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收購的這些公司搖身一變,立刻成了當地最大的戶外媒體經營商。同時,他們還成立了一個專門負責各戶外媒體廣告的業務公司——TOM戶外傳媒集團。
2002年對李嘉誠來說是一個廣告年,因為他幾乎收購了內地最有影響力的戶外廣告公司。從他整個收購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超人”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洞察力。首先,中國加入世貿後,將對所有成員國的進口實行零關稅的政策,勢必會有大量外資湧入內地,競爭也會空前激既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也沒有蠻橫無理的吞並。而是以心平氣和的方法,使雙方的利益達到共贏,在短短一年的時間,李嘉誠就收購了內地各大城市的戶外廣告公司,堪稱奇跡。
成功完成內地戶外廣告的收購後,無論在內地,還是在香港。李嘉誠立刻成了媒體們關注的焦點。
2002年9月,香港媒體報道,李嘉誠旗下的網絡公司TOM將收購內地的《電腦報》。文中稱,隨著大眾的口胃,TOM已率先在中國台灣地區發行了電腦雜誌PCHOME,銷路一直很好。如果成功收購《電腦報》後,那麼IT界勢必會形成一股旋風。
據說,早在2001年,TOM公司就與《電腦報》一見如故。TOM高層就與《電腦報》領導進行了會麵,第一次結觸雙方就敲定了合作的基本框架,即整合IT資源,擴大電腦報刊在華語世界裏的流量。
後來,TOM與《電腦報》曾有過多次接觸。對此,IT界人士對此大加評論。其中有人稱,兩家聯姻將有利於國內媒體的發展。自中國入世後,出版媒體業將全麵向外資敞開大門。而TOM一向以膽大、活躍、敢於挑戰跨媒體行業而著稱,這次與《電腦報》的合作由此可見一斑。這位分析人還說,TOM與《電腦報》結合,將為低迷的中國新聞出版業煥發一線生機,但彼此的競爭程度將會更加激烈。
還有人認為,由於《電腦報》的發行低效和內容單一,將在很大程度限製它的發展,所以它在同行業中沒有絕對優勢可言。如果有PCHOME介入,情況可能好一點。否則,二者合作的前景不容樂觀。
TOM收購《電腦報》,目的是想實施一個跨媒體的戰略計劃。在完成港台的《亞洲周刊》和PCHome收購後,再進軍內地,形成互補優對一個經商者來說,敏銳的眼光與果敢的判斷,對自己的事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時潮、新思想、新知識在當今世界日新月異,隻有通過學習,學習,再學習。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成就人生的輝煌。年已古稀的李嘉誠尚能做出如此大手筆的傑作,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毅力和精力。
曹操在《短歌行》裏寫到:“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超人”正是在這樣一種精神的支撐下,在商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把握時機,投資有“度”
投資環境是否成熟,決定於瞬間的時機把握,既要反對盲目的投資,又要摒棄樂觀的投資。總而言之,要掌控一個度。
——李嘉誠
投資需要時機,這已是所有人的共識。作為華商傑出代表的李嘉誠對此也持肯定態度,認為一個商人,是否能抓住有利時機在適當的時候發力,走在競爭對手之前,是決定其事業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那麼,李嘉誠是怎麼看待投資與時機兩者之間的關係呢?他說:“投資環境是否成熟,決定於瞬間的時機把握,既要反對盲目的投資,又要摒棄樂觀的投資。總而言之,要掌控一個度。”如果環境不允許而投資,難免會傷筋動骨,欲退而不能。如果環境適合投資,千萬別猶豫不決,否則大好良機就會錯過。所以說,掌握投資技巧是每個商人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李嘉誠就在內地設想過很多投資項目。到1993年,由於內地投資過熱,導致了通貨膨脹,為防止這一不良勢頭繼續漫延,國家采取了宏觀調控政策。當時,李嘉誠的許多投資項目也暫時擱淺,其中包括東方廣場等項目。對此,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李嘉誠是頭腦發熱,也有人說李嘉誠是先人一步。
數,就聽天由命了。但這並不是一味兒的消極態度,而是既有迎接勝利的信心,又有準備失利的心態。李嘉誠曾設想,新建成的東方廣場大廈高約70米,登樓遠眺,氣勢恢宏的故宮將盡收眼底,王府井周邊的景點建築都可一覽無餘。對於香港人的李嘉誠來說,沒超過100層的樓算不上什麼摩天大廈。但對首都北京來說,這不是一件小事,人們對此都持否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