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周君和大臣趙累通過對與自己的國家本沒有什麼重要關係的秦韓之戰的分析,決定參與到這場戰爭中來,通過遊說能改變秦國和韓國之間力量對比的景翠,鼓動他參與進來。本篇講述的是周國的國君遊說楚國大將景翠,希望他能率領他的軍隊在秦軍攻取宜陽之後,進攻得勝的秦軍,來得到秦國和韓國雙方麵的財物和感激。遊說策略是,首先為景翠分析在楚國已經具有的地位,讓景翠明確即使再取勝也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其次,用現實的利益來誘惑他,鼓動他在秦軍攻取宜陽之後,進攻得勝的秦軍,這樣不僅能夠得到秦國獻出煮棗城和寶物,而且能夠得到韓國貢獻的寶物和感激,真可以說是一舉兩得。趙累在這次遊說中巧妙地利用了各個方麵的矛盾關係,在景翠無法再升官加爵的情況下,從秦、韓兩國的戰爭中獲得了割地和財物。從景翠這方麵看,他使用了三十六計中的“趁火打劫”,因此坐收漁翁之利。
※原文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①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②其所種。下水,東周必複種稻;種稻而複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於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注釋
①蘇子:即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人,他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開始的時候主張連橫,遊說秦王但不被采納,後主張合縱,被采納。②病:害,損害。
※譯文
東周想要種水稻,但西周不放水,東周很憂慮這件事。蘇子就對東周國君說:“請讓臣去說服西周放水,好嗎?”於是蘇子就去拜見西周國君,說:“您的謀劃錯了!現在您不放水,因此會使東周富裕起來。現在東周的百姓都種植麥子,沒有其他的可以種植了。您如果想要加害於東周,還不如一次為東周放水,來衝壞他們所種植的麥子。放水,東周必定再次種植水稻;種植水稻那麼就再次停止放水,讓它沒有收成。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可以讓東周的百姓仰仗西周,因此就聽命於您了。”西周君說:“很好。”於是就放水。蘇子也得到了兩個國家的賞金。
※讀解
水稻是靠水才能生長的農作物,沒有水就無法栽種成活。東周打算栽種水稻,但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相對西周來說是在黃河的下遊,西周不放水,就沒有水來栽種水稻。
文中的蘇子就是蘇秦。他是戰國時代著名的說客和謀士,起初主張連橫策略,以此去遊說秦王,但不被秦王所采納,落魄失意,回家後,苦心鑽研合縱策略,然後遊說崤山以東的六國,被采納。他的發家過程是一個人通過自我努力,從最初一窮二白到後來享受榮華富貴的過程。因此,他被許多渴望得到權力、金錢和地位的人所崇拜。本篇是他在《戰國策》中首次亮相,以三言兩語就說服西周國君放水,不僅如此,他還得到了兩國的賞賜,真不愧為謀略家。
本篇篇幅短小,記載的是蘇子代表東周去遊說西周國君,讓西周放水,好使東周栽種水稻。遊說策略是,直接指出西周的政策是錯誤的,利用西周想控製東周的心理,勸說西周國君利用地處黃河上遊的優勢,放水淹沒東周的小麥,從而達到使西周放水以便東周種稻的目的。他采用的還是用現實的好處來說服遊說的對象,從而有效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可見,在說服別人的時候,首先要了解對方現實的需要,並在接下來的勸說過程中想方設法滿足他的現實需要,來使對方聽從自己的意見,達到自己本來的目的。而對方的現實需要也就是他所希望得到的現實的國家利益。畢竟,隻有國家利益才是能說服對方的最有力的武器,因為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所有政策措施的製定和改變都是在國家利益的指揮棒下引導出來的。
