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始將連橫(3 / 3)

※讀解

秦昭襄王和左右大臣的對話顯示出他已經開始有了驕傲自負的思想,但左右的大臣都附和他,沒有人為他指出驕傲自負思想的害處。秦昭襄王是從韓國和魏國與當年的對比中得出自己的國家已經很強大的結論的。但有一個名叫中期的大臣覺察出了秦昭襄王的思想變化和大臣們的附和態度,於是就推開麵前的琴,向秦昭襄王提出了忠言。

中期列舉了一個事例,說明了秦昭襄王驕傲自負思想所可能帶來的重大危害。他所列舉的就是韓國、趙國和魏國三家分晉的事例,指出晉國之所以被三個國家瓜分,根源就在於智氏的驕傲自負,使自己遭到了身死國亡的下場。智氏是極端愚蠢和自負的,他居然當著敵人的麵說出自己攻打敵人的策略,可以說驕狂至極。

人們取得一點成績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如果因此就忘乎所以,那他肯定不會再有大的發展,而災禍也就在不遠的地方等著他了。所以說,無論什麼時候人都要有自知之明,有了自知之明才會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值得到處宣揚的,有了這樣的認識,他也就會不滿足現狀,繼續努力,做出更大的業績來。

※原文

秦王①欲見頓弱②,頓弱曰:“臣之義不參拜,王能使臣無拜,即可矣。不,即不見也。”秦王許之。於是頓子曰:“天下有有其實而無其名者,有無其實而有其名者,有無其名又無其實者。王知之乎?”王曰:“弗知。”頓子曰:“有其實而無其名者,商人是也。無把銚推耨③之勢,而有積粟之實,此有其實而無其名者也。無其實而有其名者,農夫是也。解凍而耕,暴背而耨,無積粟之實,此無其實而有其名者也。無其名又無其實者,王乃是也。已立為萬乘,無孝之名;以千裏養,無孝之實。”秦王悖然而怒。

※注釋

①秦王:即秦始皇嬴政。②頓弱:秦國遊說之士。③銚:古代的鋤。耨:古代鋤草的工具。

※譯文

秦王想要召見頓弱,頓弱說:“按照我的道理,我不對君王行參拜禮。如果大王能允許我不行參拜禮,我就去見大王;否則的話,我就不見大王。”秦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這樣頓弱進入宮中,見了秦王說:“天下有有實無名的人,有有名無實的人,還有無名無實的人,大王知道這些嗎?”秦王說:“我不知道。”頓弱說:“有實無名的人,指的是商人,不用耕作的勞苦,卻有積蓄滿倉的糧食,這就是有實無名的人。有名無實的人,指的是農夫。他們冒著春寒耕地,頂著烈日耘田,卻沒有積蓄的糧食,這就是有名無實的人。無名無實的人,指的就是大王您,您身為萬乘之尊,卻沒有行孝之名;坐擁千裏,卻無行孝之實。”秦王聽了勃然大怒。

※原文

頓弱曰:“山東①戰國有六,威不掩於山東,而掩於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秦王曰:“山東之戰國可兼與?”頓子曰:“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萬金而遊,聽之韓、魏,入其社稷之臣於秦,即韓、魏從。韓、魏從,而天下可圖也。”秦王曰:“寡人之國貧,恐不能給也。”頓子曰:“天下未嚐無事也,非從即橫也。橫成,則秦帝;從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養;楚王,即王雖有萬金,弗得私也。”秦王曰:“善。”乃資萬金,使東遊韓、魏,入其將相。北遊於燕、趙,而殺李牧。齊王入朝,四國必從,頓子之說也。

※注釋

①山東:山,即崤山。崤山以東。

※譯文

頓弱說:“崤山以東有六個大國,大王的威權不能施加在它們之上,卻施加於自己母後身上,我私下裏認為,大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秦王說:“你看我能吞並山東六國嗎?”頓弱說:“韓國扼住天下的咽喉,魏國處在天下的胸腹。大王如果願意給我萬兩黃金去遊說的話,我願向東到韓、魏兩個國家,使兩國的大臣聽命於秦國,從而使韓、魏兩個國家臣服,然後就可以圖天下。”秦王說:“我的國家貧窮,恐怕拿不出黃金萬兩來給你東遊韓、魏。”頓弱說:“天下現在並非平安無事,各國不是締結合縱的盟約,就是采取連橫的策略。如果連橫的策略能夠成功,那麼秦國就會稱王天下;如果合縱的盟約實現,那麼楚國就會稱王天下。秦王成為帝王,就能富有整個天下;如果楚王成為帝王,那麼大王即使擁有萬兩黃金,也無法獨自享有。”秦王說:“很好。”於是就給了頓弱萬兩黃金,讓他到山東遊說韓、魏,籠絡兩國執政的大臣。向北遊說燕、趙兩國,施行反間計,除掉了趙國大將李牧。後來齊王入秦,燕、趙、魏、韓四國也都歸附了秦國,這都是頓弱遊說的結果啊!

※讀解

頓弱對戰國時期的國家力量對比是很清楚的,他指出“橫成,則秦帝;從成,即楚王”,這在當時是國家力量和國際關係發展的兩大趨勢。後來的曆史發展也證明這一論斷是正確的。

看到頓弱勸說秦王的言辭非常尖銳和直接,我們可能會為他的生命安全擔憂,會認為作為臣子膽敢這樣和君王說話,肯定會被君王一怒之下殺掉。但這種擔憂是不必要的。因為在戰國時期,君王和臣子之間的關係是有些民主的成分的。這個時期的君臣關係,並不像中央集權等國家政權建立之後所形成的君臣關係那樣等級森嚴。所以說頓弱在秦王要召見自己的時候,要求不對秦王行君臣之間的禮數,並且他還敢於直接指出秦王的缺點,指責他不孝。這樣的勸說方法,比較能夠引起君王的注意。

頓弱的勸說,主要涉及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方麵,他指出秦王不孝順他的母後,所以他希望秦王能夠孝順他的母後。另一方麵,他為秦王分析了各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為他指出了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並主動要求秦王能夠給他萬兩黃金,代表秦國出使六國,從而分散六國的合縱聯盟。

頓弱不辱使命,為秦國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公元前229年,秦國派大將王翦率領軍隊進攻趙國,趙國派大將李牧抵抗。由於李牧是趙國的著名將領,指揮趙國軍隊抵抗秦軍,所以秦國無法攻下趙國。戰場上無法取得勝利,於是秦國就使用反間計,除掉了大將李牧,也就除掉了秦國統一六國道路上的一大障礙,這從瓦解和分散六國合縱的角度來看,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原文

頃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燒先王之墓。王徙東北,保於陳城。楚遂削弱,為秦所輕。於是白起又將兵來伐。

楚人有黃歇①者,遊學博聞,襄王以為辯,故使於秦。說昭王曰:“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鬥而駑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請言其說。臣聞之:‘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國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此從生民以來,萬乘之地未嚐有也。先帝文王、武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於齊,以絕從親②之要。今王三使盛橋守事於韓,成橋以北入燕。是王不用甲,不伸威,而出百裏之地,王可謂能矣。王又舉甲兵而攻魏,杜大梁之門,舉河內,拔燕、酸棗、虛、桃人,楚、燕之兵雲翔不敢校,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眾二年,然後複之,又取蒲、衍、首垣,以臨仁、平丘,小黃、濟陽嬰城③,而魏氏服矣。王又割濮、磨之北屬之燕,斷齊、秦之要,絕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憚矣。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義之誠,使無複後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注釋

①黃歇:即春申君,姓黃名歇,出身於戰國晚期的楚國貴族。曾擔任楚國令尹,對外窮兵黷武,縱橫捭闔,對內輔國持權、廣招賓客。後受製於奸佞小人,慘死於亂刀之下。②從親:崤山以東的六國之間合縱聯盟。③嬰城:環城而守。

