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生是參差不齊的(1 / 3)

沒有富爸爸——你可以自己奮鬥

人與人是有區別的,有高矮之分,有胖瘦之別,就連做人子女,也是有區別的。有的父親是高官,孩子就會受到追捧,有的父親是富商,孩子就會受到誇獎,有的父親是普通人甚至是窮人,孩子就會受到怠慢。有一個有權有錢的爸爸當然很好,因為你的起點可能會比別人高,你成功的路可能會比別人順利,可是依然有很多人,有良好的背景,卻不知上進,成了敗家子。而很多普通人的孩子也一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奮鬥改變自己的人生。高爾基曾經說過:“貧窮是一所最好的大學,如果你能夠在這裏修完所有學分的話,在未來的人生裏,還有什麼是不能超越與突破的呢?”

在中國,有句古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境普通的孩子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取得成功的例子舉不勝舉,沒有富爸爸依然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

英雄自古出寒家,紈絝子弟少偉男。生活暫時貧困的朋友,最重要的是要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把握好心態。人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貧窮,人活在世上,每個人皆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標。

香港富豪,著名品牌金利來的創始人曾憲梓先生這樣說過:“我本身就是窮苦孩子出身,但是窮困並不可怕,隻要人有誌氣,貧困中所作出的努力和所克服的困難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隻有我們窮苦的孩子才能擁有這筆財富,因為我們窮,所以必須去奮鬥,去克服許多困難,這個過程中我們比別人學到的東西更多。”

縱觀古今中外不少成功人士,他們出生的家庭也比較貧寒,但貧寒的家境並沒有壓垮他們,相反,卻磨礪出他們堅韌不拔的氣質,陶冶了他們無堅不摧的性情,造就了他們永不向厄運低頭的意誌。這些優秀的品質彌補了他們在物質上的貧乏,成為他們邁向成功的巨大精神財富。

曾經創辦了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婦女雜誌《婦女家庭》的博克,是美國新聞史上最成功的編輯。他就出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之中。博克小時候家徒四壁,他不得不每天提著小筐去拾那些從拉煤車上掉下的碎煤。為了得到一個麵包,他請求老板讓他擦麵包店的窗戶。這個工作幹完了,他又開始忙著尋找另外的工作。

他在星期六早晨去賣報,空餘時間,向那些坐馬車旅行的人兜售冰水和檸檬水,到了晚上,還要為報社寫關於各處舉行的生日宴會和茶會的新聞。這時他才12歲,從西班牙來到美國還不到6年。13歲那年,他離開學校,到一家公司當了一名清潔工,逐漸結識了一些名人,開始有了自信和雄心。後來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博克成為了美國最成功的編輯。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背上心靈的重負,而失去了進取的可能。要想擺脫困擾,首先你要有勇氣麵對現實,你要敢於忍受艱苦的生活,不要羨慕別人的優越條件,不要在意別人的目光,因為貧窮並不丟臉!

與博克生活相似的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一個普通小鎮,年幼時衣食無憂,但自從父親去世後家境每況愈下。母親改嫁,他和繼父關係不好,這使他吃了不少苦頭。17歲,他偷渡到了美國。最初,他想當個軍人,不料屢屢碰壁,幾經輾轉終於當上了騎兵。

但戰事很快結束了,他留在了紐約。後來到了美國西部,他做過騾夫、水手、建築工人、碼頭苦力、餐廳跑堂和馬車夫,然而沒有一樣是他感興趣的。不久之後,他在圖書館找到了一份差事,每天為圖書館工作兩小時,這樣,他就可以在圖書館裏看書了,對於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他非常滿意。

也許是在圖書館工作的便利,普利策接觸了大量的書籍,後來普利策成為美國新聞界的旗手、標兵,以他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聞獎”,至今仍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

