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懂得這個道理,傳統流傳的智慧告訴我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們早早就知道,投資在知識上是有所回報的。
——李嘉誠,北京工業大學綜合科學樓啟用儀式致詞,2003今天的商場要以知識取勝,隻有通過勤奮學習才能通往人生新天地。
我從不間斷閱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了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
有時你看似是一件很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事。就學識來講,有所取,有所舍。電視要看少一點,小說要少看一點。跟你的行業有關的你一定要看,保持充沛的精力,腦子要靜下來,不要太煩。
從前經商,隻要有些計謀,敏捷迅速,就可以成功;可現在的企業家,還必須要有相當豐富的知識資產,要對國內外的地理、風俗、人情、市場調查、會計統計等都非常熟悉才可。
如果一個機構沒有掌握跟自己行業有關的最新信息,領導者就極容易判斷錯誤。在這種情況下,就算你再努力,失敗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求知心切,堅持“搶學”
我的小智慧是被環境逼出來的。我花一點點錢,就可買來半新的舊教材,學完了又賣給舊書店,再買別的舊教材。我學到了知識,又省了錢。那時候,人家是在求學問,而我是在搶學問。
———李嘉誠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軍迅速侵占了中國的半壁河山。1939年6月,李嘉誠的家鄉廣東潮州被日本轟炸機侵襲。為了逃離戰火,李嘉誠跟著父親李雲經倉皇離開家鄉到香港謀生。在逃難之前,李雲經是一位小學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李家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在家鄉備受人敬重。但“七七事變”的爆發改寫了千萬人的命運,像強烈的龍卷風一般,把家族、個人從原本賴以為生之地,狠狠地拔起來,旋轉蹂躪後,拋向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李嘉誠就是其中之一。
香港是個拜金主義盛行的商業社會,小學校長是沒有價值的經曆,李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在潮州雖不富裕但受人尊敬的生涯徹底過去了。幾經波折之後,李雲經在一家潮商開的公司裏找到一份小職員的工作。但收入微薄,為了養活全家,他隻好拚命工作,終因勞累過度而染上了肺病。在1943年冬天,李雲經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離開了這個動蕩不安的世界。那一年,李嘉誠14歲。
使小小的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李嘉誠感到自己“仿佛一瞬間被迫長大了”。
書香門弟的熏陶,使李嘉誠抱定了一個信念,僅僅靠茶樓薪水養活全家不是自己的目的。要徹底擺脫生存維艱的困境,出人頭地,必須學習文化知識。因為文化知識不但是一個人的能力之本,而且還是深造和達到高深境界的前提。沒有知識便成就不了大事業。
茶樓工作異常辛苦,工作時間長達15個小時以上。那時的李嘉誠常常是“披星戴月上班去,萬家燈火回家來”。但到家後,李嘉誠就立即忘記了工作的辛苦,馬不停蹄地就著油燈苦讀到深夜。生活的艱辛磨練出李嘉誠堅強的意誌,使他終究沒因香港戰亂而放棄拚搏。尤其在學知識方麵,他更是有著頑強的毅力:咬緊牙關,堅持做到學習工作兩不誤。
但強烈的求知欲望也擺脫不了現實的窮困,無錢買教材又成了李嘉誠讀書路上的又一“攔路虎”。靠工資,不可能,因為他的工資本來就微薄,除去全家生活開支和弟妹的學費,根本就剩不下幾個錢;去借,不可行,因為他自小就心性高傲,不願受人施舍,欠下人情。
可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頭腦靈活的李嘉誠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家具有二手的,汽車有二手的,那圖書是不是也應該有二手的呢?通過留心考察,李嘉誠在街頭找到了一家專賣學生用過的舊教材的廉價書店。
有限的錢使李嘉誠想多買幾本舊教材都成了奢望,每次,他隻買一兩種。學完之後,他又折上折再把這些舊教材賣給書店。然後再將所得的錢買回“新”的舊教材。如此,既學到了知識又省了錢。李嘉誠的經商頭腦可見一斑。
友人這樣說道。
每當向人談論起這件事情時,李嘉誠總是一臉興奮地說:“先父去世時,我不到15歲。麵對殘酷的現實,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學業。那時我太想讀書了,可家裏是那樣的窮,我隻能買舊書自學。我的小智慧是被環境逼出來的。我花一點點錢,就可買來半新的舊教材,學完了又賣給舊書店,再買別的舊教材。我學到了知識,又省了錢。那時候,人家是在求學問,而我是在搶學問。”
並非隻是在打工期間,李嘉誠堅持“搶學”,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水平,就是在創業期間,在營造自己的“商業帝國”期間,雖然李嘉誠不得不花太多時間去處理生意上的事情,但他也從未放棄過讀書,依然充分利用業餘時間,孜孜不倦地堅持看書學習,常常學到更深夜半。直到現在,年逾古稀的李嘉誠仍愛書如命,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要看書。“沒有上學對他來說是正麵的,因為‘不足感’纏繞在心裏,他害怕自己不足,所以學習能力特別高。”李嘉誠友人評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