※譯文

頃襄王二十年,秦將白起攻下楚國的西陵,另外一支秦軍攻下鄢、郢、夷陵,放火焚燒楚國先王的陵墓,楚頃襄王被逼遷都到東北的陳城,來保存社稷。楚國從此日漸削弱,被秦國輕視。就在這個時候,白起又率領軍隊攻打楚國。

楚國有個名叫黃歇的人,到各地遊學,博學多聞,楚頃襄王認為他是辯才,因此派他出使秦國,去遊說秦王。黃歇到秦國後對秦昭襄王說:“天下諸侯實力,沒有比秦、楚兩國再強大的了,如今聽說大王想要攻打楚國,我以為這樣無異於兩虎相爭,最終說不定會讓獵犬占了便宜,大王倒不如與楚國修好。請允許我說說其中的緣由。我聽說:‘物極必反,正如冬夏相替;安極而危,好比堆疊棋子。’如今秦國據有天下一半的土地,西北兩方都達到極邊遠的地方,有史以來,沒有哪個大國能和秦國比肩而立。從先帝孝文王、武王,到大王共曆三代,從未忘記開疆拓土以求與齊接壤共邊,從而切斷諸侯合縱抗秦的交通之道。大王多次派盛橋到韓國擔任監國要職,盛橋不負所托,並北燕之地入秦國,這樣大王不用勞師動眾,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拓地百裏。大王再發兵攻魏,封鎖大梁城,占領河內,攻取南燕、酸棗、虛、桃人等地,楚、燕兩國軍隊隻是在旁邊觀看,不敢和秦軍交鋒,大王之功也算不小了。這時候如果大王能休兵兩年,再出兵攻取蒲、衍、首垣,兵臨仁、平丘,那麼小黃、濟陽這些地方將隻有守城的份兒,魏氏俯首臣服。大王再割濮、磨以北的土地給燕國,那麼掌握齊、秦之間的通道,斬斷楚、魏之間的聯係,這樣一來,崤山以東的各國即使合縱聯盟,也無法挽救它們滅亡的命運了。眼下大王威名正盛,如果能守住成業,停止攻伐而施行仁義,不僅免除後患,而且那三王就不愁變成四王,而五霸也不難變成六霸了。

※原文

“王若負人徒之眾,材兵甲之強,壹毀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後患。《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①。’《易》曰:‘狐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何以知其然也?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也;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幹隧之敗也。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設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於艾陵,還為越王禽於三江之浦。智氏信韓、魏,從而伐趙,攻晉陽之城,勝有日矣,韓、魏反之,殺智伯瑤於鑿台之上,今王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韓魏也。臣為大王慮而不取。《詩》雲:‘大武遠宅不涉。’從此觀之,楚國,援也;鄰國,敵也。

“《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躍躍毚兔,遇犬獲之。’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此正吳信越也。臣聞,敵不可易,時不可失。臣恐韓、魏之卑辭慮患,而實欺大國也。此何也?王既無重世之德於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累世矣。本國殘,社稷壞,宗廟隳,刳腹折頤,首身分離,暴骨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係虜,相隨於路;鬼神狐祥無所食,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滿海內矣。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且王攻楚之日,則惡出兵?王將藉路於仇讎之韓、魏乎?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反也,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韓、魏。王若不藉路於仇讎之韓、魏,必攻隨陽、右壤。隨陽、右壤,此皆廣川大水,山林溪穀不食之地,王雖有之,不為得地。是王有毀楚之名,無得地之實也。

※注釋

①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語出《詩經·大雅·蕩》,意思是說人們做事情大多都有一個很好的開頭,但很少能夠有個圓滿的結果。鮮:少。克:能夠。

※譯文

“反之,如果大王倚仗兵威,乘著擊敗魏國的餘銳威服天下諸侯,我擔心秦國從此以後就會後患無窮。《詩經》說:‘凡事都有一個很好的開始,卻少有圓滿的結局。’《易經》中也有類似的例子:‘狐狸涉水過河,開始時小心翼翼,生怕弄濕了尾巴,可是由於多種原因,到達對岸時還是把尾巴弄濕了。’這些都說明了開始容易而結尾難的道理。憑什麼斷定事理必然如此呢?智伯隻看到攻打趙國很有利,可惜卻沒有注意到榆次之禍;吳王發現攻打齊國有利可圖,可惜料不到有幹隧之敗。這兩個國家都曾戰功赫赫,隻是由於貪圖眼前利益,最終不免滅國亡身。吳王相信越國,放心地全力攻齊,取得了艾陵大捷,勝利歸來卻被越王擒殺於三江之浦;智伯輕信韓、魏,與之合力攻趙,圍攻晉陽,不料大勝在即,韓、魏兩軍陣前倒戈殺智伯於鑿台之上。如今大王念念不忘滅掉楚國,卻沒有注意到楚國的覆滅會增強魏國的實力。臣因而替大王深感憂慮。《詩經》中說:‘有威望的大國,不必征戰,自能懷敵附遠。’由此可見,地處僻遠的楚國應當是秦國的盟友,鄰近之國才是肘腋之患。

“《詩經》說:‘別人有害我之心,我應時刻提防,再狡猾的兔子,也躲不過獵犬的追捕。’如今大王為韓、魏所惑而加以輕信,無異於吳王輕信越國,到頭來將後悔莫及。我聽說:‘敵人不可輕視,時機不容錯過。’我認為韓、魏兩國是擔心亡國滅族才卑躬屈膝臣服於大王的,並非真心臣服,為什麼?積怨甚深,韓、魏兩國人民的父子兄弟,曆代死於秦人手中的不可勝數,國家殘破,宗廟坍塌,百姓被剖腹毀容,身首異處,暴屍於荒野,觸目可見,而父子老弱被擄掠押送的,相隨於路。鬼神無人供奉,而百姓無法生存,族人離散的、淪落為別人奴仆臣妾的,遍布諸侯各國。韓、魏不亡,秦國則永難安枕無憂,此時大王卻全力攻楚,難道不是大大的失策嗎?何況大王出兵伐楚,將取道何處呢?大王不會向仇敵韓、魏借道吧?恐怕出兵之日,大王就開始擔憂能否再回秦國了。借道兩國,無異於大王把大批兵馬拱手贈予仇敵韓、魏。如果大王不向兩國借道,那隻能攻打楚國的隨陽、右壤。而隨陽、右壤都是高山大河、森林溪穀,人煙稀少,大王即使占有這些地方,又有什麼用?徒有滅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

※原文

“且王攻楚之日,四國必悉起應王。秦、楚之構而不離,魏氏將出兵而攻留、方與、銍、胡陵、碭、蕭、相,故宋必盡。齊人南麵,泗北必舉。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①也,而王使之獨攻。王破楚以肥韓、魏於中國而勁齊,韓、魏之強足以校於秦矣。齊南以泗為境,東負海,北倚河,而無後患,天下之國,莫強於齊。齊、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一年之後,為帝若未能,於以禁王之為帝有餘。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眾,兵革之強,一舉眾而注地於楚,詘令韓、魏,歸帝重於齊,是王失計也。

“臣為王慮,莫若善楚。秦、楚合而為一,臨以韓,韓必授首。王襟以山東之險,帶以河曲之利,韓必為關中之候。若是,王以十戍鄭,梁氏寒心,許、鄢陵嬰城,上蔡、召陵不往來也。如此,而魏亦關內候矣。王一善楚,而關內二萬乘之主注地於齊,齊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是王之地一注兩海,要絕天下也。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然後危動燕、趙,持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

