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先前他被拒絕了多少次嗎?整整1009次之後,他才聽到了第一聲“同意”。在兩年時間裏,他駕著自己那輛又舊又破的老爺車,足跡遍及美國每一個角落。
山德士上校於66歲時才開始從事這個事業,他身無分文且孑然一身,當他拿到生平第一張救濟金支票時,金額隻有105美元,內心實在是極度沮喪。他思量起自己的所有,試圖找出可為之處。“很好,我擁有一份人人都會喜歡的炸雞秘方,不知道餐館要不要?我這麼做是否劃算?”隨即他又想:“要是我不僅出售這份炸雞秘方,同時還教他們怎樣才能炸得好,這又會怎麼樣呢?如果餐館的生意因此而提升的話,那又該如何呢?如果上門的顧客增加,且指名要點用炸雞,或許餐館會讓我從其中抽成也說不定。”
隨之他便開始挨家挨戶敲門,把想法告訴每家餐館:“我有一份上好的炸雞秘方,如果你能采用,相信生意一定能夠提升,而我希望從增加的營業額裏抽成。”
很多人都當麵嘲笑他,但是,他並不氣餒,他一家一家地問,直到他聽到那一聲“ok”。
“每當你做什麼事時,必須從其中好好學習,找出下次能做得更好的方法。”山德士上校確實奉行了這條法則,從不為前一家餐館的拒絕而懊惱,反倒用心修正自己,以更有效的方法去說服下一家餐館。
到了1935年,山德士的炸雞已聞名遐邇。肯塔基州州長魯比·拉豐為了感謝他對該州飲食所作的特殊貢獻,正式向他頒發了肯塔基州上校這一榮譽,所以人們都叫他“親愛的山德士上校”,直到現在。
查巴拉拉、奧格威、山德士都是在各自行業大器晚成的人。年輕的時候,他們堅信自己的路還很長,沒有灰心,懷著必定成功的信念堅持奮鬥,終有一天,他們的努力付出在燈火闌珊處綻放。
別人有的我都沒有——冷暖自知,莫強求
人生之路是生命的軌跡,無論是蜿蜒曲折,還是筆直平坦,都必須一步步地走完全程,人生之路沒有跨越的虛線和時間的空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我們總是不由自主會羨慕別人所擁有的東西,羨慕別人的工作,羨慕朋友買的新房,羨慕別人的車子等等,唯獨忽視了一點,我們自己也是別人所羨慕的對象。
美國華裔數學家王章程,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畢業後,他的同學多數都去了政府機構、大公司,隻有王章程選擇了加州私人研究室,這一幹就是十年。十年中,他過著清貧的生活,三十歲的時候還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與他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他的同學們已經是月收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大老板。他們開著高檔車子,住著大房子,帶著漂亮的妻子。而此時的王章程連女朋友都沒有。好在他從來不羨慕別人,隻對自己的事業感興趣。
雖然在外人眼裏,他的生活比別人差了幾個等級,但他本人並不這麼認為。王章程非常清楚,別人所擁有的不是他想要的,沒有必要去羨慕,他依然堅持自己的研究。
十年中,王章程默默無聞,如饑似渴地進行著自己的研究。在他35歲的時候,他攻克了世界上兩項頂尖級數學難題,從此,他的人生步入了黃金階段。美國十幾家大學先後聘請他前去任教。多少年過去了,在世界數學界,他被稱為數學之王。
“不要去羨慕”,多簡單的一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在的社會,有太多的誘惑,有太多的羨慕,生活中這些誘惑和羨慕常常會讓我們迷失自己,常常會打擾生活,讓我們感到不安。其實影響我們選擇的,不僅是我們自己的心態,還有很多外界的因素,比如別人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方法。很多人隻是看到別人光彩照人的一麵,卻不懂得其背後的付出和努力,盲目羨慕別人,抱怨自己的不如意。天上怎麼會掉餡餅呢,沒有掉到你的頭上,自然也不會掉到別人的頭上,付出和收獲不一定成正比,但隻有付出才有收獲,如果這個道理你還不明白,那麼,我想生活會剝奪你成功的資格,你隻能羨慕別人的風光。
記得有這麼一則寓言:豬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頭牛,工作雖然累點,但名聲好,讓人愛憐;牛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頭豬,吃罷睡,睡罷吃,不出力,不流汗,活得賽神仙;鷹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隻雞,渴有水,餓有米,冷有房,還受人保護;雞說假如讓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隻鷹,可以翱翔天空,雲遊四海,任意捕兔殺雞。這是挺有意思的一種現象,可謂風景在別處。
每個動物都選擇了羨慕對方。其實在人類社會中,每個人都會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我們總會羨慕別人所擁有的東西,不管這東西是否對自己非常有用。我們羨慕別人的工作,羨慕別人的新房,羨慕別人的豪華車,唯獨忽略了一點,我們也是別人所羨慕的對象。
