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薛公①以齊為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而借兵乞食於西周。韓慶②為西周謂薛公曰:“君以齊為韓、魏攻楚,九年而取宛、葉以北,以強韓、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地廣而益重,齊必輕矣。夫本末更盛,虛實有時,竊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陰合於秦,而君無攻,又無借兵乞食。君臨函穀而無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張韓、魏。所以進兵者,欲王令楚割東國以與齊也。’秦王出楚王以為和,君令弊邑以此忠秦,秦得無破而以楚之東國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齊,齊得東國而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秦不大弱而處之三晉③之西,三晉必重齊。”薛公曰:“善。”因令韓慶入秦,而使三國無攻秦,而使不借兵乞食於西周。
※注釋
①薛公:薛,是齊國的封邑。即齊國的孟嚐君,名田文。襲封地薛,所以稱之為薛公。②韓慶:西周大臣。③三晉:指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春秋末,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各立為國,史稱三晉。
※譯文
薛公利用齊國而為韓國和魏國攻打楚國,又聯合韓國、魏國攻打秦國,並且向西周借兵借糧。韓慶代表西周對薛公說:“你利用齊國為韓國和魏國攻打楚國,打了九年才攻取了宛和葉以北的地區,從而增強了韓國和魏國的力量,如今又攻打秦國來使它更加強大。韓國和魏國南麵沒有楚國侵擾的憂慮,西麵沒有秦國入侵的憂患,這樣一來地域遼闊的兩個國家就更加顯得重要,因此齊國必然就受到輕視了。事物的根本和末梢是交替盛衰的,虛實是交替出現的,我私下裏為你感到擔心。你不如讓敝國暗地裏與秦國聯合,你不發兵攻打秦國,也不向敝國借兵借糧。你率領軍隊到函穀關但不進攻,讓敝國將你的情況告訴秦王說:‘薛公必定攻破秦國來使韓國和魏國擴張勢力。他之所以進兵,是想要讓楚國割讓東部地區來送給齊國。’秦王用釋放楚王的條件來和楚國講和,你使敝國因此獲得秦國的感激,秦國得以免於被攻破,用楚國的東部地區使自己免除災難,必然將會這樣做。楚王被釋放,必定感激齊國,齊國得到楚國的東部地區就會更加強大,而薛公地盤就會世世代代沒有憂患了。秦國沒有受到大的削弱,而處在三晉的西鄰,三晉也必定會重視齊國。”薛公說:“很好。”於是派遣韓慶來到秦國,下令三國停止攻打秦國,從而使齊國不向西周借兵借糧。
※讀解
戰國時期的西周,可以說是在夾縫中生存。各國的軍事行動都有可能使它成為受傷害的一方。但西周也有智慧超群的謀士,代表著西周的利益去遊說各國,使得西周能夠在夾縫中繼續生存下去。
齊國是戰國時期的大國,曾經一度和秦國並稱為王,就是韓國和魏國也比西周的力量更為強大。薛公聯合韓國和魏國攻打秦國,使西周再一次處在了夾縫當中,而它的弱小也真是讓人可憐,連向它借兵借糧這樣的事情它都承受不起了。但即使是這樣弱小的國家,它也有在惡劣的生存環境裏存在下去的能力。
本篇寫的是韓慶遊說薛公,韓慶的目的是讓薛公取消向西周借兵借糧的打算,但他由於國家的弱小,而隻能選擇迂回曲折的遊說方法。雖然如此,他還是靠著自己的智慧達到了目的。他沒有從西周方麵來討論問題,甚至根本沒有提到西周的問題。他自始至終是站在齊國的立場上來考慮和論述問題的。我們在勸說實踐中,也應該學習這種迂回曲折的勸說方法,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勸說的過程也就是智慧的體現過程。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我們選擇這樣的方法,也許看起來很無奈,但也正是這樣的環境曆練了我們的智慧,體驗到好不容易取得成功的那份喜悅。
※原文
雍氏①之役,韓征②甲與粟於周。周君患之,告蘇代③。蘇代曰:“何患焉?代能為君令韓不征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周君大悅曰:“子苟能,寡人請以國聽。”
蘇代遂往見韓相國公中曰:“公不聞楚計乎?昭應謂楚王曰:‘韓氏罷於兵,倉廩空,無以守城,吾收之以饑,不過一月必拔之。’今圍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應之計矣,今公乃征甲及粟於周,此告楚病也。昭應聞此,必勸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與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