分析蘇秦遊說的言辭,最關鍵的就是他處處在為西周的國家利益考慮。在放水不放水的問題上,他要比西周國君看得遠、看得全麵。所以他能夠充分利用兩個國家的矛盾,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給對方指明放水的現實好處,從而打動了西周國君,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並通過自己提出的意見為對方帶來現實利益,不僅達到了對方的目的,還為自己帶來了現實的好處,“亦得兩國之金也”。可見一條三寸不爛之舌,的確有很大的威力。
※原文
周文君免士工師籍,相①呂倉,國人不說②也。君有閔閔③之心。謂周文君曰:“國必有誹譽,忠臣令誹在己,譽在上。宋君奪民時以為台,而民非之,無忠臣以掩蓋之也。子罕釋相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國人非之。管仲故為三歸④之家,以掩桓公,非自傷於民也?《春秋》⑤記臣弑君者以百數,皆大臣見譽者也。故大臣得譽,非國家之美也。故眾庶成強,增積成山。”周君遂不免。
※注釋
①相:任用某人為相國。②說:通“悅”,高興,喜悅。③閔閔:憂愁的樣子。④三歸:管仲故意在自己家築台,命名為“三歸台”,以掩蓋桓公罪過,表明非有意傷害民心。⑤《春秋》:東周時代魯國的一部編年史,相傳是孔子根據魯國的曆史修訂而成的。
※譯文
周文君免去了工師籍的職務,而改用呂倉做相國,周的百姓對這件事不高興。周文君很擔心。這時有人為呂倉來勸說周文君,說:“國家做出一個決策,人們必定會有誹謗和讚成兩種態度,忠臣使誹謗全都加在自己的身上,而把讚美的話都加在君主的身上。宋國的君主貽誤農時來建造娛樂用的高台,因此百姓都非議這件事,這是因為沒有忠臣來為君主掩蓋過錯罷了。子罕辭掉了相位而改做司空,百姓非議子罕但褒揚他們的國君。齊桓公在宮中設立了七個市場和七百個國家妓院,國人非議這件事情。管仲因此故意在家裏築“三歸台”,來掩蓋齊桓公的過錯,而不是自己有意傷害民心。《春秋》所記載的臣子殺國君的事例數以百計,這些臣子都是很受讚譽的大臣。所以說大臣受到讚譽,並不是國家的好事。由此看來,人越多力量就越大,積累微小的土石就能成為大山。”周君於是就沒有免掉呂倉的職位。
※讀解
本篇是呂倉的說客為了呂倉對周文君的勸說,勸說的策略是擺事實、講道理,用正反兩方麵的事例來說服周文君不要憂慮,不要太在意百姓的意願,不要免去呂倉的職務。首先他用一句話作為立論的基礎,提出忠臣會將人們對國君的誹謗加在自己身上,而將人們讚美的話加在國君的身上;接下來分別列舉了一個反麵的例子和一個正麵的例子,非常有力地證明了自己所提出的觀點,達到了自己勸說的目的。
這樣勸說,既有觀點又有事實例證,是最有說服力的。最後將結論歸結到《春秋》所記載的臣子殺國君的事例上來,似乎從這裏強調了一下免去呂倉職務的嚴重性,因為國君這樣做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就像《春秋》中所記載的臣子殺國君的事例一樣。在整個勸說的過程中,那位說客隻字沒有提到呂倉的事情,而隻是在談論君臣之間的關係,以及君臣關係狀況對國家造成的影響。這樣就說服了周文君,而繼續讓百姓不滿的呂倉做相國。
在《戰國策》中,有很多的遊說和勸說都采用了例證法,也就是列舉古代帝王或大臣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古代的君王大多思慕遠古時期帝王所建立的功業,那些前來勸說的謀臣策士往往抓住國君的這種心理進行說服,而這樣的言論往往能夠打動被勸說的國君。
事實勝於雄辯。在我們寫文章或者說話的時候,應該學習這種方法,列舉典型的、恰當的事例來為自己的論點提供論據,增強說服力。
※原文