※注釋

①膏腴之地:肥沃的土地。

※譯文

“況且大王攻打楚國的時候,齊、趙、韓、魏四國勢必乘虛而入。秦國軍隊陷於對楚國的戰爭,無暇顧及,魏國必定攻取留、方與、銍、胡陵、碭、蕭、相等地,宋國故地盡屬於魏國。齊國南下攻取泗北之地,這裏地處中原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而大王卻讓他獨自享用。大王出兵擊潰楚國,不料讓他人坐收漁人之利,既使韓、魏擴張了國土,又增強了齊國實力。韓、魏兩國強大起來,就會與秦分庭抗禮。而齊國以泗水為西境,東臨大海,北靠黃河,再無後顧之憂,將成為諸侯中的最強者。齊、魏獲得土地葆有利益,再加上官吏的悉心治理,一年之後雖然尚無能力稱帝,但有足夠的力量阻攔大王建號稱帝。以大王疆土之廣,民眾之多,兵革之強,出兵與楚國結怨,反倒讓韓、魏支持齊王稱帝,這是大王失策之處。

“我誠心為大王考慮,最好是和楚國言歸於好,和睦相處。秦楚一體,兵臨韓境,韓必俯首稱臣。大王據定崤山之險,據河曲之利,韓國必然成了替秦伺察天下諸侯動靜的吏屬。這時大王以十萬大兵進逼鄭地,魏國必然震恐,許和鄢陵兩城馬上會閉城自守,上蔡、召陵都不和魏國往來。這樣,魏國也就成為秦在東方的偵察官。大王一旦與楚國修好,韓、魏兩萬乘大國自會戮力攻齊,齊國右方的土地大王就唾手可得。這時秦之土地,自西海至東海,橫絕天下。燕、趙與齊、楚相互隔絕,然後加以脅迫,四國不待出兵攻打,便會臣服於秦。”

※讀解

秦國展開對六國的戰爭,秦國著名將領白起,攻占了楚國的部分領土之後,稍事休整,又率領軍隊前來攻打。楚國派出春申君到秦國去勸說秦王停止對楚國的戰爭。

春申君從秦國的實際利益出發,側重分析了秦國的地位和實力,為秦國指出了一條名利雙收的道路,從而想從客觀上來避免秦國對楚國的戰爭,實現秦國和楚國之間的友好交往。他在論說的過程中切實地為秦國的利益考慮,並列舉了史實加以佐證秦國發動對楚作戰的潛在危險,從正反兩方麵來竭力阻止秦國的窮兵黷武。

※原文

或①為六國說秦王②曰:“土廣不足以為安,人眾不足以為強。若土廣者安,人眾者強,則桀、紂之後將存。昔者,趙氏亦嚐強矣。曰趙強何若?舉左案齊,舉右案魏,厭案③萬乘之國二,由千乘之宋也。築剛平,衛無東野,芻牧薪采莫敢窺東門。當是時,衛危於累卵。天下之士相從謀曰:‘吾將還其委質,而朝於邯鄲之君乎?’於是天下有稱伐邯鄲者,莫不令朝行。魏伐邯鄲,因退為逢澤之遇④,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天下皆從。

※注釋

①或:有人。②秦王:即秦昭襄王。③厭案:壓製。厭,通“壓”。④逢澤之遇:魏惠王主持的在魏國都城大梁附近的逢澤召開的會議。

※譯文

有人代表六國遊說秦王說:“國土遼闊不足以永保安定,人民眾多不足以逞強恃能。如果土地遼闊就能夠國家安定,人民眾多就能夠國家強盛的話,那麼夏桀、商紂的後代至今還應該存在。過去,趙氏也曾經強盛啊。要說趙國強大到什麼程度?它向東可以壓製齊國,向西可以控製魏國,控製這兩個萬乘大國,就如同控製千乘之國的宋國一樣。趙國人修建起剛平城,就使得衛國都城的東門幾乎沒有郊野,衛國人連放牧打柴的都不敢出東門。在那個時候,衛國如同累卵,岌岌可危。各國的士人在一起謀劃說:‘我們怎甘心做邯鄲的質子,向它趙國俯首稱臣?’就這樣有人提議要攻打趙國的邯鄲,各國便群起響應,晚上才發出命令,第二天早上就行動起來。魏國出兵攻破邯鄲,在逢澤這個地方主持諸侯會盟,他乘坐夏車,自稱夏王,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各國諸侯都跟從。

※原文

“齊太公聞之,舉兵伐魏,壤地兩分,國家大危。梁王身抱質執璧①,請為陳侯臣,天下乃釋梁。郢威王聞之,寢不寐,食不飽,帥天下百姓,以與申縛遇於泗水之上,而大敗申縛。趙人聞之,至枝桑,燕人聞之,至格道。格道不通,平際絕。齊戰敗不勝,謀則不得,使陳毛釋劍掫,委南聽罪,西說趙,北說燕,內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齊釋。於是夫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以同言郢威王於側牖之間。臣豈以郢威王為政衰謀亂以至於此哉?郢為強,臨天下諸侯,故天下樂伐之也!”

※注釋

①抱質執璧:質,禮品。璧,中間有小孔的圓形玉器。

※譯文

“齊太公聽說了這回事,出兵討伐魏國。魏國國土被分作兩半,國家處在滅亡的邊緣。魏惠王不得已,帶上禮物和玉璧,向齊太公請罪,表示願意俯首稱臣。各國諸侯這才放過了魏國。楚威王聽說了這件事情,睡不好覺、吃不好飯,就率領天下的百姓,與齊將申縛大戰於泗水之上,結果大敗齊軍。趙人得知了消息,乘機占領了枝桑,燕人聽到了消息,乘機占領了格道。格道不通了,就隔絕了齊國平際的道路。齊國想要作戰不能勝,想要另謀出路也不得,隻好派陳毛為使者,命令軍隊放下武器,撤除警戒,南下向楚王請罪,還遊說西麵的趙國和北麵的燕國,並在國內安撫百姓,這樣天下諸侯才放過齊國。由此看來,積薄為厚,積少成多,天下各國共同商議如何來討伐楚威王。我怎麼能認為這是因為楚威王政治衰敗、謀略失誤才造成這樣的結果的呢?楚王恃能逞強,來威脅天下各國諸侯,因此天下就樂於討伐他啊!”

※讀解

戰國時期,七雄爭霸。經曆過一段時期的混戰攻伐,諸侯國之間的關係逐漸形成了兩種趨勢。一種是秦國要統一六國,稱霸天下。另一種是崤山以東的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而且後一種趨勢是在前一種趨勢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與此相對應,在各國交往中也出現了連橫和合縱兩種對立的策略主張。主張連橫的人,認為國家要突出於其他國家,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攻打別的國家,逐步實現天下的統一。而主張合縱的人,他們的觀點就與此相反。他們不僅互相聯合結成同盟,而且居然有人到秦國去遊說秦王,勸說他放棄稱霸天下的想法,從而以此自保。

公元前288年,齊國和秦國並稱為帝。謀士蘇秦勸說齊閔王放棄帝王的稱號,來防止自己成為各個國家攻擊的對象。齊國放棄帝王稱號之後,本文中的說客去秦國勸說秦王也放棄帝王的稱號。

依據這個說客的觀點,一個國家是不應該太過突出的,如果一個國家稱王稱霸,那麼就會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對甚至仇恨,進而遭到國破人亡的命運。從此可以看出,這個說客是代表六國的利益前來勸說秦王的。他首先提出自己的觀點:“土廣不足以為安,人眾不足以為強。”然後進行假設論證,認為如果自己的觀點不成立的話,那麼桀、紂的後代就會將王位保持到現在,而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接著,他就在這個立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列舉了趙國曾經強盛一時,但後來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對和討伐。然後又列舉齊國和楚國也曾經意欲稱霸,最終還是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對。以此來勸說秦王放棄稱霸的想法。

※原文

謂秦王①曰:“臣竊惑王之輕齊易楚,而卑畜韓也。臣聞王兵勝而不驕,伯主約而不忿。勝而不驕,故能服世;約而不忿,故能從鄰。今王廣德魏、趙,而輕失齊,驕也;戰勝宜陽,不恤楚交,忿也。驕忿非伯主之業也。臣竊為大王慮之而不取也。

