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厲又對白起說:“楚國有個叫養由基的人,擅長射箭,能距離柳葉百步遠拉弓射箭,百發百中。旁邊的人都說他的射箭技術很好。有一人從旁邊經過,說:‘射得很好,可以教你射(之道)了吧!’養由基說:‘別人都說好,您卻說可以教我射箭之道了吧!您為什麼不替我射呢?’那人說:‘我並不能教您左手拉弓,用力向前伸出,右手拉弦,用力向後彎曲那種射箭的方法。但是,您射柳葉能百發百中,卻不趁著射得好的時候休息休息,過一會兒,當氣力衰竭,感到疲倦,弓身不正,箭杆彎曲時,您若一箭射出而不中,豈不前功盡棄了嗎!’如今您擊敗了韓、魏兩國的軍隊,又殺了犀武,向北攻打趙國,奪取了藺地、離石和祁地的都是您。您的功勞已很大了。現在又率領秦國的軍隊出塞,經過東、西兩周,侵犯韓國,攻打魏國的都城大梁,如果進攻不能取得勝利,就前功盡棄了,您不如假裝生病,不去攻打大梁。”
※讀解
戰國時期的西周所處的環境確實非常尷尬,但西周是個非常有憂患意識的國家。它密切關注著鄰國的軍事行動,而在關鍵的時刻,也總是有那些富有遠見卓識的大臣在夾縫中努力求索,來保證西周國家的安全。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率領軍隊攻打大梁,蘇厲看到了這件事對西周的不利影響。於是就將事情的嚴重性告訴了西周國君,西周國君於是就派蘇厲去遊說白起,從而取消這場戰爭,來贏得西周的安全。
本篇寫的是蘇厲勸說白起,目的是讓他放棄攻打大梁來自保,從而使白起不去攻打大梁,確保西周的安全。蘇厲所采用的還是迂回曲折的遊說策略,來間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不管蘇厲的主觀目的是什麼,他的遊說使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爭得以平息。這些謀臣策士的活動,在客觀上是有積極意義的。它使多少生靈免遭塗炭,而這隻是憑借著兩張嘴皮和一條三寸不爛之舌而已,所以不由得讓人驚歎人類智慧和語言的神奇。
※原文
司寇布①為周最②謂周君曰:“君使人告齊王以周最不肯為太子也,臣為君不取也。函冶氏為齊太公買良劍,公不知善,歸其劍而責③之金。越人請買之千金,折而不賣。將死,而屬其子曰:‘必無獨知。’今君之使最為太子,獨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齊王之謂君實立果而讓之於最,以嫁之齊也。君為多巧,最為多詐,君何不買信貨哉?奉養無有愛於最也,使天下見之。”
※注釋
①司寇布:西周官做司寇、名叫布的大臣。司寇,主管刑獄的官職。布,人名。②周最,西周公子。③責:索要,求取。契:契約。古代把合同、總賬、案卷、具結都稱作“契”。一分兩半,雙方各執其一為憑證。
※譯文
司寇布代表周最對西周國君說:“您派使者告訴齊王周最不願意做太子,我認為您不應該這樣做。函冶氏為齊太公買一把好劍,但太公不知道這就是好劍,就把那把劍還給了函冶氏,並且要求退還他的金錢。越國有人請求要用千金買這把劍,函冶氏認為他出的價錢不夠而不願賣。函冶氏將要去世的時候,囑咐他的子孫說:‘一定不要隻有自己知道劍好。’如今您讓周最做太子,隻是您自己知道,天下沒有人相信這件事。我擔心齊王認為您實際上要策立周果為太子卻說周最自己不願意做太子,來欺騙齊國。您的態度不堅定,而周最富於心計,您為什麼不買大家都認可的好貨呢?供養周最的財物不要吝嗇,這要讓天下的人都知道。”
※讀解
文中的周最是周國的公子,太子死了之後,公子們都想當太子。周最和齊國的關係很好,所以就讓齊國替他爭取太子之位。但周君對於讓周最當太子態度不明朗。司寇布就勸說周君,他列舉了齊太公買良劍的故事。此故事說明了這樣的一個道理:既然一件事物是價值很高的,就要讓人們了解到它的價值,而不要隱藏起來,如果隱藏的話,人們就無從知道這件事物的價值。以此來勸說周君不要再猶豫,如果想讓周最當太子的話就不要吝嗇錢財,而要多多給予他,要讓天下人都知道周最是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