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_創新失敗的九大主要原因(2)(1 / 1)

技術短視當年的全球華人首富王安,在20世紀80年代初IBMPC橫空出世之後,做出了一招不與之兼容的戰略級失誤,導致滿盤皆輸;同樣,蘋果公司死守其專用係統,不擁抱IBMPC引領的開放、標準的產業趨勢,痛失PC時代。後話是,思科公司CEO錢伯斯當時是王安最看重的副手,蘋果喬布斯以iPod、iPhone、iPad再度劉郎。

營銷短視電視的出現使美國好萊塢幾乎全軍覆沒,所有的老牌公司如米高梅、華納兄弟、環球等不得不徹底重組。營銷大師西奧多·萊維特認為,它們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為營銷短視,他們認為自己是以電影(產品)為導向的電影業,而不是以客戶為導向的娛樂業。後來複興好萊塢的正是在電視行業成功的新一代編導製片人。

戰略短視2000年,微軟推出Microsoft.Net戰略,將Linux視為頭號大敵。如果微軟比照當年“搞”太陽微係統公司而推出個不倫不類的VisualJava版本的故事,微軟應推微軟版Linux,擾亂市場,而不是同整個開源社區對抗,成為全球公敵。

三是產品定位錯誤。一種產品品牌在用戶心智定位是代表著某種品類或意義,你無法改變用戶的心智模式,最好的做法就是順勢而為,即創新以定位為前提,隻能在被定位的方向上去創新,除非你啟用不同的品牌。

例如,為什麼擁有全球研發聖地施樂PARC(PaloAltoResearchCenter)、發明了以太網、鼠標、圖形用戶界麵(即Windows)的施樂公司在IT領域一個都沒成功?因為施樂在全球用戶的心目中是複印機的代名詞,用施樂品牌推出IT產品注定要失敗。

案例比比皆是。還是王安公司,因為它創新出世界上第一台文字處理機,王安品牌被美國大眾看做是一家文字處理機公司而不是電腦公司。如同在中國,格蘭仕等於微波爐,用格蘭仕品牌推空調,不管換了多少任總經理都無濟於事。即使同一家公司的高端產品與普通產品,也要嚴格區隔開來,如豐田的高端車品牌是雷克薩斯,蒙牛的高端產品是特侖蘇等。

四是具體的創新失誤,如產品化過程中的設計錯誤、實施錯誤、營銷錯誤或質量問題等。

例如20世紀90年代初蘋果公司推出的PDA產品Newton。90年代中期英特爾奔騰處理器的浮點運算錯誤,我當時還常拿這個演示給同事看,如301-3=0。營銷錯誤如IBM的圖形操作係統OS/2等;質量問題如2010年初震驚全球的豐田汽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