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早在1832年,安徒生就發表了《老約翰尼的故事》、《跳蚤和教授》、《開門的鑰匙》、《跛子》、《牙痛姑媽》5篇童話故事。《即興詩人》中的一些內容,也具有童話的性質。
安徒生還清楚地記得濟貧院的老婆婆給他講的故事。還有在采啤酒花時,聽老奶奶或農民講的故事。
蠟燭的火苗搖曳著,牆上跳動著古怪的影子。
“你們聽”,老約翰尼說,“風會唱歌,還會講故事呢!”
小安徒生聽得非常認真,不漏掉一句話。老約翰尼一句一句地講下去,像她紡機上的線那樣越拉越長,變成了一個個扣動他心弦的故事。這就是安徒生的《老約翰尼的故事》等幾篇童話的素材。
而《小伊達的花兒》這篇童話故事,還有人物原型呢!有一次,安徒生到詩人蒂勒家去做客,見到6歲的小姑娘伊達正在發愁地望著一束凋謝了的花兒。
“我的小花兒真的死了嗎?”她眼淚汪汪地問道,“昨天晚上它們還那麼美麗,可現在全都蔫了。是什麼東西使它們這樣呢?你看。”她用小手兒指著那束凋謝了的花兒。
“它們生病了,我告訴你它們是怎麼生病的吧!”安徒生說,“你看,這些花兒昨天晚上參加了一個舞會,一直玩到很晚很晚才回來。所以都累得耷拉著腦袋了。”
“可是花兒不會跳舞呀!”小伊達驚奇地說。
安徒生覺得小伊達提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於是,安徒生把伊達抱過來,放在沙發上,用一隻胳膊摟著她,給她講各種花卉和玩具如何在晚上舉行舞會,花兒如何變成了一隻隻蝴蝶,彼此之間怎樣交往,怎樣談話。小伊達簡直聽得入迷了,這一切有多奇妙啊!這位叔叔講得這麼認真,想必這都是真的吧!
安徒生以後把關於“小伊達的花兒”的故事講給別的孩子聽,他們都聽得那麼入神。於是安徒生把它寫成童話《小伊達的花兒》念給孩子們聽,他們還是百聽不厭。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就是這樣先口頭講述,然後再寫成作品,保留口頭講述的語氣及其特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安徒生第一次到小伊達家,還是他在哥本哈根大學念書的時候。15年以後,伊達·蒂勒成了大姑娘,嫁給了亞曆山大·威爾德上尉,他後來晉升為丹麥海軍的一位海軍準將。伊達·蒂勒十分善良,她沒有對任何人說過一句粗魯的話,做過一件不好的事。
安徒生繼承了民間文學的豐富傳統,又從現實生活中挖掘寶藏,按自己的方式,寫出各種各樣獨具特色的童話,它們短小精悍,生動有趣,並且富於哲理。那些通過不同的講故事人的口講述的故事,由於講述人不同,每個故事又各有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和獨特的色彩,每個講述者都有自己講故事的獨特方式。
安徒生把寫長篇小說描寫人物獨特性格的手法,創造性地運用到了童話故事的寫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