“《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與終。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瑤②殘範、中行,圍逼晉陽,卒為三家笑;吳王夫差棲越於會稽,勝齊於艾陵,為黃池之遇,無禮於宋,遂與勾踐禽,死於幹隧;梁君伐楚勝齊,製趙、韓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孟津,後子死,身布冠而拘於秦。三者非無功也,能始而不能終也。”

※注釋

①秦王:即秦武王,秦惠王的兒子,名蕩。②智伯瑤:即知伯,春秋末期人,晉國六卿之一。公元前458年,滅範氏和中行氏,後被韓氏、趙氏、魏氏所滅。

※譯文

有人對秦武王說:“我私下裏疑惑大王為什麼輕視齊國小看楚國,而且把韓國看得很卑下。我聽說王者的軍隊戰勝了但並不驕傲,霸主的軍隊戰敗了但並不憤恨。勝而不驕,所以能服眾;敗而不憤,所以能和其他各國和睦共處。現在大王對魏、趙兩國廣施恩德,但卻淡薄與齊國的交往,這可是驕傲的表現;在宜陽之戰中取得勝利,就疏遠了楚國,這是憤恨的表現。驕傲和憤恨讓您難以成就霸業,我私下裏認為大王應當加以考慮,不該這樣做啊。

“《詩經》上說:‘人們做事情總是有個好的開頭,但很少有善始善終的。’因此先王所特別注重的,就隻有事情的開頭和結束。如何知道是這樣的呢?過去智伯滅掉範氏、中行氏,又圍攻晉陽,以求滅趙氏,結果為韓、趙、魏三家所滅;吳王夫差把越王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又在艾陵之戰中大敗齊國,後來他在黃池主持諸侯會盟,對宋國無禮,最後卻被勾踐擒殺,死在幹隧這個地方;魏惠王當年攻打楚國,戰勝齊國,打敗了韓、趙兩國的軍隊,還邀集十二家諸侯在孟津朝見天子,最後太子在馬陵之戰中死去,自己素衣布冠被秦國囚禁。這三人當初都有赫赫戰功,之所以會遭到後來的慘敗,是因為他們都能做到善始但不能做到善終。”

※原文

“今王破宜陽,殘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國,徙兩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陽侯之塞;取黃棘,而韓、楚之兵不敢進。王若能為此尾,則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為此尾,而有後患,則臣恐諸侯之君,河、濟之士,以王為吳、智之事也。

“《詩》雲:‘行百裏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今大王皆有驕色,以臣之心觀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韓以拒秦,四國之兵敵,而未能複戰也。齊、宋在繩墨之外以為權,故曰先得齊、宋者伐秦。秦先得齊、宋,則韓氏鑠①;韓氏鑠,則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齊,則魏氏鑠;魏氏鑠,則秦孤而受兵矣。若隨此計而行之,則兩國者必為天下笑矣。”

※注釋

①鑠:削弱。

※譯文

“如今秦國攻破宜陽,占領三川,使得天下的策士都閉口不敢說話,隔絕諸侯之間聯係,多次更改東、西二周的疆界,使各路諸侯不敢聚集策劃攻打秦國的事情;還攻取了黃棘,使韓、楚兩國的軍隊不敢西進。大王已經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您如果能夠善始善終,稱霸天下的大業就指日而待了。但如果大王能夠善始但不能善終的話,就會後患無窮。我擔心各國的諸侯,河、濟一帶的有識之士,就會讓大王走夫差和智伯的老路。

“《詩經》上說:‘走一百裏路,即使走了九十裏還隻是完成了一半。’這句話說的是最後一段道路是十分難走的。如今大王常常有驕傲的情緒,以我的觀點看來,現在的天下之事,根據各國諸侯的想法,不是聯合起來攻打楚國,就是聯合起來進攻秦國。如何知道是這樣的呢?秦國支援魏國抵抗楚國,楚國支援韓國抵抗秦國,四個國家的軍隊勢均力敵,正處在相持不下的局麵。而齊、宋兩國在這四個國家之外,就變得非常重要了,所以說秦、楚兩國誰先爭取到齊、宋兩國,誰就能取得最後的成功。秦國如果爭得齊、宋支援,就能遏製削弱韓國;韓國受到遏製,那麼楚國就孤立無援而遭到攻擊;如果楚國先得到齊國的援助,魏國就會衰敗,魏國衰敗之後,秦國就會陷入孤立境地,被動挨打。如果按照這條計策實行的話,那麼秦、楚兩國必然有一國將遭到滅國之辱而遭天下人恥笑。”

※讀解

戰國時期,孔孟之道還沒有成為國家的意識形態,所以沒有流行。國家之間混戰不已,社會也沒有什麼統一的意識形態,人們的言論相當自由。君臣之間也沒有綱紀的約束,所以做臣子的都敢於向做國君的直言不諱,這樣輕鬆自由的氛圍很有助於人們討論更好的治國策略,使國家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理。

公元前307年,秦國軍隊攻取了韓國的重鎮宜陽,使秦國完成了多年以來的戰略目標,所以秦武王非常高興。但正在這個時候,楚國派軍隊援助韓國,因此,秦國和楚國之間的關係緊張起來,這時候,就有人來遊說秦武王,雖然取得了戰爭的暫時勝利,但也不能高興得太早,更不能驕傲自負,而應該和楚國搞好外交關係,從而防止別的國家鑽空子。

秦國之所以能夠滅掉六國,統一天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國吸納了大量優秀的人才,這些人才當中,不乏像張儀、範雎、蔡澤、頓弱、王翦等大量著名的賢能勇武之士,還有許多像本篇中的無名之輩,也為秦王提出了見解獨到、富有說服力的意見,直接指出秦國政策上的得失,甚至秦王本人性格和做法上的缺點,也建議秦王加以改正。

※原文

濮陽人呂不韋賈①於邯鄲,見秦質子②異人③,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願往事之。”

秦子異人質於趙,處於城。故往說之曰:“子傒有承國之業,又有母在中。今子無母於中,外托於不可知之國,一日倍約,身為糞土。今子聽吾計事,求歸,可以有秦國。吾為子使秦,必來請子。”

※注釋

①賈:做買賣。②質子:做抵押的人質,多為諸侯王的兒子。③異人:秦孝文王的兒子,在趙國做質子,後來在呂不韋的幫助下繼承王位為莊襄王。

※譯文

濮陽人呂不韋在邯鄲做生意,見到了在趙國做質子的秦國公子異人。回到家裏,呂不韋對他的父親說:“耕田種莊稼能獲得幾倍的利益啊?”他父親回答說:“十倍。”呂不韋問:“珠寶生意能獲得幾倍的利益啊?”他父親回答說:“一百倍。”呂不韋問:“讓一個人做了國君能獲得幾倍的利益啊?”他父親回答說:“無數倍。”呂不韋說:“現在我即使努力地種田,勤奮地勞作,依然不能達到衣食無憂,而現在有一個機會來擁立國君,恩澤可以流傳到後世。我願意做這筆生意。”

秦國公子異人正在趙國做質子,居住在城裏。因此呂不韋前去遊說他,說:“公子傒有資格繼承王位,再加上他的母親也在宮中。但是現在公子沒有母親在宮中照應,自身又處於禍福難料的國家,一旦秦國背棄盟約,和趙國打起來的話,公子就如同糞土一樣了。如果公子按照我的計策行事,我就有辦法讓您回到秦國,還可以繼承秦國的王位。我為公子出使秦國,必定會回來接您回國。”

