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創新不僅僅需要從知識和經驗的層麵,更需要從哲學和方法論層麵去理解

五一節過後的那周,我正在美國訪問,接到宏橋電話,希望我為他的新書作序。朋友多年,不便推辭,就應了下來,但一直不知如何落筆。

當時,我隨清華企業家協會(TEEC)代表團在美國考察綠色能源產業創新和創業的發展,又恰逢一位清華大學領導率團參加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學競賽“世界杯”之美譽的“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lISEF)。企業家和教育家矽穀相遇,關心的都是創新,又都是校友,大家在一起餐敘,自然就討論起中美教育對於孩子創新能力培養的差異,也自然少不了發表對中國教育體製阻礙孩子創新能力培養和發展的擔憂。大家的討論熱烈而廣泛,但歸結起來,無非是用什麼方法引導、培養和保護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結論自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是唯一的。有了這個討論,我便有了作序的思路。

關於創新,我的觀點是,創新是人的本能,是人的需求,創新的能力是保護出來、啟發出來的。世界上並不存在教條可資遵循,否則就是對創新本身的否定。

人有很多本能,隨著知識的增加和對工具的依賴,不少本能都喪失了。現代社會又是一個非常功利的環境,人們會因各種原因而懼怕失敗或犯錯誤,而要做創新就必須直麵失敗的風險。因此,創新的本能很容易被一些清規戒律所扼殺。所以,創新能力需要保護,需要啟發,它不僅僅需要人們從知識和經驗的層麵,更需要從哲學和方法論層麵去理解。有人說創新是門藝術,我很同意。人類對創新的需求類似對藝術的追求。創新帶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藝術是人類在不停發展和進步之中挖掘美的東西。所以,培養對大自然、對周邊事物的興趣,在興趣之上驅動創新才是本道,符合人類本能。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孩子們充滿好奇和熱情的眼睛,而不是重負和過度的競爭。從國家社會層麵來講,這個體製和係統要目標一致,才能提供好的土壤,鼓勵和滋養創新。

因此,宏橋的這本書,從天、地、人的高度總結和理解創新,是非常自然和輕鬆的,其立意和定位高屋建瓴,既有基於知識和經驗的橫向體係,又有基於曆史哲學和方法論層麵的縱向體係。既沒有把“創新”講得神乎其神,使人望塵莫及;也沒有把“創新”說得輕而易舉。讀完後隻覺得豁然開朗、打破了思想的禁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