富爸爸或許可以帶給你人脈,或許可以帶給你背景,或許可以帶給你資源,或許可以帶給你金錢,或許可以帶給你智慧,這其中的任何一個都足以使你衣食無憂,甚至輕輕鬆鬆就能獲得別人需要用畢生所追求的生活質量。但是爸爸常有,而富爸爸不常有。如果你沒有一個富爸爸,也不必抱怨上天,更無須羨慕旁人,你可以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和照亮自己的人生。奧格·曼狄諾說:“激情是世界上最大的財富,它的潛在價值要遠遠超過金錢和權勢。激情摧毀偏見和敵意,摒棄懶惰,掃除障礙。激情是行動的信仰,有這種信仰,我們就會戰無不勝。”

貧窮帶給我們的不是自卑,而是奮進的魄力與勇氣。它讓我們迎難而上,獲得成功後的喜悅是真正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一種成就感,一種超越自我的勝利。看看“美國名人榜”,那些彪炳史冊的人,都沒有顯赫的家世,都經受過一連串無情的打擊,隻是因為他們能夠堅持奮鬥,才最終獲得輝煌的成果。沒有富爸爸,你一樣可以成功,在困難與挫折麵前不低頭,那麼你一定可以實現理想。

沒有名牌大學的光環——用能力證明自己

有些人,寒窗苦讀,一畢業就失業,苦悶不已;有些人,能力超強,即使學曆欠缺,也能平步職場,如魚得水。很多高考的學子都是懷著畢業後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的願望而選擇上名牌大學和熱門專業的。在人才招聘現場,總能看到這樣的場麵,一邊是手持學曆證書的大學生,在應聘中屢屢敗北,一邊則是與企業對答如流,被多家企業紛紛爭搶的達人。條條道路通羅馬,隻要有能力,在哪學習都一樣,在哪裏都能成才。

如今,“唯學曆論”已成昨日黃花,企業用人重“能力”,輕“學曆”。很多成功的精英並沒有耀眼的學曆,但是,他們卻憑著出色的能力和見識,成就了自己,用能力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索尼企業創始人盛田昭夫曾說:“我想把索尼企業所有的人事檔案全部燒毀,以便在企業裏杜絕在學曆上的任何歧視。”不久之後,他就真的將這句話付諸實踐了,此舉促使一大批人才脫穎而出,也造就了索尼今天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曆反映了一個人的層次和高度,沒有一個恰當的學曆,再強的能力也往往不被人所發現。而沒有足夠的能力,再高的學曆仍然會被社會淘汰。學曆與能力在一個人的職業的發展道路上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隻有當學曆與能力契合完美時,事業才能成功。

學曆隻是一個人學習過程的記錄,而非一個人真正能力的體現。一個人成功不一定靠名牌大學,普通大學甚至高中畢業的學生都能成為業內的精英。

有一位墨西哥姑娘,名字叫做巴紐埃洛斯,她16歲的時候就結婚了。在婚後兩年當中她生了兩個兒子,不久後丈夫離家出走,巴紐埃洛斯隻好獨自支撐家庭。為了能夠謀求一種令她自己以及兩個兒子感到體麵和自豪的生活,她開始考慮改變自己的人生,去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為了尋找更多的機會,她帶著孩子們來到了得克薩斯州埃爾帕索,並在一家洗衣店找到了工作,過了一段時間,她發現這裏並沒有她要追尋的東西。於是,口袋裏隻有不到8美元的她,帶著兩個兒子乘公共汽車來到洛杉磯尋求更好的發展。她努力打工,拚命攢錢,終於,她有了400美元的積蓄,便和她的姨媽共同買下一家擁有一台烙餅機及一台烙小玉米餅機的小店。她與姨媽共同製作的玉米餅非常成功,後來還開了幾家分店。後來,姨媽感覺到工作太辛苦了,巴紐埃洛斯便買下了姨媽的股份,成為小店的店主。