※原文

乃說秦王後弟陽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門下無不居高尊位,太子門下無貴者。君之府藏珍珠寶玉,君之駿馬盈外廄,美女充後庭。王之春秋①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於累卵,而不壽於朝生。說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貴千萬歲,其寧於太山四維,必無危亡之患矣。”陽泉君避席,請聞其說。不韋曰:“王年高矣,王後無子,子傒有承國之業,士倉又輔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倉用事,王後之門,必生蓬蒿。子異人賢材也,棄在於趙,無母於內,引領西望,而願一得歸。王後誠請而立之,是子異人無國而有國,王後無子而有子也。”陽泉君曰:“然。”入說王後,王後乃請趙而歸之。

※注釋

①春秋:年齡。

※譯文

於是呂不韋到秦國,遊說秦王王後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說:“您有死罪,您知道嗎?您門下的賓客無不位高勢尊,但太子門下沒有一個尊貴的人。並且您的府裏藏有珍珠寶玉,您的駿馬充滿了外麵的馬廄,後宮裏有很多美女。現在大王的年事已經很高,有朝一日駕崩了,太子繼承了王位執掌了政權,您就危如累卵了,生死就在朝夕之間了。我這裏有一個計策,能夠使您保全富貴千萬年,穩定就如同太山的四個柱子,必定沒有危亡的憂患。”陽泉君聽了,離開座席,站起來請求聽聽呂不韋的計策。呂不韋說:“大王年事已高,王後沒有子嗣,子傒有資格繼承王位,他繼位後一定重用士倉。大王有朝一日駕崩了,子傒繼承了王位,士倉掌握了實權,到那個時候,王後的門庭裏一定會長滿蓬蒿野草。公子異人是一個賢才,現在正在趙國做質子,沒有母親在宮中保護,翹首向西眺望自己的家鄉,非常想回到自己的國家。如果王後能夠請求大王把異人立為太子,這樣即使異人不該繼承王位的也能擁有國家,而華陽夫人本來沒有兒子也有了兒子可以依靠了。”陽泉君說:“你說得很有道理!”就進了王宮說服王後,王後就請求秦王,要求趙國將公子異人遣返到秦國。

※原文

趙未之遣①,不韋說趙曰:“子異人,秦之寵子也,無母於中,王後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趙,不顧一子以留計,是抱空質也。若使子異人歸而得立,趙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為德講。秦王老矣,一日晏駕,雖有子異人,不足以結秦。”趙乃遣之。

異人至,不韋使楚服而見。王後悅其狀,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變其名曰“楚”。王使子誦,子曰:“少棄捐在外,嚐無師傅所教學,不習於誦。”王罷之。乃留止。間曰:“陛下嚐軔車②於趙矣,趙之豪傑,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國,皆西麵而望。大王無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邊境早閉晚開。”王以為然,奇其材。王後勸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為太子。子楚立,以不韋為相,號曰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縣。王後為華陽太後,諸侯皆致秦邑。

※注釋

①未之遣:倒裝用法,正常語序應是“未遣之”。②軔車:停車。軔,阻止車輪滾動的木頭。

※譯文

但是趙國並不願意遣返異人,呂不韋遊說趙王說:“公子異人是秦王所寵愛的兒子,但沒有母親在宮裏照顧,現在華陽王後想要讓他做自己的兒子。如果秦國想要侵略趙國,是不會因為一個公子的原因而耽誤國家的重大計策的,這樣趙國就徒有一個人質了。但是趙國如果讓異人回國繼承王位,並以厚禮把他送回去。這樣一來,公子是不會忘記大王的大恩大德的,這是以禮相待的做法。再說現在秦王已經年老了,有朝一日駕崩了,趙國即使依然有異人做質子,也不足以和秦國結盟了。”於是趙王遣返異人回秦國。

公子異人回到秦國,呂不韋讓他穿著楚國的衣服去見華陽夫人。原本是楚國人的華陽夫人見到他的穿戴十分高興,認為他很聰明,說:“我是楚國人。”於是華陽夫人認公子異人為自己的兒子,還將他的名字改為“楚”。秦王讓異人誦讀詩書。異人說:“我從小就生長在外國,沒有師傅教育,沒有學習過誦讀詩書。”秦王也就作罷,讓他留宿在宮中。有一次,異人對秦王說:“陛下也曾羈留趙國,趙國有許多豪傑之士都知道陛下的大名。現在陛下回到秦國做了國君,他們都很想念您,但是陛下不曾派遣一個使臣去看望他們,我擔心他們都會心生怨恨。希望陛下將邊境城門早閉晚開,來確保邊境的安全。”秦王認為他說的話很有道理,驚奇於他的才能。華陽夫人趁機勸秦王將他立為太子。秦王於是招來丞相,下令說:“寡人的兒子當中沒有比楚更有才能的。”於是立異人做了太子。

公子楚繼承了秦國的王位以後,任用呂不韋做丞相,封他為文信侯,將藍田十二個縣分封給他。而王後改稱華陽太後,之後各個諸侯也都向秦奉送了土地。

※讀解

呂不韋的生意居然做到了“立國家之主”上,獲得了政治、經濟兩個方麵的最為長遠的利益,因此說他是曆史上最成功的商人也不為過。他所做的“立國家之主”的生意,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一宗買賣,不但使他本人得到了終生的榮華富貴,而且也影響了戰國末期的曆史進程,在我國曆史上是最為可圈可點的一筆。

呂不韋有敏銳的商業眼光,當他看到秦國的質子異人在趙國的時候,他就立刻覺察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商機。於是他回家和父親商量,比較了商人的幾個層次,認識到立國家之主是層次最高、獲利最多的生意。

他首先找到了質子異人,向他分析了他的處境:公子傒有資格繼承王位,並且有他的母親在宮中照應;而異人沒有母親在宮中照應,自身又處於禍福難料的國家,一旦秦國背棄盟約,和趙國發生戰爭,那麼異人雖然貴為公子,身價也將如同糞土一樣了。以此來征得異人的同意。然後他來到秦國,找到秦王王後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連說服帶恐嚇地使他乖乖地為自己完成第二步的計劃,也就是求得王後的同意和幫助,讓王後勸說秦王通過外交手段讓趙國放異人回國。但趙國並不同意放人,這時候,還是靠著呂不韋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趙王放人。為了討得王後歡心,呂不韋讓異人穿上了王後家鄉的衣服去拜見。利益加上感情分,事情就基本上辦妥了。為了更加贏得秦王的信任和好感,異人還結合自己的經曆主動提出了他對於邊境安全問題的看法,從而最終完成了異人由質子到太子的轉變,雖然名稱看來隻差了一個字,但意義重大。它代表著呂不韋終於完成了他這筆生意的成本投資。

這筆生意雖然做得可能比任何一筆都艱難,但它的收益也是任何一筆生意所無法比擬的。後來公子楚不僅做上了秦王,而且成為後來縱橫捭闔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嬴政的父親。而呂不韋為自己留下了流芳百世的身後名。他做了秦國的丞相,被封為文信侯,對中國曆史的貢獻意義已經不同凡響了;他還組織門客編寫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書籍《呂氏春秋》,為保存戰國時期的有關史料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原文

文信侯①欲攻趙,以廣河間,使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質於秦。文信侯因請張唐相燕,欲與燕共伐趙,以廣河間之地。張唐辭曰:“燕者,必徑於趙,趙人得唐者,受百裏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羅②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質矣。今吾請張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羅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羅曰:“夫項橐③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奚以遽言叱也?”

※注釋

①文信侯:秦相呂不韋。②甘羅:戰國末期秦國下蔡(今屬潁上縣甘羅鄉)人。甘茂之孫,戰國時著名的少年英雄。③項橐:傳說中的神童。

※譯文

文信侯呂不韋想要進攻趙國,來擴大他在河間的封地,他派剛成君蔡澤侍奉燕國,經過三年時間的努力,燕太子丹來到秦國做質子。文信侯又請秦國的張唐到燕國做丞相,想聯合燕國進攻趙國,來擴大他在河間的封地。張唐推辭說:“到燕國去必定要經過趙國,而且趙國人正在懸賞捉拿我,抓住我的會得到方圓百裏的土地。”文信侯讓他退下,心裏很不高興。少庶子甘羅說:“君侯您為了什麼事情這麼不高興啊?”文信侯說:“我讓剛成君蔡澤侍奉燕國,三年過去了,現在燕國的太子丹已經來到我朝做了質子。今天我請張唐到燕國去做丞相,他竟然不願意去。”甘羅說:“我能讓他去。”文信侯大聲嗬斥說:“我親自請他他都不願意去,你有什麼辦法能讓他去呢?”甘羅說:“過去項橐七歲的時候就能做孔子的老師,何況我今年都十二歲了,君侯何不讓我試試,為何沒來由地就嗬斥我呢?”