有兩隻老虎,一隻在籠子裏,一隻在野地裏。
在籠子裏的老虎三餐無憂,在外麵的老虎自由自在。兩隻老虎經常進行親切的交談。籠子裏的老虎羨慕外麵的老虎自由自在,外麵的老虎羨慕籠子裏的老虎三餐無憂。一日,一隻老虎對另一隻老虎說:“咱換換吧!”另一隻老虎同意了。
於是,籠子裏的老虎進了大自然,野地裏的老虎進了籠子。從籠子裏走出來的老虎非常高興,在曠野裏拚命奔跑,走進籠子的老虎也十分快樂,再也不用為食物而發愁。
但不久之後,兩隻老虎都死了。
一隻是饑餓而死,一隻是憂鬱而死。從籠子裏走出來的老虎,雖然獲得了自由,但是沒有同時獲得捕食的能力;走進籠子的老虎獲得了安逸,卻沒有獲得在狹小空間生活的心境。
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就會給自己造成混亂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寧。羨慕別人的代價,常常就是失去自己。不去羨慕別人,你的日子就會變得悠然平靜,從容不迫。不去羨慕別人,你才會找到自己的生活,完成你自己的事業,達到你自己的目標,過好你自己的日子。
羨慕別人固然是好的,這樣可以激勵自己,向著更好的目標邁進。但是,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許多時候,人們往往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卻覺得別人的幸福更耀眼。其實,別人的幸福也許對自己並不適合。
非洲人哈利默父子,一直過著貧寒的生活,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裏,一心一意地練習長跑,父親哈利默是兒子的教練。八年中,父子倆從來沒有理會過別人怎麼生活,也沒有去羨慕別人的生活。對於和別人生活上的差距,父子倆從來都是視而不見,堅持練習長跑。因此,兩人每天都過著快樂的日子。不去和別人比較,你的生活自然就會快樂。八年後,小哈利默的長跑速度有了驚人的長進,他一路過關斬將,先是奪得非洲長跑冠軍,後又在世界錦標賽上奪冠。父子倆把這一切歸功於對外界的淡漠。在總結生活的發言中,小哈利默說,這些年,我和父親從來沒有理會過別人的生活是怎樣優越的,我們更不會去羨慕別人。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才不會有因為與別人的生活差距而陷入不幸的煩惱。
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可能什麼都得到,也不可能什麼都適合去做,所以,還是要學會珍惜自己的生活,別去羨慕別人,好好經營自己,才能擁有一個最真實、最圓滿的人生。
正所謂“人比人,氣死人”,人和人之間永遠沒有可比性。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經曆、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性格都會造就不同的人生,哪怕中間有一點差別都會相差千裏。所以,真的不必去羨慕別人。守著自己所擁有的,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們才會真正快樂!因此,和別人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隻有和自己比較才是最有價值的,你的今天比昨天強,就證明你進步了。隻要你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隻要你的明天比今天好,就說明你是成功的,早晚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大家紛紛羨慕的對象。
我的人生不夠好——欲望是煩惱的緣由
人的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一瓢飲,一簞食,一張席足矣,但前提是所有人都滿足這種生活,否則不滿足的人就會來搶奪你的一瓢飲,一簞食,一張席,那你就連生存都有問題。不滿足,也就產生了欲望。人人皆有欲望,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貪而無厭,沒有停止的時候。看見美麗的顏色,美麗的形象,悅耳的聲音,香甜的美食等等,就著迷了,必定設法得到,才肯罷休。煩惱來自欲望。人這種動物之所以叫做人,是因為有思想。有了思想,也就有了欲望。思想越複雜,欲望就越強烈。
從前,有一位老師父和小和尚一起下山化緣。當他們走到一處湍急的河水的時候,看見一位美麗少女在那裏躑躅不前,少女顯出恐懼的樣子,擔心自己過不去跌倒在水裏。
老師父看在眼裏,走上前去:“這位女施主,貧僧背你過去吧。”然後,老師父就把少女背過了河。小和尚跟在後麵,對師父的行為很不理解,一直沉默不語,糾結於師父背少女過河的事情。到了晚上他實在忍不住,就對師父說:“我們出家人受了戒律,是不應該近女色的,你今天為什麼要背那個姑娘過河呢?”