經過努力,她的小玉米餅店鋪成為當地最大的墨西哥食品批發商,擁有員工300多人。但是,她並不滿足現有的成績。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後,她與夥伴們在一個小拖車裏創辦起自己的銀行。可是,到社區銷售股票時遇到一個麻煩,因為人們對他們毫無信心,於是她向人們兜售股票時屢屢遭到拒絕。他們問道:“你怎麼可能辦得起銀行呢?”甚至很多好心的墨西哥老鄉還勸其放棄,“我們已經努力了十幾年,總是失敗,你知道嗎?墨西哥人不是銀行家呀!”但是,她始終不放棄自己的夢想,不懈地努力,如今,這家銀行取得偉大成功的故事在東洛杉磯已經傳為佳話。

一名默默無聞的墨西哥移民,沒有學曆的普通人,卻胸懷大誌。可見,成功與學曆沒有任何關係,可以說學曆隻是個門麵。學曆僅代表自己在學校接受過教育而已,很多有能力者根本不需要學曆。

傑克·韋爾奇曾經說過:“一旦你產生了一個簡單而堅定的想法,隻要你不停地重複它,終會使之成為現實。提煉、堅持、重複,這是你成功的法寶;持之以恒,最終會達到臨界值。”

早在幾年前,國內的企業招聘一直“唯學曆論”,不論能力大小,先看學曆,似乎學曆高的職員能為公司撐起門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那些沒有實際經驗的高學曆者紛紛敗下陣來,被那些沒有過高學曆,但是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人打敗。

一家世界知名製藥企業負責人就曾講,在一次招聘中,他們要求應聘者能運用英語對話,但通過招聘發現,很多求職者都能拿出英語四、六級證書,一旦要求求職者運用英語進行工作領域的簡單溝通,絕大部分人都不能“過關”,要麼是根本聽不懂問的內容,要麼是聽懂了不會用英語表達。有位朋友,英語水平為專業八級,然而在一次應聘某知名企業“海外拓展經理”時,就因為不能滿足招聘企業對英語溝通能力的要求,而被刷了下來,讓大家替她感到遺憾。

比爾·蓋茨被公認為最成功的輟學者,他沒有上完大學就開始他的創業曆程。他與保羅·艾倫一起創建了微軟公司,曾任微軟CEO和首席軟件設計師。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中,比爾·蓋茨連續13年蟬聯世界首富。

成才未必要上名牌大學,隻要有能力,上什麼學校都一樣。名牌效應可能影響就業,但其影響力有限。名牌大學加高學曆不等於好就業,就業看能力不問出身。經常聽人抱怨說:“名牌大學畢業生掙得比我們多,我要是能在北大、清華畢業那該多好!”

很多人常常把自己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沒有好的機遇,沒有受到係統的教育。而實際上,正是這種狹隘的觀念讓他們生活在自卑和貧窮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其實,在今天的社會,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舞台,形形色色的人都在這個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風采,對於每一個人機會都是公平和公正的,沒有學曆依然能夠成功。有學曆不一定有能力,有了能力,走遍天下。成功與學曆無關,很多人能夠成功是靠他的努力、奮鬥以及能力取得的。

兩手空空進入社會——青春是你最大的競爭力

青春是萬歲的,但是青春又是不夠的。青春不但要有浪漫,而且也要有知識、經驗,以及足夠的智慧和耐心。

青春會因奮鬥而精彩。一個人活在世上總要為許多目標去奔波,去奮鬥。你要不斷努力、進步,超越。

英國哲學家羅素在臨終前對他的學生說:“你們正擁有一筆讓人羨慕甚至嫉妒的財富,那就是青春。在這筆財富中,有著無數次的坎坷和機遇等著你們去填補和把握,擁有它,你們永遠都有希望。”

青春是一筆財富,青春是一種驕傲,青春是一種無限的可能。青春意味著擁有更多的嚐試,青春意味著麵臨更多的挑戰,青春意味著夢想的飛翔。青春是最可寶貴的大好年華,青春最重要的是在實踐中經受鍛煉。青春隻有在奮鬥中在實踐中才能放射出異彩。

