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李嘉誠重新打包,把原來的rabbit(兔子)公司改名為orange(橙子)。1996年,Orange在英國成功上市,經過短短短幾年的經營。Orange的客戶就遍及整個大不列顛王國,並一舉成為英國第三大移動電訊商。不僅如此,業務還遍及以色列、香港、澳大利亞等國。
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由於中國內地政府采取積極有效的貨幣政策,香港經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1年後,李嘉誠旗下的和黃提出了“立足本地,加快海外投資”的口號。從此,李家軍開始大規模向國際市場進軍。
1999年10月,據英國《泰晤士報》稱,德國的曼內斯曼公司將收這項巨額交易,雙方都有受益。
對曼內斯曼來說,除了可以在歐洲電訊業加大稱霸的籌碼外,還可為公司下一步涉足更多的行業提供可能。曼內斯曼公司是德國最大的電訊經營商,覆蓋全德及周邊數個小國家,服務人數達1700多萬人。曼內斯曼公司主要以經營移動通訊為主,並涉及建材、汽車機械、微電子等多個領域。此番與orange聯手,想必更是如虎添翼,發展勢頭更不必說。對和黃而言,不僅獲得了巨額資金,還持有了德國人擴股後10%的股權。更重要的是,和黃將成為曼內斯曼最大的單一股東,並能進行長線投資。這項突破千億大關的巨額交易在香港曆史上尚屬首次。賣“橙”一役,使李嘉誠的資產劇增。1999年年末,美國《財富》雜誌報道,李嘉誠已躋身世界十大富豪之列,這也是首個排進世界前10的華商。交易消息一經傳出,長實及和黃係的股價便一路飆升,和黃收市升幅達9%以上。長實也由3天前的58港元/股升至21日收市價的67.5港元/股。自交易完成之後短短三周內,李嘉誠的身價就已暴漲了150億港元,平均每天有5.5元億港元進賬。
正當和黃和曼內斯曼各自舉杯歡慶之時,歐洲其他一些電訊商感覺到了威脅。擁有全球最大流動服務商的英國沃達豐(Vodafone)公司第一個站了出來,提出要收購曼內斯曼公司。也許隻有這樣,才能阻止德國人與orange聯手,避免別人搶走自己的地盤。
沃達豐的前身是英國拉考爾電子公司專營移動電話的一個部門。1985年脫離母公司後,成立了沃達豐電信公司,隨後幾年內,沃達豐先後收購了美國、英國、日本等電訊公司,客戶群體空前高漲,實力進一步壯大。1999年市值達11000億港元。它不僅是英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出強烈抵抗,並認為英國人此舉純屬挑釁行為,不管多少錢堅絕不同意。碰了一鼻子灰的英國人,他們想到了一個黃皮膚人——李嘉誠。因為他們知道,現在李嘉誠手中持有曼內斯曼10%股權。因此,討好這個香港人,成了英國人的唯一辦法。
1999年11月23日晚,英國沃達豐電訊公司委托一個組織機構授予了李嘉誠“傑出人士獎章”。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分明是借雞生蛋。如果李嘉誠出售自己持有的曼斯內斯曼股份,以沃達豐電訊公司的出價,李嘉誠在短短一個月內便可狂賺318億港元。
此時,外界把目光都投向了李嘉誠。就在頒發“傑出人士獎章”的那天晚上,李嘉誠當眾宣布:“和黃不會因名利而出售曼內斯曼的股權,和黃與曼內斯曼合作友好,雙方共存才是和黃的最大利益。況且英國人提出的收購價也不完全使我中意。”
李嘉誠的言論讓業界人士大感意外,眼看要到手的數百億港元競被拒之門外。有資深專家指出,這是“超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還想在歐洲市場立足,謀求比這次更大的利潤。也有人認為,李嘉誠曾與曼內斯曼約法三章,和黃用orange換取曼內斯曼10%股權,未滿18個月不得出售。也有人說,李嘉誠此舉是為了給眾股東一個好的形象,為日後自己可以在曼內斯曼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和決策權。
無論是哪路的分析與評論,但肯定的是,李嘉誠通過入主曼內斯曼,打開了一扇通往歐洲電訊市場的門窗,開辟了歐洲第二戰線,區區幾百億港元對李嘉誠的吸引力遠遠不夠。
李嘉誠的“橙”子計劃,堪稱是進軍歐洲電訊市場以來最經典的一戰,海外各大媒體爭相報到。當時,正在英國訪問的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在許多人眼裏,李嘉誠在商海闖蕩多年,大小事都司空見慣了,包括這次交易他一定是鎮定自若,穩健有力。但事實恰恰相反,就在未完成交易之前的18個小時裏,李嘉誠心潮澎湃,精神緊張。即使是晚上休息,他總要準時調好鍾表鬧鈴,以免睡過頭錯失交易落實的喜訊。直到交易完成後,“超人”才露出了喜悅的笑容,並在記者招待會的茶點桌上,隨手拿起一塊餅幹來充饑,而且吃得很香。可見,為賣這隻“橙”子,“超人”是費盡了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