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以告顏率。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於齊。”顏率至齊,謂②齊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內自畫計,與秦,不若歸之大國。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寶也。願大王圖③之。”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而秦兵罷。
※注釋
①九鼎:古代的一種烹飪器。又用為禮器。多以青銅鑄成,三足(或四足)兩耳。九鼎,相傳夏禹收九州之金鑄成,遂為傳國之重器。②謂:對某人說。③圖:考慮,計議。
※譯文
秦國發動軍隊逼近洛陽城下,向東周朝廷索要九鼎,周君為這件事感到憂慮,就告訴大臣顏率,和他一起商量對策。顏率說:“大王不必憂慮,請讓臣往東去齊國借兵救援。”顏率來到齊國,對齊王說:“秦國的這種行為殘暴無道,想興兵來周索要九鼎,周的君臣在朝廷裏商量對策,認為與其將九鼎給秦國,不如將它送給貴國。能夠挽救麵臨危亡的國家,將會給您留下美名;能夠得到九鼎,將是厚重的寶物。請求大王考慮一下這件事。”齊王聽了大為高興,就發動了五萬人的軍隊,派遣陳臣思做大將,前去救援東周,於是秦國的軍隊撤退了。
※原文
齊將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顏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顏率至齊,謂齊王曰:“周賴大國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獻九鼎,不識大國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梁。”顏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齊王曰:“寡人將寄徑於楚。”對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於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終何途之從而致之齊?”顏率曰:“弊邑固竊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壺醬甀耳,可懷挾挈以至齊者;非效鳥集烏飛,兔興馬逝,漓然①止於齊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乃止。
※注釋
①漓然:水滲流的樣子。
※譯文
齊國向東周索要九鼎,東周國君又為九鼎的事感到憂慮。顏率說:“大王不必憂慮,請讓我再東去齊國解除您的憂慮。”於是顏率又來到齊國,對齊王說:“東周依靠齊國發兵相救的義舉,才使得君臣父子能夠保全,所以東周願意獻出九鼎,但不知道貴國將要走哪條道路,把九鼎從東周運送到齊國呢?”齊王說:“我打算向梁國借道。”顏率說:“大王您不能向梁國借道。梁國的君臣也都想要得到九鼎,他們在暉台和沙海謀劃這件事情已經很久了。九鼎運入梁國的境內,必定不能再運出了。”齊王說:“我打算向楚國借道。”顏率回答說:“大王您也不能這樣做,楚國的君臣也想要得到九鼎,他們在葉庭謀劃,日子也很久了。如果九鼎運入了楚國境內,也必定運不出來了。”齊王說:“我到底要從哪條道路來把九鼎從東周運送到齊國呢?”顏率說:“我們東周的君臣也在私下裏為大王憂慮這件事情。九鼎並不像醋瓶子或醬罐子之類的東西一樣,能夠揣在懷裏、用胳膊夾著或者用手提著就帶到了齊國;它也不像鳥群聚集或烏鴉飛散,兔子狂奔或駿馬飛馳一樣,頃刻之間就來到了齊國。過去西周討伐殷商的時候,得到九鼎,就一隻鼎都要九萬人一起才能夠抬動,總共用了九九八十一萬人,用到的兵士和工匠,以及所需要準備的搬運工具和被服用具更是難以計數。現在大王即使有那麼多的人,但從哪條道路運送呢?因此我私下裏為大王憂慮這件事情。”齊王說:“你多次來到我齊國,還是不想把九鼎給我罷了。”顏率說:“不敢欺騙貴國,您快點決定從哪條道路來運送九鼎,我東周遷移九鼎隻等待您的命令。”於是齊王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想法。
※讀解
九鼎相傳是夏禹收九州之金而鑄成的,後來成為“傳國之重器”。它代表著周王室在各諸侯國中的宗主地位。
但是曆史發展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質上已經沒有哪個諸侯國再把周王室當作自己的宗主國而放在眼裏。不過九鼎在周君以及其他諸侯國君的心目中,依然是中華國家政權的象征。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稱雄,征戰攻伐,戰國七雄都想得到九鼎,從而來統一其他諸侯國,成為天下新的霸主。秦國發動軍隊來索要九鼎,就是想要取代西周的宗主地位,統一各國,稱霸天下。
九鼎的重量的確是非常大的。在2007年河南省鄭州市舉辦的中原祭祖活動中所複製安放的九鼎,是用現代化的大型起重機來運送的,可見九鼎確實並不那麼容易搬運。