在許多人眼裏,收破爛是個讓人看不起的工作,可卻有一個小夥子把這個傳統行業和現代高科技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年輕人總是富有創意。正所謂擁有青春我們就擁有希望。希望是虛幻的,又是永恒的。有了希望才有動力,有了希望才有勇氣,有了希望才有成功的可能。

2003年7月,23歲的李小華從江蘇省淮陰工學院現代文秘專業畢業。畢業那天,便成了他失業的開始。在失業的那段日子裏,他經常連肚子都填不飽。於是他用自己身上僅有的一點錢買了一杆秤和一輛破舊的三輪車,走街串巷收起破爛來了。但是就是看起來非常簡單的收破爛卻難住了他。他發現自己有一個致命的缺點:根本不會吆喝!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互聯網——如果我開設一個專門收破爛的網站,在網上吆喝著收破爛,那我的吆喝不就一下子能讓很多人聽到了嗎?他傾其所有購買了一個域名,買不起電腦,他就在網吧裏建設起自己的網站來了。

李小華的網站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南京在線收廢網。2004年8月18日這一天,網站正式開通。客戶隻要登錄此網站,留下地址、聯係方式及欲出售的廢品種類和數量,李小華就會在客戶約好的時間內登門。南京在線收廢網的業務越來越紅火了,僅幾個月工夫,李小華就成功地淘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他不但給收廢品行業帶來了全新的變革,而且改變了許多人賣廢品的習慣,如今想賣廢品,隻要打開電腦,把鼠標輕輕一點就行了!

擁有青春,我們就擁有機遇。正當青春的李小華剛剛踏上人生的旅程。青春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短暫的青春中,每個人都需要努力拚搏。在青春的朝霞中,我們不會覺得疲勞與辛苦,我們隻會越鬥越勇,拚出耀眼的青春火花!年輕沒有什麼不可以!擁有青春才是我們最大的競爭力。年輕就是資本,所以我們不應因年輕而目空一切,也不應因自己年輕而底氣不足。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正視年輕,給自己一種緊迫感,抓住把資本變為財富的關鍵,這樣,我們才能走向成功。

而立之年沒有錢——別灰心,路還很長

俗話說:三十而立。有人說,而立之年,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在這一年裏,有的人戴上了向往已久的光環,有的人卻在這一年,光環開始退色,甚至摘掉光環。可有的人從來沒擁有過光環,三十歲是不是就晚了呢?三十歲是否就是人生的分水嶺?其實,無論年齡多大,隻要不灰心,就一定能夠成功。

有人作過一個調查,步入而立之年的“80後”白領中,僅有35%擁有自己的住房,19%擁有私家車,能將房子和車子都賺到手的,隻有15%。也就是說,目前仍有六成職場“80後”兩手空空,既無房也無車,但是他們依然為著自己的夢想在拚搏,他們在積蓄自己的力量,終有一天,會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開花結果。

查巴拉拉是南非著名的足球運動員。作為一名足球運動員,最佳年齡是18歲到25歲。但是直到25歲,他還在一家名為自由群星隊的南非低級別球隊效力。2007年,慧眼識珠的南非凱撒酋長隊將查巴拉拉招至帳下,擅長突破的查巴拉拉沒有讓新東家失望。

他利用極快的速度和精準的傳球,打動了南非國家隊的巴西籍主帥佩雷拉。很快,查巴拉拉成為南非隊不可或缺的邊路快刀。在查巴拉拉沒有成名之前,南非隊被墨西哥的球員壓得喘不過氣。就在不少人都認定墨西哥人將遲早取得進球時,查巴拉拉如同一道黑色閃電,讓現場8萬南非球迷陷入瘋狂。

