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傑森已直接在腦袋上開過三次刀。當他在第三次手術時,主動要求不要麻醉藥,因為癌症帶來的痛苦遠超過開刀的痛苦。堅強的傑森,不由得讓許多人肅然起敬。
人一旦超越了挫折,挫折就不再是牽絆,而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高爾基一生曆經坎坷,吃了不少苦,也收獲了不少人生閱曆,充實的人生經曆為他的成就打下了基礎。回顧往事的時候,高爾基說道:“一個人如果沒有他吃不了的苦,那麼就沒有他做不成的事情。”人如果能夠正視挫折,是一種人生的豪邁。善待挫折,苦中作樂,是一種人生的樂趣。
一天,一棵小樹上有一隻繭在蠕動,好像有飛蛾要從裏麵破繭而出。正巧被一個小孩看到了。小孩覺得很好奇,於是他饒有興趣地停下來,準備見識一下蛹變飛蛾的過程。
但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飛蛾在繭裏奮力掙紮,但卻一直不能掙脫繭的束縛,似乎是再也不可能破繭而出了。小孩子變得不耐煩了,心想,我幹脆幫它個忙吧。於是,他就用一把小剪刀,把繭上的絲剪了一個小洞,讓飛蛾擺脫束縛容易一些。果然,不一會兒,飛蛾就從繭裏很容易地爬了出來,但是它身體非常臃腫,翅膀也異常萎縮,耷拉在兩邊伸展不起來。
小孩想看著飛蛾飛起來,但那隻飛蛾卻隻是跌跌撞撞地爬著,怎麼也飛不起來,又過了一會兒,它就死了。這是因為飛蛾在由蛹變成幼蟲時,翅膀萎縮,十分柔軟;在破繭而出時,必須要經過一番痛苦的掙紮,身體中的體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堅韌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飛翔。
不經曆痛苦的洗禮,飛蛾就會脆弱不堪。人生沒有挫折,就會不堪一擊。正是因為有挫折,所以成功才那麼美麗動人。
曆史上許多偉人,許多有成就者,都有過失意的經曆,但他們都能失意不失誌,都能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司馬遷因李陵一案而遭腐刑,但這不僅沒有打垮他,反而成就了他“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傳世之作。蒲鬆齡一生夢想為官,可最終也沒能如意,但他是幸運的,因為他能及時反省,及時調轉人生的航向。俗話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他不能及時省悟,便不會有後世留芳的《聊齋誌異》問世,他的大名也不會永載史冊。美國總統林肯曾經有兩次經商失敗的經曆,兩次競選議員失利的經曆。但他最終還是得到了成功女神的垂青,成為美國曆史上與華盛頓齊名的偉人。試想,如果他在經商失意時不能及時省悟,不能及時易轍,那麼他可能連成功的門都摸不著。
其實,失意並不可怕,隻要及時省悟,可能你會從此踏上另外一條通往成功的大道。失意時最忌情緒低落,最忌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一定要想著做點什麼來幫助自己渡過難關。失意時可以先大哭一場,把失敗的苦痛徹底釋放出來。痛苦之後就會感覺很輕鬆,哭過以後,一定要及時反思,思考自己錯在何處,如果還有挽救的餘地,就不可輕言放棄,如果實在是無藥可救,自己在這一方麵沒有什麼優勢和天賦,那就到了下一步:痛下決心,改弦更張,重新繪製人生的宏偉藍圖。失意並不可怕,隻要不失誌。人生在世,雖然隻有短短幾十年,但要經曆各種好事、壞事,嚐遍酸甜苦辣。人生,是有苦又有樂的,是豐富多彩又艱難曲折的,就像白天與黑夜互相交替一般。
人總是避苦求樂的,每個人都希望快樂度過每一天,但生活本身充滿了酸甜苦辣,快樂和痛苦本是同根生。當你快樂時,不妨留一片空間,以接納苦難;當你痛苦時,不妨想到往昔的快樂。
在困頓、苦難麵前,一味哭喪著臉,除了磨掉自己的銳氣外,是不會賺到任何同情的眼淚的。隻有顫抖於寒冷中的人,最能感受到太陽的溫暖;也隻有從痛苦的環境中擺脫出來的人,才會深深感覺到這個世界的美好。 心往寬處想,才能幫我們衝破黑暗,打開光明的出路,才能獲得更多更大的人生樂趣。
曾經有兩個囚犯,從獄中望窗外,一個看到的是滿目泥土,一個看到的是萬點星光。而對同樣的遭遇,前者心中悲苦,看到的自然是滿目蒼涼、毫無生氣;而後者心往好處想,看到的自然是星光滿天、一片光明。
人生的道路雖然不同,但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也有星,有快樂也有痛苦,就看你能不能心往好處想。
西方哲學家藍姆·達斯講過這樣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