※原文

甘羅見張唐曰:“卿之功,孰與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戰勝攻取,不知其數;攻城墮邑,不知其數。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羅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歟?”曰:“知之。”“應侯之用秦也,孰與文信侯專?”曰:“應侯不如文信侯專。”曰:“卿明知為不如文信侯專歟?”曰:“知之。”甘羅曰:“應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鹹陽七裏,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唐曰:“請因孺子而行!”令庫具車,廄具馬,府具幣,行有日矣。甘羅謂文信侯曰:“借臣車五乘,請為張唐先報趙。”見趙王,趙王郊迎。謂趙王曰:“聞燕太子丹之入秦與?”曰:“聞之。”“聞張唐之相燕與?”曰:“聞之。”“燕太子①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張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則伐趙,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無異故,欲攻趙而廣河間也。今王齎臣五城以廣河間,請歸燕太子,與強趙攻弱燕。”趙王立割五城以廣河間,歸燕太子。趙攻燕,得上穀三十六縣,與秦什一②。

※注釋

①燕太子:戰國末燕王喜太子,名丹。秦滅韓前夕,在秦國做質子,因不受禮遇,怨而逃歸。秦滅韓、趙之後,丹於公元前227年派荊軻往秦,借獻督亢(今河北涿州、易縣、固安一帶)圖,交驗樊於期(逃亡在燕的秦將)頭的機會,伺機行刺秦王政。事敗後,秦急發兵攻燕,拔薊(今北京)。他率部走保遼東,被燕王喜斬首,奉獻秦國。②什一:十分之一。

※譯文

甘羅見到了張唐,說:“您認為您的功勞和武安君相比怎麼樣呢?”張唐說:“武安君戰無不勝,攻無不取,取得的勝利,不可勝數,攻下的城池不計其數。我的功勞不如武安君啊。”甘羅說:“您的確認為您的功勞不如武安君嗎?”張唐說:“確實認為不如他啊。”“當年應侯範雎執掌秦國的政權,和如今的文信侯相比,哪一個權力更重呢?”張唐說:“應侯不如文信侯的權力重。”甘羅說:“您的確認為應侯不如文信侯的權力重嗎?”張唐說:“確實認為不如他啊。”甘羅說:“當年應侯想要進攻趙國,但武安君阻攔他,結果應侯在離鹹陽七裏的地方,用絞刑殺死了武安君。現在文信侯親自請您去燕國做丞相,而您不願意去,我不知道您會死在哪裏啊?”張唐說:“請您跟文信侯說我張唐願意去燕國做丞相。”於是他讓管庫房的人準備好車,喂馬的人準備好馬匹,管賬的人準備好了費用,選擇日子起程。甘羅又去對文信侯說:“請您為我準備好五輛車子,讓我先去趙國替張唐疏通關節。”於是甘羅就去見趙王,趙王聽說之後親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羅對趙王說:“大王聽說燕國的太子丹到秦國做質子的事情了嗎?”趙王說:“我已經聽說了這件事。”甘羅問:“聽說過張唐要來燕國當丞相嗎?”趙王說:“聽說了。”“燕國的太子丹到秦國做了質子,說明燕國不敢背叛秦國;張唐在燕國做丞相,秦國就不會欺辱燕國。秦、燕兩國不互相欺騙,目的就是為了攻打趙國,趙國已經危險了!秦燕兩國之所以不互相欺騙,沒有其他的原因,隻是想要攻打趙國,從而來擴大河間的地盤罷了。如今大王如果能送給我五座城池來擴大河間的地盤,就能讓秦國遣返燕國的太子丹,並聯合趙國一起攻打燕國。”趙王馬上就割讓五座城池來擴大河間的地盤,秦國也遣返了太子丹回到了燕國。趙國攻打燕國,得到上穀的三十六個縣,分給秦國十分之一的土地。

※讀解

俗話說得好,有誌不在年高,自古英雄出少年,小甘羅年僅十二歲,就憑借著聰明才智參與到國家政治生活當中來。他的故事,讓人讀來耳目一新。他的智慧,讓我們不由得心生羨慕。他十二歲所做的事情,恐怕我們成年人也做不來。

從他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他對人性的理解之深刻,遠遠超過了大人對人性的理解。大凡人性當中,有兩個方麵的取向。有時,人們表現出積極的態度,這時候就要用激勵的方式來勸說他做你想讓他做的事情。而成功說服他的手段,就是利誘,用實實在在的利益和名聲來促使他去做事情。有時,人們表現出消極的態度,這時候就要用恐嚇、威脅的方式,促使他去做事情。甘羅對傳統和曆史有很清楚的了解,他拿過去的人和事來類比,通過恐嚇手段促使張唐乖乖地答應到燕國去做丞相。

小甘羅對事情有全麵而深刻的把握,他知道說服張唐去燕國做丞相還沒有完成整個事情。他又主動請纓,要求出使趙國,靠著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不僅使秦國得到了想要的城邑,擴大了河間的地盤,而且隻是憑借和風細雨的談話就解決了原本需要動用武力覆軍殺將血流成河才能完成的事情。由此可見,三寸不爛之舌要頂得上千軍萬馬。

從小甘羅的故事中,我們也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在青少年的教育問題上,我們不應該管得太死,要相信和挖掘孩子的潛力,而不能一切都要依據年齡標準來評判。

※原文

文信侯出走,與司空馬之趙,趙以為守相。秦下甲而攻趙。司空馬說趙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為尚書,習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習趙事。請為大王設秦、趙之戰而親觀其孰勝。趙孰與秦大?”曰:“不如。”“民孰與之眾?”曰:“不如。”“金錢粟孰與之富?”曰:“弗如。”“國孰與之治?”曰:“不如。”“相孰與之賢?”曰:“不如。”“將孰與之武?”曰:“不如。”“律令孰與之明?”曰:“不如。”司空馬曰:“然則大王之國,百舉而無及秦者,大王之國亡。”趙王曰:“卿不遠趙,而悉教以國事,願於因計。”

司空馬曰:“大王裂趙之半以賂秦,秦不接刃而得趙之半,秦必悅。內惡趙之守,外恐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卻兵,趙守半國以自存。秦銜賂以自強,山東必恐;亡趙自危,諸侯必懼。懼而相救,則從事可成。臣請大王約從。從事成,則是大王名亡趙之半,實得山東以敵秦,秦不足亡。”

趙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趙,趙賂以河間十二縣,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趙之半以強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願卿之更計。”司空馬曰:“臣少為秦刀筆①,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嚐為兵首,請為大王悉趙兵以遇。”趙王不能將。司空馬曰:“臣效愚計,大王不用,是臣無以事大王,願自請。”