“你說那個姑娘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師父心懷坦蕩,未覺得姑娘不可懷抱,而小和尚心有欲望,不抱卻似抱,心裏一直沒有放下。師父把姑娘背過河,並沒有在心裏記住,小和尚一直想著清規戒律、不接近女色,雖然他沒有背姑娘過河,但是心裏卻一直沒有放下,在心裏產生了欲望。其實,佛家告訴我們,佛祖是在心中的,不是給別人看的。
欲望是一切煩惱之源,根絕了欲望,自然就沒了煩惱。小和尚由於心裏產生了欲望,一直沒有在心裏把姑娘放下,因此給他自己帶來了煩惱。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所謂的煩惱,大都是自己給自己戴上的枷鎖。欲望太多,煩惱太多。無欲無求,自無煩惱。然而人畢竟隻是肉眼凡胎,衣食住行,七情六欲,皆與欲望掛鉤。因此,人不可避免會有煩惱。
佛家認為,欲望是一切煩惱的根源,隻有杜絕了欲望,才能沒有煩惱。但是欲望是人類進步的原始動力,人類的祖先正是為了尋找食物,才從樹上下來,繼而學會打造工具,進化成人的。因此,不能因為欲望能產生煩惱,就“存天理,滅人欲”,關鍵是如何控製好欲望,使欲望既合理存在,又能減少煩惱。
還有一個例子,說的是唐肅宗時候的事情。
南陽慧忠禪師被唐肅宗封為“國師”。有一天,肅宗問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無法給予!陛下看見殿外空中的一片雲了嗎?能否讓侍衛把它摘下來放在大殿裏?”
“當然不能!”
慧忠又說:“世人癡心向佛,有的人為了讓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為了求財富、求福壽;有的人是為了擺脫心靈的責問,真正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幾個?”
“怎樣才能有佛的化身?”
“欲望讓陛下有這樣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費在這種無意義的事情上,幾十年的醉生夢死,到頭來不過是腐屍與白骸而已,何苦呢?”
“哦!如何能不煩惱、不憂愁?”
慧忠答:“您踩著佛的頭頂走過去吧!”
“這是什麼意思?”
“不煩惱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絕對不會自認是清淨佛身。隻有煩惱的人才整日想擺脫煩惱。修行的過程是心地清明的過程,無法讓別人替代。放棄自身的欲望,放棄一切想得到的東西,其實你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
“可是得到整個世界又能怎麼樣?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問:“為什麼要成佛呢?”
“因為我想像佛那樣擁有至高無上的力量。”
“現在陛下貴為皇帝,難道還不夠嗎?人的欲望總是難以得到滿足,怎麼能成佛呢?”
是啊,欲望永遠沒有止境!即使是皇帝也有種種欲望,世人求佛究竟是為了什麼?
可見,就連已經坐到最高統治者位置的皇帝也有滿足不了的欲望,何況平常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一般情況下,欲望就像一條大河,它洶湧澎湃、奔騰不息,不斷地驅使著人們去忙碌,追尋。有的人去追求金錢,有的人去追求名利,有的人去追求事業,有的人去追求愛情,有的人去追求長壽。欲望的內容因人而異,因人的不同階段、不同處境而異,但總而言之,人的欲望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相比之下,人能被滿足的欲望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控製好欲望的“度”。不要不切實際地盲目攀比。我們自小可能就被灌輸一種理念:“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其實這些話作為勵誌教育非常好,但作為人生目標則明顯太“過”,王侯將相、元帥,世上能有幾人?大千世界還是普通人占多數。如果目標定得太高,好高騖遠,一旦實現不了,煩惱自然就來了。因而,欲望給人帶來了很大的煩惱。
相信不少人都讀過俄國作家普希金的著名童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
海邊住著一對貧窮的老夫妻,他們靠打漁為生。一天,老頭在海裏網到了一條金魚,金魚哀求老人放了她,並答應給老人以很大的報償。老人沒有要任何報償就把金魚放了。回家後,老太婆聞知此事,大罵老頭是傻瓜,說:“不要白不要,哪怕要個木盆也好嘛!”老頭受不了老太婆嘮叨,隻得去找金魚要木盆,金魚使他如願了。老頭滿以為老太婆這回會高興了,沒想到又惹來一頓罵:“一個木盆值個屁錢,蠢東西!去要一座房子!”老頭無奈,又去找金魚,金魚二話沒說,立即把他家的茅草棚變成了漂亮的新房。老太婆依然不滿足,又逼老頭去找金魚,想把自己變成一個世襲的貴婦人,金魚果然又使老太婆如願以償了。可隻過了一兩個星期,老太婆又不滿足了,想當女皇。由於老太婆一而再、再而三的無法滿足的欲望,惹怒了金魚,老夫妻又重新回到了原來的困苦生活。
其實,生活原本沒有痛苦,生活原本沒有煩惱,當欲望之火被點燃後,煩惱就來敲你的心門了。當你開始計較得失,貪求更多時,痛苦便來纏身了。
其實,人生很簡單,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即挑選自己最適合最感興趣的一件事,用一生去完成它。不用太多,一件,隻要一件就夠了。別人的成功及失敗與你無關。你隻要和自己比,有沒有一天天在進步,有沒有一天天在超越自己、戰勝自己。
