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是福”是李嘉誠待人處世的原則之一。做生意不怕吃虧,但這種“不怕”也需要以市場知識為依據,暫時看起來是吃虧的,但長遠下去卻是有利的。
知識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磨礪眼光,增加判斷力。如果當時李嘉誠選擇接受貿易公司的賠償,那他所得到的也僅僅是那筆有限的賠償費。但李嘉誠並沒有這麼做,他根據自己擁有的市場知識對那批玩具市場進行判斷,得出的結論是這批玩具很有市場,不愁銷路。
於是,李嘉誠順水推舟,在外人看來明顯吃虧的情況下(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玩具顧客不愁,所以他的損失十分有限),與對方建立了互信的關係,給自己留下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正好印證了李嘉誠在接受美國《財富》雜誌采訪時透露的3條經商訣竅之一——要讓合作夥伴擁有足夠的回報空間。(另外2條是:在別人放棄的時候出手;不要與業務談戀愛,也就是不要沉迷於任何一項業務)觀論證及邏輯思維,這是現實生活可仰賴的成功方程式。”李嘉誠如是說。
在李嘉誠的書房,有一本靛藍色麻布仿古封麵的演辭集,封麵清晰地鐫刻著六個銀白色的燙金楷體字──“知識改變命運”。書中收納了李嘉誠60多年來的重要演講與文章,為他的人生寫下了一筆很好的注腳。乍看淡然無味的六個字,卻讓他從當年逃難、失學的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成就了前所未有的華商傳奇。
永遠與時代潮流接軌
要獲得知識首先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我晚上看的是關於資訊資料前景研究方麵的書,我相信這個行業發展會非常快,未來兩三年,電影、電視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機電話中顯示出來。”我從不間斷閱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了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
———李嘉誠
最成功的人,一定是一個善於“知已之行、知已之止”,知道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懂得去正確做出取舍的人。香港十大首富李嘉誠就是這樣一個人。無論是在充實自己的閱讀內容選擇上,還是在經營長實的投資決策中,李嘉誠都做到了“取舍有方,進退有道”。
取舍有方:閱讀造就學識精英
直到今天,功成名就的李嘉誠仍然堅持每天晚上看書。當被人追問起都看什麼書時,李嘉誠如實回答說,“要獲得知識首先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我晚上看的是關於資訊資料前景研究方麵的書,我相信這個行業發展會非常快,未來兩三年,電影、電視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機電話中顯示出來。”
此外,李嘉誠還表示,他從不間斷閱讀曆史、哲學類的書籍。他非福利哪一方麵,對全人類有所幫助的人他都很佩服,都心存景仰。
但是好讀書的李嘉誠表示,有些書對自己並不適用,所以用不著去讀。除了《三國誌》和《水滸傳》,他從來不看小說,也不看娛樂消息,新聞也很少看。這是因為超人要從小爭分奪秒地“搶”學問,根本沒有時間看此類消遣讀物。
曾經的李嘉誠秘書,現在的長實董事洪小蓮,就曾滿懷謝意地說:“如果當年我的老板不是李先生,就沒有今日的我。”
原來洪小蓮做秘書那會兒,沒什麼消遣,就用午休時間看報紙的娛樂版內容。正好被路過的頂頭上司李嘉誠看到,說“看這些東西,沒有益處,隻會浪費時間。”當時,洪小蓮還不服氣,認為李嘉誠是多管閑事,“休息時間我愛幹嘛幹嘛,關你什麼事。就算浪費時間也是浪費我自己的時間。”
可事後,洪小蓮仔細想想,覺得老板的話也不無道理。於是開始工餘進修,通過學習充實自己。從一名普通的打工者,一步步坐上了長江實業集團董事的位置。洪小蓮一直被看作香港打工族的傳奇典範。
“就學識來講,有所取,有所舍。電視要看少一點,小說要少看一點。跟你的行業有關的你一定要看,保持充沛的精力,腦子要靜下來,不要太煩。”這就是李嘉誠給予眾多迷茫青年的中肯箴言。
進退有道:投資演繹財富神壇
資金是企業賴以存在的先決條件,是企業的生命之泉。如何合理利用手中的資金,讓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是一個從商者能力的最好證明。“進退有道”便成了企業家投資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李嘉誠就恰如其出現了暴動。當時,不知從哪裏傳來了“中共即將武力收複香港”的謠言。此謠言一出,弄得整個香港人心惶惶,不少富戶都賤價拋出自己擁有的土地物業,紛紛移民國外。
但已經擁有了數個地盤和物業的李嘉誠沒有跟著盲目起哄,他通過廣播、報紙獲悉,內地的批鬥高潮從8月份開始漸漸得到控製,人們情緒有所緩和。因為香港的暴動是由內地批鬥引起的,李嘉誠推斷,隨著內地動亂的平息,香港的暴動也不會持續太久。
李嘉誠認為此時是他拓展事業的最好時機。經過深思熟慮後,李嘉誠反其道而行之,毅然采取驚人之舉:人棄我取,趁低吸納。同時,李嘉誠還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買下的地盤上大肆興建物業。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李嘉誠已擁有的收租物業,從最初的12萬平方英尺,發展到35萬平方英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