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地球生物未解之謎(7)(3 / 3)

另外,正如它的名字,“轉基因冶是人為地從外部“轉冶來的,它進入作物內部,必須和作物原來的基因家族成員“搞好關係冶,取得必要的“幫助、協作冶。它要和相關基因、基因誘導、調控方式、胞質因子進行適宜的結合,它還要甚至調動細胞、組織、個體、群落、相關種群、係統、生物圈多層次水平和機製,才會起應有作用。而實際上,外來的基因很可能破壞原來基因家族的親密與和諧,對生態係統產生影響。

那麼,轉基因作物是否值得繼續搞下去?一些人認為,除了上述缺陷,轉基因作物還麵臨以如下問題:淤任何人類技術都無法改變自然氣候的逆境條件,特別是已經遭到嚴重汙染的整個生態鏈,轉基因技術也不例外。於目前的轉基因技術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還很不過關,尤其對農業麵臨的迫切問題仍然是“遠水不解近渴冶。盂在提高作物營養成分上,轉基因作物和原有作物比較,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即便有實際意義,如果長期食用,也不一定對人體有利。這就是說,除了一定的研究價值,就實用性而言,轉基因食品比不上自然食品的安全、營養和保健作用。四、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和貧困人口吃飯問題的生物技術並不僅僅限於轉基因,值得研究、探索的真正生物技術的核心,也不是轉基因。

但是轉基因技術也並非“四麵楚歌冶。一些科學家認為,利用轉基因技術可以為生物育種提供更多的思路;從純技術層麵來看,轉基因是中性的,對人體不存在利弊問題,根據跟蹤觀察,轉基因農作物及食品的安全性問題,不在於轉基因動植物本身,而在於是否轉進了合適的基因。他們認為,目前的轉基因動植物,轉進的基因大都是動植物自身的基因,人們平時使用這些食品安之若素。部分植物生理學家呼籲,公眾應該消除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本不應有的疑慮。

事實上,探索理想的生物技術正成為人們的新方向。這就是,采取更溫和、更周全的步驟,尋找與自然天性更符合的方式,改善作物品種,增加糧食產量,造福人類。外國科學家們已經發現,所有作物都含有潛在的各種抗病、抗逆、高產的功能基因,所以不必用轉基因。中國雲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提出了GPIT技術(基因表型誘導調控表達技術),在實踐中也取得了成果。

該技術符合聯合國“既保護生態和可持續發展,又能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和解決貧困人口吃飯問題冶的要求。

在對這種新生物技術保持樂觀的同時,我們不應該忘記:大自然的天性似乎總是小心翼翼地保持某種平衡和對稱,一切天然的東西總是天然地具有優點和缺點。人類對科學、技術帶有一定程度的迷信,以為它無所不能,而他們又總是利用科學技術追求並不符合科學精神的悖論。隻要“最好的和有利的冶,不要“糟糕的和討厭的冶。所以,大自然從來不會忘記在人類得意忘形的時候,無情地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對他們發動報複性襲擊,以示“懲戒冶,以求“平衡冶。

泰國人是否與中國人同源泰國人認為自己是一直居住在泰國境內的土著居民,這一點可信嗎?他們有沒有可能是從與泰國相鄰的中國遷徙而來的呢?中國曆史上活躍於西南部的百越民族,如今去了哪裏?有沒有一支去了泰國呢?

學者們一致認為,現今居住在中國西南和東南地區(即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的傣族和壯族人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分支。通過對傣語、壯語和泰國語的比較分析,語言學家們認為泰國人的祖先當初在中國大陸居住,因為某種原因被迫遷徙到了如今泰國的境內。但是,泰國學者並不同意這種說法。

他們拋出各種考古證據,力圖證明自己是泰國土生土長的一個民族。到底哪種說法更接近事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