※注釋

①刀筆:主辦文書的官吏,又稱刀筆吏。

※譯文

文信侯呂不韋被罷免了相國的職位,和司空馬一起逃到趙國,趙王讓他做了代理相國。秦國調集軍隊正準備進攻趙國。司空馬遊說趙王說:“文信侯擔任秦國相國的時候,我是侍奉他的下屬,做過尚書,因此熟悉秦國的情況。如今大王讓我做代理小官,我也熟悉趙國的情況,請大王假設一下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爭,來看看哪個國家會取得勝利。依大王看來,趙國和秦國相比而言,哪一個國家強大?”趙王說:“趙國不如秦國強大。”司空馬說:“兩國的人口相比而言,哪一個國家的人口多?”趙王說:“趙國不如秦國的人口多。”司空馬說:“兩國的糧食錢幣相比而言,哪一個國家更富有?”趙王說:“趙國不如秦國富有。”“兩國相比,哪一個國家政治清明、社會安定?”“趙國不如秦國。”“兩國的宰相哪一個國家的賢明?”“趙國不如秦國。”“兩國的將軍哪一個國家的更勇武?”“趙國不如秦國。”“兩國相比,哪一個國家的政令更嚴明?”“趙國的政令不如秦國的政令嚴明。”司空馬說:“既然這樣的話,大王的國家在各個方麵沒有能夠比得上秦國的,那麼大王的國家要滅亡了。”趙王說:“請先生不要遠離趙國而去,請教國家大事,我願意聽從先生的計策。”

司空馬說:“如果大王用一半以上的國土來賄賂秦國,秦國兵不血刃就得到半個趙國,必然會非常高興。對內擔心趙國軍隊的死死防守,對外恐怕各個諸侯國前來救援趙國,秦王一定迫不及待接受割讓的土地。秦國得到土地,就會退兵,趙國雖然隻剩下了半壁江山,但還可以憑借著自存。秦國得到賄賂的土地就會更加強大,山東各國必然十分恐慌;如果趙國滅亡就會使它們陷入危險的境地,它們一定會驚恐不安,從而出兵援救趙國,這樣一來合縱抗秦的事情就可以形成。我請求為大王聯絡各路諸侯。如果聯絡成功的話,那麼大王雖然名義上失去了半壁江山,但是實質上卻得到山東各國的援助來共同抗擊秦國,秦國也不難被滅亡了。”

趙王說:“前日秦國派出軍隊進攻趙國,我為了求得自保,就拿河間十二個縣賄賂秦國,國土減少,兵力削弱,最終也免不了秦國軍隊的患難。現在你又建議割讓我一半的國土,來使秦國變得更加強大,趙國更加無力自保,難免因此就會遭受亡國之災。你還是再想一個別的計策吧。”司空馬說:“我年少的時候做過刀筆小吏,做了那麼多年了,還是尚書小官,從來沒有做過將帥,我請求帶領趙國的全部軍隊去抗擊秦國大軍。”趙王不肯讓司空馬做將帥。司空馬說:“我隻有進獻這個愚蠢的計策,大王不願意采用,這樣的話我也沒什麼能夠侍奉大王的了,請允許我離開趙國吧。”

※原文

司空馬去趙,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遺勞而問:“秦兵下趙,上客從趙來,趙事何如?”司空馬言其為趙王計而弗用,趙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趙何時亡?”司空馬曰:“趙將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合於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疾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韓倉果惡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韓倉數①之,曰:“將軍戰勝,王觴②將軍。將軍為壽於前而捍匕首,當死。”武安君曰:“③病鉤,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獲死罪於前,故使工人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請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韓倉,狀如振捆,纏之以布。“願公入明之。”韓倉曰:“受命於王,賜將軍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麵再拜賜死,縮劍將自誅,乃曰:“人臣不得自殺宮中。”過司空馬門,趣甚疾,出門也。右舉劍將自誅,臂短,不能及,銜劍征之於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趙亡。

平原令見諸公,必為言之曰:“嗟乎,司空馬!”又以為司空馬逐於秦,非不知也;去趙,非不肖也。趙去司空馬而國亡。國亡者,非無賢人,不能用也。

※注釋

①數:責備,列舉罪狀。②觴:向人敬酒。③ (zu儂):病名,臂短屈不能伸。

※譯文

司空馬離開趙國,從平原津渡過。平源津的長官郭遺得到了消息,就熱情地接待了他,並向他問道:“聽說秦國的軍隊正在進攻趙國,您從趙國來,請問戰況進行得怎樣了啊?”司空馬對郭遺講述了一遍他為趙王出謀劃策但又不被趙王采納的經過,並預料趙國必定要走向滅亡。郭遺說:“那麼您預料這件事,趙國到什麼時候滅亡啊?”司空馬說:“趙王如果能夠堅持讓武安君李牧做將帥的話,趙國就能支持一年的時間;如果趙王殺掉了武安君,那麼趙國不到半年就要滅亡。趙王的大臣當中有個叫韓倉的,對趙王阿諛奉承、曲意逢迎,和趙王非常親近。他為人妒賢嫉能,常進讒言毒害功臣。現在趙國正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趙王一定會聽信韓倉的話,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武安君就必死無疑啊。”

韓倉果然對趙王進了讒言,趙王派人取代了李牧將帥的職位。武安君回到了國都之後,趙王就派韓倉前去指責李牧,說:“將軍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大王向你敬酒慶祝,但是將軍回敬大王的時候,袖套裏藏有匕首,犯下這樣的罪過應該被處死。”武安君說:“我胳膊患了痙攣的疾病,無法伸直,並且我的身軀高大,跪拜的時候雙手不能夠到地麵,我深恐對大王不敬而觸犯了死罪,因此就讓木工做了一個假臂,大王如果不相信的話,請讓我拿出來讓大王看看。”於是從袖中取出假肢給韓倉看。那假肢狀如木橛,用布條纏著。李牧懇求韓倉向趙王解釋一下。韓倉說:“我也隻是受到大王的差遣,大王賜將軍死,絕不赦免,我不敢替你說話。”李牧麵朝北方,拜了幾拜,感謝趙王賜死,抽出寶劍就準備自殺,但又說:“做人臣的不能在宮中自殺。”於是他快步走出宮殿,路過司空馬住所的門前。當他前行走出門之後,用右手拿劍打算自殺,但由於他胳膊太短,寶劍無法刺透,於是以嘴咬著劍,將劍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李牧死後才過了五個月,趙國就滅亡了。

平原令郭遺見到他的朋友,為司空馬而歎惜不已,說:“可惜啊!司空馬!”司空馬為秦所放逐,不是因為他不智慧;離開趙國,也不是因為他不賢能。趙國走了一個司空馬,導致國家滅亡,可見國家滅亡,並不是因為沒有賢能的人才,原因在於有賢能的人才不被任用罷了。

※讀解

本篇的題目是“文信侯出走”,但主角卻是司空馬,他勸說趙王割讓趙國的半壁江山來求得國家的暫時安全,不被接受,於是不得不出走,所以說本篇實際出走的是司空馬。麵對敵人力量的強大和趙國力量的相對弱小,司空馬一心為趙國著想,看透了形勢發展的趨勢,所以為趙王提出了暫時委曲求全的對外策略,這在當時的形勢之下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但這樣近乎苛刻的條件,是趙王所無法接受的。所以說,司空馬是懂得政治的,而趙王卻並不懂得。所以趙王隻能走上亡國的宿命。

在對趙國和當時各國形勢的認識上,司空馬表現出了驚人的政治眼光和冷靜頭腦。也許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趙王聽信奸臣的話,沒有等到敵人來殺,自己就先把能夠抵抗強敵的大將殺死。而司空馬和趙王在同一個問題上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政治觀點,這也許和自己所處的地位有關。趙王是國君,國家就是他所以稱為國君的基礎,要說服他將半壁江山送給敵國,那是很難辦到的。而司空馬是來自外國的臣子,提出這樣的觀點也著實讓人難以接受。

自古以來,忠臣少有能夠善終的,他們一生為國家殫精竭慮,征戰沙場,但最終大多死在皇帝的屠刀之下,給曆史留下無盡的哀歌。比如李牧,以及後來的韓信、嶽飛,等等。

※原文

四國①為一,將以攻秦。秦王召群臣賓客六十人而問焉,曰:“四國為一,將以圖秦,寡人屈於內,而百姓靡於外,為之奈何?”群臣莫對。姚賈②對曰:“賈願出使四國,必絕其謀,而安其兵。”乃資車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帶以其劍。姚賈辭行,絕其謀,止其兵,與之為交以報秦。秦王大悅。賈封千戶,以為上卿。