溫人之周,周不納,問曰:“客耶?”對曰:“主人也。”問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謂非客,何也?”對曰:“臣少而誦《詩》①,《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周君②天下,則我天子之臣,而又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注釋
①《詩》:即《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稱《詩》,到漢代,儒家尊為經典,故稱。它大概是周初到春秋中葉的作品,編成於春秋時代,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②君:統治,治理。
※譯文
溫城有一個人到東周去,但東周人不收留他,並且還盤問他說:“你是客人嗎?”這個溫城人回答說:“我是主人。”東周人問他住在哪裏,但他卻回答不上來,官吏因此把他囚禁起來。國君派人去問他說:“你不是我們東周人,卻又自稱不是客人,這是為什麼呢?”溫城人回答說:“我年少的時候曾誦讀《詩經》,《詩經》上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今周君統治天下,那麼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哪裏又是客人呢?所以說我是主人。”國君於是讓官吏把他放了出來。
※讀解
東周王室在戰國時期如同黃昏時分的太陽,已經無法朗照天下,已經沒有了過去號令天下、接受各國諸侯朝拜和進貢的威風。此時的天子已經形同虛設。各國諸侯征戰攻伐,再沒有人把天子放在眼裏,甚至都想將天子取而代之。
《詩經》在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活中是有很高的地位的。人們論說義理常引用《詩經》裏的詩句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增加論說的說服力。
這個溫城人不知道到東周要辦什麼事情,隻是他在東周人拒絕他留在東周的情況下並不感到為難。其實,早在他被東周的官吏攔住盤問的時候,他就已經表明自己是主人,可見他對當時複雜的國際形勢看得非常透徹,最重要的是他了解天子的心理。從這裏推測,他在來東周之前就已經打定了主意,想好了應對東周官吏盤查的說辭。
本篇講述的是溫城人說服東周國君,來使東周國君將自己釋放出來,並允許自己待在東周。說服策略是通過引用《詩經》上的詩句來重申、強調東周國君貴為天子的政治地位,滿足了東周國君需要人們承認他的天子身份的心理。這個溫城人所給予他的正是這種心理需要。不僅如此,他所引用的詩句和自己當時所處的困境又是密切相關的。在他看來,隻要對方承認了自己提出的觀點,就可以使自己獲得自由以及在東周居住活動的權利。他的引用和推理,不僅滿足了東周國君的心理需要,而且巧妙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可以說是一箭雙雕、一石二鳥。
※原文
杜赫欲重①景翠於周,謂周君曰:“君之國小,盡君之重寶珠玉以事諸侯,不可不察也。譬之如張羅者,張於無鳥之所,則終日無所得矣;張於多鳥處,則又駭②鳥矣;必張於有鳥無鳥之際,然後能多得鳥矣。今君將施於大人,大人輕君;施於小人,小人無可以求,又費財焉。君必施於今之窮士不必且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
※注釋
①重:在這裏的意思是使之被重視,受到敬重或重用。②駭:使受到驚嚇。
※譯文
杜赫想要讓東周重用景翠,就對東周國君說:“您的國家很小,您用盡您的金銀珠寶來侍奉、籠絡諸侯的做法,不可不慎重考慮一下。這一點譬如張網捕鳥,如果把網鋪設在沒有鳥的地方,那麼到天黑也捕不到一隻鳥;如果把網鋪設在鳥多的地方,那麼就會驚嚇了鳥;所以必須把網鋪設在有鳥而鳥不多的地方,這樣做之後就能捕獲很多的鳥了。現在您將要把錢財花費在居高位的人身上,但居高位的人輕視您;把錢財花費在普通人的身上,但您又沒有什麼可以從普通人身上得到,又浪費了錢財。您必須把錢財花費在雖然現在沒有地位但將來會成就大事的人身上,這樣才能達到您的目的。”
