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中怒曰:“吾無征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為與高都?”代曰:“與之高都,則周必折而入於韓,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與也?”公中曰:“善。”不征甲與粟於周而與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注釋
①雍氏:韓國城邑,在今河南禹縣東北。②征:索取,求取。③蘇代:蘇秦的兄弟。
※譯文
在雍氏之戰中,韓國向西周征調士兵和糧食。西周國君對這件事情感到憂慮,將此事告訴蘇代。蘇代說:“這有什麼值得憂慮的?我能讓韓國不向西周征調士兵和糧食,又能讓您得到高都。”西周國君大為高興,說:“你如果能夠做到這些,我就讓你來管理國家政事。”
蘇代於是前去拜見韓國的相國公中,說:“您沒有聽說楚國的計策嗎?楚將昭應對楚王說:‘韓國疲於征戰,國庫已經空了,沒有什麼可以用來防守都城,我趁它饑餓的機會來攻打它,不超過一個月就必定能攻克。’如今它圍困雍氏長達五個月都不能夠攻克,這是楚國所感到棘手的。楚王開始不相信昭應的計策,如今您來征調西周的士兵和糧食,這是在告訴楚國,韓國已經處於危險境地了。昭應聽說這些,必定會勸說楚王增兵防守雍氏,雍氏必定能夠攻克。”公中說:“很好,但是我國的使者已經趕往西周了。”蘇代說:“您為什麼不將高都割讓給西周呢?”
公中聽了大為憤怒,說:“我不向西周征調士兵和糧食已經不錯了,為何還要將高都割讓給西周?”蘇代說:“將高都給西周,那麼西周必定轉而投向韓國,秦國聽說了必定大為惱怒,因而就會殺了西周的使節,不再派遣使者,因此您就可以用高都的代價來換取整個西周,為什麼不給它呢?”公中說:“很好。”於是就不再向西周征調士兵和糧食,並且將高都割讓給了西周,楚國軍隊因沒能攻克雍氏而離去了。
※讀解
當事情的發展還無法看出趨勢的時候,有的人卻已經知道了結果。當人們在事情麵前不知所措的時候,有的人卻善於在自己預測的基礎上,積極地參與到事情當中去,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引導事情的發展,使之朝向自己所預測的方向發展,而此前他所許下的諾言,必定會隨著他的積極參與而得以實現。這就是謀士們的邏輯和才能。
本篇所述蘇代在勸說韓國相國公中的過程就反映了這一點。在戰國時期,他們的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曆史的發展進程和方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非常善於思考和揣摩,因此他們對各個國家之間的關係有本質意義上的認識。所以說戰國時期的謀臣和策士,是一群思想者,他們在思想上、對人性的認識上、對自己本身潛力的挖掘上都要比一般人深刻而充分。正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才使得戰國時期的曆史充滿了智慧的閃光點,也使之有了更多的吸引力,並留下了更多的文化和曆史的珍貴遺產,為我們所繼承。
※原文
蘇厲①謂周君曰:“敗韓、魏,殺犀武②,攻趙,取藺、離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則周危,君不若止之。”
謂白起③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養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葉者,百發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前功盡矣。’今公破韓、魏,殺犀武,而北攻趙,取藺、離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注釋
①蘇厲:蘇秦的弟弟。②犀武:魏國的大將。③白起:秦國的將領,立了很大的軍功,被封為武安君。
※譯文
蘇厲對周君說:“擊敗韓、魏兩國的聯軍,殺掉魏將犀武,攻占趙國的藺地、離石、祁地的,都是秦將白起。這是他善於用兵,又得到上天幫助的緣故。現在,他要進攻魏都大梁,大梁必然會被攻克,大梁被攻破,西周就危險了,大王不如製止他進攻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