當時東周王室的力量已經非常弱小,而秦國是一個強大的諸侯國,能夠和它相抗衡的,也隻有東邊的齊國。所以顏率要到齊國去請求援兵。
本篇講述了兩件事,一是顏率(遊說主體)遊說齊王(遊說客體),請求齊王派出軍隊嚇退秦國軍隊。在國君麵臨給與不給的兩難選擇的時候,顏率挺身而出,他對當時的各個方麵的利害關係明顯是了然於胸的。所以他胸有成竹地毛遂自薦,要到齊國去搬救兵。他見到齊王,主要采取了兩方麵的遊說策略(遊說本體),首先稱讚齊王派出軍隊挽救周王室的危難是義舉,稱讚齊國是大國。其次許諾將九鼎送給齊國。也就是說,他一方麵用好聽的話來讚美齊王,使齊王得到了心理上的虛榮和滿足,聽了這話,齊王已經有點飄飄然了。一方麵顏率許諾齊王以現實的利益,使齊王有了派出軍隊這一決策的直接動力。而客觀上,齊國又是能夠和秦國軍隊相抗衡的,這在現實中是可行的,它能夠實現讓秦國軍隊退卻的目的。有了這兩方麵實實在在的好處,於是“齊王大悅,發師五萬人,使陳臣思將以救周,而秦兵罷”。
接著又講述了第二件事,依然是顏率遊說齊王,讓齊王打消索要九鼎的念頭。周王室依靠齊國軍隊的力量嚇退了秦國軍隊之後,事情到這裏並沒有結束:齊王要求顏率兌現送給他九鼎的諾言。事情似乎又回到了起點。顏率又來見齊王,這次他主要采取的遊說策略是,在答應送給齊王九鼎的前提下,擺出了運送九鼎麵臨的兩個實際困難。一是運送路線無法解決。由於齊國和周之間隔了魏國和楚國,齊王先後提出了借道魏國和借道楚國的兩條運送路線。顏率擺出了魏國君臣和楚國君臣都對九鼎覬覦已久的事實,否定了齊王借道運送九鼎的設想。二是搬運九鼎的人和設備難以解決。由於九鼎體積大重量大,搬運九鼎需要數萬人,需要大量的搬運工具和後備物資,齊王同樣都無法解決。通過這兩個方麵的探討和反問,顏率巧妙地將皮球踢給了齊王,又一次化解了周君的危難。
※原文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裏,材士①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②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③於秦。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議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圭④,官為柱國⑤,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中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
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於秦,受寶於韓,而德東周。
※注釋
①材士:有本領、戰鬥力強的士兵。②山:指的是伏牛山。③削跡:被除去名字。④執圭:圭,玉圭。拿著玉圭上朝。借指官職,在本篇裏指的是楚國最高的爵位。⑤柱國:肩負國家重任的大臣。
※譯文
秦國攻打韓國的宜陽,周君對輔臣趙累說:“你認為這件事會怎樣發展?”趙累回答說:“宜陽必將被秦國所攻破。”周君說:“宜陽城方圓八裏,城裏有十萬勇敢善戰的兵士,而且儲備的糧食也足以支持好多年,宜陽附近還駐紮有韓國國相公仲的二十萬軍隊,以及楚國大將景翠統率的軍隊,依靠山勢駐紮,可以前去救援它,秦國必定不會攻破宜陽。”趙累回答說:“秦軍統帥甘茂是客居在秦國的將領,如果他攻破宜陽就立下了功勞,就相當於周朝的周公旦;如果攻城不破,就會在秦國被革去官職。秦武王不聽群臣和父兄們的意見,執意要進攻宜陽,如宜陽攻不下來,秦武王就會以此為恥辱。大勢所趨,因此我斷定宜陽一定能攻破。”周君說:“你為寡人謀劃此事,我們國家應該怎麼做?”趙累回答說:“請大王對楚國大將景翠說:‘你的爵位已經做到了執圭,你的官職也已經升到柱國,即使你這次戰爭獲勝,你的官爵也無法再升了;但如果不獲勝的話,那麼你就會被判死罪。不如對抗秦國,待到秦國攻取了宜陽,你就出兵,秦國就會害怕你,趁著秦軍疲憊的機會去襲擊它,就一定會拿寶物獻給你,韓國的相國公仲也會認為你乘虛攻打秦國是為了救援韓國,也一定會把寶物獻給你。’”
秦軍攻下宜陽之後,景翠果然發兵攻打秦國。秦國大為害怕,立刻把煮棗城獻給景翠,韓國果然也獻出珍貴的寶物。景翠不但從秦國那裏得到了煮棗城,又從韓國那裏得到了寶物,因此他很感激東周。
※讀解
秦武王不顧群臣的反對,堅持任用甘茂做軍隊統帥,帶兵攻打韓國的軍事重鎮宜陽。秦武王頂著壓力做出這個決定,那麼此次出征必須成功不許失敗,否則就無法麵對群臣,所以他對宜陽誌在必得,沒有後退的餘地。
甘茂是客居在秦國的將領,他在仕途上的升遷隻能依靠自己指揮軍隊衝鋒陷陣,攻城略地,建立實實在在的功勞,而不能打敗仗,否則就會撞到自己政治生涯中的冰山。並且這次出征,背後有秦武王的支持和期望,所以他對宜陽誌在必得,沒有後退的餘地。
雖然韓國的“宜陽城方八裏,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但是事實上敵不過秦軍必勝的決心,結果宜陽失守。
而楚國的大將景翠,率軍隊駐紮在伏牛山一帶,可能參與到秦國和韓國的這場戰爭中來,對戰爭的勝負產生決定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