與那些出身歐洲豪門的巨星相比,查巴拉拉隻能算是無名小卒。這位出生在南非最大的黑人聚集區索韋托的邊前衛才25歲,但從2006年起他就是國家隊的常客。

無論是佩雷拉還是桑塔納執教時,他一直都很受主教練的青睞,盡管頭兩年他還在南非的次級聯賽踢球。不過,在國家隊中,他的地位並不高,進球也很少,直到2008年的非洲國家杯預選賽上,他才開始為南非隊進球,在對赤道幾內亞的比賽中,他在主客場比賽中均有斬獲。不算這場比賽,他為國家隊出場42次,打入4球。

世人往往對大器晚成者堅持不懈的努力表示敬意,但從心底卻真正豔羨那些稟賦卓絕的天才,他們通常早熟,年紀輕輕就取得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成就,但這也許是人們理解的誤區。事實證明,即便是那些才華極高的人,也需要有一番經曆才能夠真正地享受成功。很多有才華的人往往也要遵循大器晚成的人生規律。

現代廣告教皇大衛·奧格威在紐約創辦奧美廣告公司的時間是1949年,那一年,奧格威38歲。那時,他沒有文憑、沒有客戶,銀行賬戶裏隻有6000美元。10年過後,奧美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5家廣告代理商之一,在29個國家設有分公司,擁有1000個客戶,營業額8億美元。

奧格威生於1911年6月23日,先後受教於艾丁堡大學及牛津大學。然而他沒有畢業,而是像他後來所說“被掃地出門了”。他稱這段經曆“是我一生中一次真正的失敗……我本可以成為牛津的一顆明星,但是卻因為屢次考試不及格而被轟出了校門”。

回到英國之後,奧格威受雇於Age廚具公司,成為一名上門推銷員。1935年,他為Age的推銷員寫了一本推銷輔導手冊,後來被《財富》譽為“有史以來最好的推銷員手冊”。當時,他年僅24歲,卻已寫出經久不衰的推銷名言。

25歲的他宣稱:“每一個廣告必須講述完整的營銷故事,文案中的每一句話都要擲地有聲。”

1938年,奧格威移民美國,受聘於蓋洛普民意調查公司,在其後的三年中輾轉世界各地為好萊塢客戶進行調查。蓋洛普嚴謹的研究方法與對事實的執著追求對奧格威的思想影響巨大,並成為他行事的準則之一。二戰期間,他受命於英國安全部,出任英國駐美使館二秘。戰後,他以種煙草為生,後舉家遷至紐約,並決定開創自己的廣告公司。由於資金問題,他向外界尋求幫助。

這個男人,大學肄業,曾做過廚師、銷售、外交官和農夫;對市場一無所知,從未寫過一篇文案。38歲尚未正式涉足廣告業,隻有幾千美元作為原始資金……哪個廣告公司會任用這樣一位人物?然而,一家英國公司卻慧眼識君子,投資45000元助他開業。奧格威與德森·休伊特,一位他1941年相識的會計師一同開創了休伊特奧美,班森&馬瑟,(奧美前身),從此憑借獨創的理念、敏銳的洞察力、勤謹的作風引領著公司一步步壯大,3年之後,這個一度暗淡的男人已名揚業內,猶如創造了一個奇跡。

我相信大家都聽過山德士上校的故事,他是“肯德基炸雞”連鎖店的創辦人,肯德基是享譽全球的著名連鎖快餐店。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在中國的許多個城市,我們常常看到一個老人的笑臉,花白的胡須,白色的西裝,黑色的眼睛,永遠都是這個打扮,就是這個笑容,恐怕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昂貴的笑容了,因為這個和藹可親的老人就是著名快餐連鎖店“肯德基”的招牌和標誌——山德士上校,當然也是這個著名品牌的創造者,今天我們在肯德基吃的炸雞,就是山德士發明的。從最初的街邊小店,到今天的食品帝國,山德士走過的是一條崎嶇不平的創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