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人類文明未解之謎(5)(2 / 3)

1972年8月10日,美國加利福尼亞上空58000千米處傳來隆隆巨響,一團巨大的火球劃天而過。原來是一顆直徑10米、重數千噸的小行星擦地球而過,險些撞上美國。美國宇航局的紅外探測器記錄了這次事件。

1976年3月8日北京時間下午3時許,在中國吉林省吉林市北部發生了一次世界罕見的隕石雨。百萬群眾看到一個耀眼的火球,向地麵飛落,接著分裂為三個火球,一個形成滿月,另兩個呈足球大小的碎塊,隨後向地麵墜落,轟隆之聲響徹雲霄,震起的土浪高達數10米,土塊飛濺到百米之外,還升起了一個高達50多米的蘑菇雲狀的煙柱。大量隕石碎塊撒落在吉林市北部近500平方千米的範圍內。

吉林隕石雨撒落在一狹長帶狀區域內,東西長為70多千米,南北方向最寬的地方不超過10千米。據研究,吉林隕石原先可能是一個直徑2200千米的阿波羅型小行星的一部分,它在行星際空間飛行。在800萬年前被撞擊分裂出一塊直徑大於10米的碎塊,在40萬年前又受到一次撞擊,分裂出一塊直徑約2米的碎塊,這顆碎塊於1976年3月8日15時大體上沿著地球公轉方向從後麵追上地球。在和地球外層的大氣碰撞後,摩擦生熱讓它燃燒。隕石的一大部分被燒毀、汽化,而殘留的內核在大氣層中產生多次崩裂,形成許多碎塊落到地麵上,到達地麵時速度每秒隻有幾十米。科學家們對吉林隕石標本作了大量的物理化學研究與分析工作,197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研究專著——《吉林隕石雨論文集》。

1987年夏天,蘇聯宇宙開發科學家A.伏伊柴霍夫斯博士發表研究報告說,一顆被稱為“1983TB冶的小行星正漸漸地接近地球,如果情況繼續下去,到2115年它將會撞擊地球。這位博士提出了兩個解救地球的辦法,一個是用航天器人為地改變小行星的軌道,另一個是在宇宙空間把小行星擊碎。後來,各國天文學家經過精確推算,否定了這位博士的“2115年小行星猛撞地球冶的錯誤結論,消除了許多人的擔心。

1989年初,美國科學家宣布一條震驚世界的新聞:一顆能產生相當於兩萬顆氫彈爆炸能量的小行星“1989FC冶將在當年3月22日,在距地球約69萬千米的遠處飛過。這顆小行星的軌道比較特殊,繞太陽的公轉周期為1.03年(大多數小行星的公轉周期為3~7年),每隔33年要飛近地球一次。我國天文學家認為,假如這顆直徑為300米左右的小行星有朝一日擊中地球,如在高空爆炸,由於碰撞速度高達16千米/秒,將撞擊出一個直徑為6千米左右的圓形撞擊構造坑,在半徑為幾十千米範圍內產生強烈地震。

1989年8月,一顆直徑1000米的小行星“1989PB冶在距地球400萬千米處飛過。

1991年1月,直徑5~10千米的小行星(1991BA)在距地球17萬千米處掠過,這個距離不到地球至月球距離的2倍,在天文上算是“千鈞一發冶了。

1989年,曾有一位名為洛克費德的天文學家預言,與地球毗鄰的月亮在3年後,將遇到一顆大流星的撞擊,估計月球將損失過半。這在一般人眼中,似乎是與己無關的事,而在科學家看來,就有點“聳人所聞冶了。因為地月係統是一個整體,有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冶。何況月球“損半冶,將會引起地球上的連鎖反應和長時間的混亂,比如潮汐的變化。盡管在1992年,我們並未經曆這一劫難,但月球表麵的滿目瘡痍告訴我們,人們不僅要憂地球的“天冶,還要憂毗鄰星星的“天冶,因為它們的被撞同樣要帶來地球的災難。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大多數人僅把天體相撞看做一種有趣的天象。20世紀80年代以來,地球上的有識之士一直在呼籲人類正視來自近地空間的威脅。因為這種威脅的存在,有充足的科學依據和觀察事實。

目前威脅人類的近地小天體主要是彗星核和小行星,彗星核在其中隻占幾個百分點,因而,密度較大的小行星比彗星更有可能光臨地球。但不能輕視的是,盡管有能力穿過地球大氣層並撞擊地球的彗星不多,與直徑同樣大小的小天體相比,彗星速度快(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速度為20千米/秒,短周期彗星為30~40千米/秒,長周期彗星為50~60千米/秒),撞擊時釋放的能量較大,將對地球構成更大的威脅。有學者估計,彗星撞擊在撞擊災害中約占25%。另外,彗星具有鬆散的結構,強度低,就像子彈打向高速飛來的一團棉花上,很難說有多大的效果,這就增加了防禦的難度,至少在目前是一個沒有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