假如一個人有很多資金,但沒有knowledge(知識),欲去亂搞新科技的話,他失敗的居多。

一棵樹根部的分枝可能散布在五十尺一百尺以外的地方,但主根仍在。

如果在競爭中,你輸了,那麼你輸在時間;反之,你贏了,也贏在時間。

投資香港衛視

如果你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商機就已經來了。新興的生活方式代表著新的市場需求,而有一些市場總在人們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突然興盛,使早具慧眼的人賺了個盆滿缽滿。梳理這些商機不是一件難事,隻要看看我們工作生活中的新鮮東西就行了。

——李嘉誠

20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通訊業的突飛猛進,電視已基本在老百姓生活中得到普及。雖然香港本地隻有兩家免費電視台,但是競爭相當激烈。隨著歐美有線電視的發展,港府為了平衡香港電訊市場的壟斷現象,決定成立第二電訊網絡。為市民提供一個更加方便、快捷、多樣化的資訊窗口。

這時,“超人”的次子李澤楷剛從加拿大打工回來。雖然父親剛開始隻安排他做一個公司小職員,但李澤楷並沒有嫌棄這一職位。

25歲的李澤楷性格桀驁不遜,頗有當年乃父之勇。憑借他4年的海外磨煉,初出茅廬的李澤楷決心要為這個家族做點事情。他畢業於美國坦福大學電腦工程專業,在加拿大就一直從事電子技術類的工作。所以,李澤楷非常看好電視的發展前景,他曾多次與父親商議投資電視行業一事,並得到了李嘉誠的默許。

亞洲首枚專供本區域服務的電訊衛星。

1989年,港府宣布由李嘉誠旗下的和黃經營第二電訊網。這時,由包玉剛的九龍倉和郭得勝的新鴻基業組建的新財團無不羨慕,隻是港府親自點將,實在無能為力。不久,北京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學生運動,港府要求和黃注資成本不得少於55億港元。否則,將無法獲得有線電視經營權的牌照。李氏父子考慮再三,最後決定放棄此項業務。

包氏集團當然不能讓機會溜走了,隨即就與港府簽定協議,成立九龍倉有線傳媒公司並掛牌營業。由包氏的女婿吳光正出任董事會主席。上台伊始,吳光正就向外界承諾,九龍倉將在2年內使香港市民收看到20個有線電視台;5年內力爭達到32個頻道。

退出有線電視爭霸的李氏父子,並沒有放慢進軍電視業的腳步。發射亞洲衛星一號的原本目的是主打電話業務,全部經營權歸李嘉誠所有。李嘉誠知道,亞洲衛星一號是以通訊為主,現在普及範圍不大,使用率低,如果把它用在電視上效益一定可觀。於是,李嘉誠立即成立了衛星廣播公司,並向亞洲衛星一號租用線路。緊接著,李嘉誠經過多次與港府斡旋,最終獲得了衛星電視的許可牌照。

調查後發現,在香港多達十幾萬座大廈可以安裝衛星天線,這對包氏集團來說可不是個好消息。為爭奪收視權,雙方展開了博弈。李氏父子旗下的所有子公司,甚至包括屋村都拒絕安裝九龍倉傳媒公司的有線電視。同樣,吳光正也號召包氏家族的公司抵製安裝衛星電視。

1990年年底,李氏父子的衛視公司開始掛牌。第二年,總投資達4億美元的衛視公司開始營業。年底,已有5個頻道的節目麵向觀眾。衛視自經營以來,全天24小時不停地向40多個國家和地區滾動直播,經營其中包括可口可樂、麥當勞、雀巢、索尼、富士等全球知名企業。從開播到到1993年出售,不到2年的時間,衛視僅廣告收入就達3.6億美元。雖然衛視在海外的市場狀況不錯,但在香港本地卻並不理想。因為港府此前曾規定:禁止衛視頻道播放粵語節目,而且不能向用戶收費。這對衛視來說絕對不利。對於一個香港電視媒體,不播放廣東話欄目,還有誰會關注衛視。

對此,李氏父子決定借助媒體輿論,向港府施加壓力。因為從市場反饋消息顯示,將近100%的衛視用戶要求播放粵語節目,市民對港府的決定很不理解。緊接著,各大報紙、雜誌等各路媒體鋪天蓋發表評論,都說港府的做法不對。同時,李氏父子還要求港府同意衛視向用戶收取費用。

李氏父子的猛烈進攻使吳光正集團感到了威脅。九龍倉有線傳媒公司發言人曾表示,若港府同意衛視播放粵語節目,肯定會有大批觀眾傾向衛視,九龍倉有線必將受到嚴重打擊,到時我們不得不放棄有線經營權。李氏父子步步緊逼,包氏家族隻有招架之勢,毫無還手之力。港府因迫於民眾和媒體的壓力,曾一度表態,會考慮在恰當的時候允許衛視播放粵語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