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明白你要成為誰
有個朋友和我抱怨,每天都不知道做什麼好,但是每天都覺得自己很忙,可是又沒有看到什麼成績。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請仔細地想一想,你每天有多少小時,是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你做的每件事情,是不是有清晰的目標?如果你不為自己設定目標,不知不覺中別人就會把他的目標給你。多麼忙不重要,忙什麼才重要,人生最大的麻煩和問題,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標。人應該樹立自己的目標,為目標去奮鬥,去拚搏,這樣才可能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完成你心中的理想。
人的一生,白駒過隙,沒有明確個人目標的人,注定是別人進步的鋪路石,別人向上爬的墊腳石。沒有人生目標的人,都比較隨著天性,自然發揮,因而少有規劃,往往會白白浪費光陰。
有很多人,心中漫無目標,沒有理想,沒有抱負,沒有計劃,一切都是那麼平庸。他們心目中並沒有深思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就注定了他們的一生碌碌無為。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調查的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曆、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大學畢業生。結果是這樣的: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以後的25年,他們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25年後,哈佛再次對這群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60%的人,他們都在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於:25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而另一些人則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目標是一種動力,也是最能挖掘潛能的杠杆。在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行”的時候,就會覺得有無窮的力量和勇氣,變得英勇無比,在困難麵前像個勇士。目標是人生路上的燈塔,能用不滅之光照亮人生的前程。
人生隻有一次,人應為自己的目標去努力奮進,我們每個人都應樹立自己的目標。不管是否成功,你的生命依然精彩。“你把自己當做什麼人,你就是什麼人”。
曾經有個叫托馬斯的中年人,經營著一個隻有13人的小企業,但經營不順利,靠著大量借貸才渡過了一場經濟危機,好歹總算避免了破產。令人們感到滑稽的是,此刻他卻認為,危機之後是極大的機遇,公司應該提高眼界,更上一層樓,成為“真正具有全球地位的大公司”。他兒子回憶當時的情景,說:
“那天,家父下班回來,抱著母親,驕傲地宣布:從今以後,‘計算製表記錄公司’改為一個響亮的名字——‘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我站在客廳的走廊上想,就憑那家小公司?確實,家父當時所經營的隻是個負債累累的小公司,到處都是叼著雪茄的家夥,賣的也隻是咖啡研磨機和屠夫用的磅秤,而不是什麼國際商用機器。”
然而後來的曆史卻證明了:在看待企業未來發展的事情上,托馬斯的眼界和遠見確實勝人一籌,他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並非一個滑稽的笑話,而是後來赫赫有名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簡寫起來就是——IBM。
成功源於有明確的目標。你想成為怎樣的人?這是一種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是邁進成功大殿的門檻。古今中外凡在智能上有所發展、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無不有著明確而堅定的目標。
英國前首相本傑明·迪斯累裏原本是一名並不成功的作家,出版數部作品卻無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後來迪斯累裏涉足政壇,決心成為英國首相。他克服重重阻力,先後當選議員、下議院議長、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直至1868年實現既定目標成為英國首相。對於自己的成功,在一次簡短的演說中迪斯累裏一言以蔽之:“成功的秘訣在於堅持目標。”明確而堅定的目標是贏得成功、有所作為的基本前提,因為堅定目標的意義,不僅在於麵對種種挫折與困難時能百折不撓,抓住成功的契機,讓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更重要的還在於身處逆境能產生巨大的奮進激情,使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掘與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