※注釋

①四國:根據下文可知是燕、趙、吳、楚四國。②姚賈:魏國人,秦始皇的時候在秦國做官。

※譯文

燕、趙、吳、楚四個國家聯合起來,準備進攻秦國。秦王召集眾位大臣和賓客總共六十多人,向他們詢問對策。秦王說:“現在四個國家聯合進攻我國,而我國正處於財力衰竭的時候,外麵的戰爭又接連失利,應該怎麼辦呢?”大臣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這時姚賈回答說:“我願意替大王出使四個國家,必定能破壞掉他們的陰謀,使他們停止進兵。”於是秦王就給了他戰車百輛,黃金千斤,並讓他穿戴自己的衣冠,佩帶自己的寶劍。姚賈辭別秦王,遊說四國,破壞了四個國家聯合進攻秦國的謀劃,使聯軍停止進兵,並且和四國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係來報效秦國。秦王大為高興,就封給姚賈一千戶的城邑,並讓他做了上卿。

※原文

韓非知之,曰:“賈以珍珠重寶,南使荊、吳,北使燕、代之間三年,四國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寶盡於內。是賈以王之權、國之寶,外自交於諸侯,願王察之。且梁監門子,嚐盜於梁,臣於趙而逐。取世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與同知社稷之計,非所以厲群臣也。”

王召姚賈而問曰:“吾聞子以寡人財交於諸侯,有諸?”對曰:“有。”王曰:“有何麵目複見寡人?”對曰:“曾參①孝其親,天下願以為子;子胥②忠於君,天下願以為臣;貞女工巧,天下願以為妃;今賈忠王而王不知也。賈不歸四國,尚焉之?使賈不忠於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今王聽讒則無忠臣矣。”

※注釋

①曾參: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以孝聞名。②子胥:楚國人,在吳國做官,為吳王夫差進忠言,不被采納,後為夫差所殺。

※譯文

秦國的大臣韓非知道了這件事情,在秦王的麵前進言說:“姚賈帶著珍珠重寶,向南出使荊、吳兩國,向北出使燕、代等地,期間耗費時間長達三年,這四個國家未必真心實意地與秦國結盟,但是我國國庫中的珍寶卻已經被他分散完了。這實際上是姚賈借大王的權勢和我們秦國的珍寶,在外麵私自結交各國的諸侯,請求大王對這件事情明察。更何況姚賈不過是魏國國都大梁的一個守門人的兒子,曾經在大梁做過盜賊,雖然他在趙國做過大臣,但是後來被趙國驅逐了。讓這麼一個看門人的兒子、大梁的盜賊、趙國的逐臣,來和我們秦國的大臣們一起參與商討國家大事,不是用來勉勵群臣的好方法!”

於是秦王招來姚賈,問他說:“我聽說你用我秦國的珍寶在外麵結交各國諸侯,有這樣的事情嗎?”姚賈回答說:“有這樣的事。”秦王說:“既然有這樣的事情,那你還有什麼臉麵再來見我呢?”姚賈回答說:“過去曾參孝順他的父母,天下的人都希望有曾參這樣的兒子;伍子胥對國君忠誠不貳,天下的諸侯都希望用他這樣的臣子;貞女的女工做得精巧,天下的男人都希望娶她這樣的女子做妻子。如今我效忠於大王,但大王並不知道,我不把財寶分送給那四個國家,哪還能讓他們歸服誰呢?如果我對大王不忠誠的話,四個國家的國君憑什麼這麼信任我呢?夏桀聽信讒言就殺死了他的良將關龍逢,紂王聽信讒言就殺死了他的忠臣比幹,導致了身死國亡。如今大王聽信了讒言,就沒有忠臣了。”

※原文

王曰:“子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姚賈曰:“太公望①,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②,其鄙人之賈人也,南陽之弊幽,魯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裏奚,虞之乞人,傳賣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盜,而勝於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詬醜,大誹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與立功。使若卞隨、務光、申屠狄,人主豈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汙,不聽其非,察其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雖有外誹者不聽;雖有高世之名,而無咫尺之功者不賞。是以群臣莫敢以虛願望於上。”

秦王曰:“然。”乃可複使姚賈而誅韓非。

※注釋

①太公望:即薑尚,被周文王發現於渭水邊,拜為軍師,輔佐周滅商。後被封於齊。②管仲:管夷吾,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初霸。

※譯文

秦王又說道:“我聽說你是看門人的兒子、大梁的盜賊、趙國的逐臣。”姚賈說:“薑太公呂望,隻是一個被老婆趕出家門的齊國人,曾在朝歌賣肉,肉都臭了也賣不出去的屠夫;他也是被子良驅逐的家臣,在棘津時出賣勞力但沒有人雇用他。文王任用他做自己的輔佐大臣,最終建立了王業。管仲,不過是齊國邊邑的一個小商販,在南陽的時候非常貧窮,在魯國時曾經做過囚犯,齊桓公任用他輔佐自己,就建立了霸業。百裏奚,原來是虞國的一個乞丐,用五張羊皮就被買走了,秦穆公任用他做秦國的丞相,使西戎向秦國朝貢。過去晉文公任用中山國的盜賊,最終在城濮之戰中取得勝利。這四個人,都是出身卑賤,身背醜陋的名聲,被天下人看不起,但是英明的君主任用他們,是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人能夠為國家立下功勞。如果人人都像卞隨、務光、申屠狄那樣,做國君的誰任用他們呢?所以英明的君主不會計較做臣子的過去幹過什麼,不聽信別人對他們的非議,而隻考察他們是否對自己有用。所以能夠安邦定國的英明君主,即使有人在麵前誹謗進讒,也不聽信他們;有的大臣即使有清高的名聲,如果他們沒有建立絲毫的功勞,也不會賞賜他們。這樣所有做大臣的都不敢用虛名來對大王提出什麼要求了。”

秦王說:“很好。”於是仍然讓姚賈出使各個國家,而誅殺了韓非。

※讀解

這是一篇讀來讓人扼腕和深思的文字,其中涉及了幾個重要的命題。

首先是從秦王的立場來說,涉及的是用人的問題。作為一個領導者,在決定任用一個人之前要做一定的考察,從而來保證所任用的人在道德修養上值得信任,在個人能力上能夠勝任所交辦的工作。既然任用他了,那麼就要對他深信不疑,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秦王任用姚賈,在心理上應該是相信他的。在能力上,姚賈不負眾望,“絕其謀,止其兵,與之為交以報秦”,圓滿地完成了任務,避免了秦國遭到四國的聯合攻打。

其次是關於嫉妒者的問題。誹謗者是陰險而無恥的,他們的內心被嫉妒的毒蛇所咬噬,萬般痛苦。為了解決內心難以忍受的痛苦,於是就想轉嫁這種痛苦,因此想出很多惡毒的理由來誹謗他所嫉妒的人,當那人遭到厄運,他們內心才得到一種變態扭曲的快感。韓非就是這樣的人,但他的痛苦並沒有被成功地轉嫁,他在遭受毒蛇咬噬的同時,又被秦王誅殺,死於非命。誹謗的人遭遇到了他本來應該得到的下場。

再者是怎樣對待誹謗的問題。從姚賈的角度來說,是本人遭到別人誹謗如何應對的問題。如何化解自己被別人誹謗之後可能遭遇到的災禍呢?姚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範例。他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為自己的正當利益辯護,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從秦王的角度來說,則是領導者如何應對一個下屬對另外一個下屬進行誹謗的問題。秦王的做法為我們提出了一個範例。他也可能相信了韓非的話,但在姚賈為自己辯護之後,他從中看出了真相,使誹謗者和被誹謗者各得其所:繼續相信姚賈而殺死了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