※讀解
杜赫的勸說預先將景翠定位在一個雙方都明白的位置上,他既不是“大人”也不是“小人”,而是“今之窮士不必且為大人者”,並且將這種身份和東周國家的政策巧妙地結合起來,用張羅捕鳥做比,將道理說得既形象而又容易理解。
本篇是杜赫勸說東周國君,勸說策略是用他自己的話語為東周國君重新定位東周的形勢,為東周國君分析當前所采用的政策是應該慎重考慮的。然後形象地比喻為東周國君說明現在的用人政策是需要再商量的,重寶珠玉應該使用在什麼樣的人身上,巧妙地將目標設定在他所希望讓東周國君重用的人身上。整個勸說的過程都是在為東周國君的利益考慮,所以就不容東周國君不重視他的意見,而同時整個勸說又都是在為最後的落腳點作鋪墊和埋伏,都是為“欲重景翠於周”。
※原文
宮他亡①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東周大喜,西周大怒。馮且②曰:“臣能殺之。”君予金三十斤。馮且使人操金與書,間③遺宮他。書曰:“告宮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來。事久且泄,自令身死。”因使人告東周之候④曰:“今夕有奸人當入者矣。”候得而獻東周,東周立殺宮他。
※注釋
①宮他:西周的大臣。亡:逃跑,逃亡。②馮且:西周大臣。③間:偷偷地。④候:古代在國境和道路上負責守望、偵察及迎送賓客的官吏。
※譯文
西周大臣宮他逃離西周,去了東周,他把所知道的西周機密全都泄露給了東周國君。東周國君大為歡喜。西周國君得知這個情況後非常惱怒。西周的大臣馮且說:“我能把宮他殺掉。”西周國君就給了馮且三十斤黃金。馮且派人拿著黃金和一封信,給宮他送去。信上寫著:“告宮他悉知:如果事情能夠成功,你就盡力將它辦成;如果不能成功就速速趕回。事情耽擱的時間過長並且泄露的話,你就自行了斷性命。”然後又派人告訴東周的偵察兵說:“今天晚上有奸細要進入國境。”東周的偵察兵果然捉住了送信的人,將他身上的書信獻給東周國君,東周國君立刻就把宮他殺掉了。
※讀解
無論是殘酷的政治鬥爭、激烈的商業競爭,還是鬥爭的最高形式——軍事戰爭,人們總是處在兩個對立的利益集團中,代表著自己所在集團的利益,參與到鬥爭中來。每個利益集團的成員都有維護本集團利益,積極為本集團出謀劃策或出力奔命的義務,這不僅是利益集團法定的義務,而且是為社會道德習慣所約束了的。如果有人破壞了這樣的法定義務和社會道德,而將自己原來所在利益集團的機密泄露,為敵方服務的話,那麼他就是一個叛徒或叫奸細。這種人在抗日戰爭時期叫作漢奸。
奸細對本集團的殺傷力是最大的,所以奸細最讓人痛恨。他們是人們都想“得而誅之以後快”的一類人。宮他從西周逃亡到東周,向東周泄露了大量的西周情報。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細,為西周所無法容忍。
奸細就是這麼一類可悲可憐可恨的人,雖然他們可以得到一些眼前利益,但他們的人性實際上遭到普遍的懷疑和否定,甚至包括自己所投靠的人。所以他們的下場往往很悲慘。其實,正是他們惡劣的人性本質,決定了他們作為一個卑瑣生命的悲慘結局。宮他就是一個毫不例外的例子。站在人性的立場上來觀照,宮他死有餘辜。
本篇使用的是一個反間計,也可以說是對東周方麵所進行的一個特殊的遊說。馮且讓人帶著給宮他的黃金和書信,故意讓東周的偵察兵捉到,而書信中的內容將宮他放在西周集團的立場上,使宮他之前的所有努力都變了性質,從而也使他的人性在東周國君看來變了性質:宮他不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而依然是在敵對的立場上。這就把宮他置於兩國鬥爭的風口浪尖上,因此在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宮他是必死無疑的了。這就是奸細的可悲結局,是由他的惡劣人性早已決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