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中國在東北地區部署的兵力最少。東北是中國大陸解放最早的地區,1948年底東北全境解放後,東北野戰軍(第四野戰軍)主力全部南下,參加解放華北、中南等地區的作戰,東北僅留一些地方部隊進行剿匪、參加土地改革、建立各級人民政權和維護社會秩序等。僅在1950年春調回第42軍(4。6萬人)到齊齊哈爾地區,準備集體轉業,參加農業生產。據軍委作戰部統計,1950年5月,東北地區的部隊(不含第42軍)隻有16。5萬人,並多為新兵,根據中央軍委關於複員整編的計劃,準備減至8萬人。X因此,東北地區的部隊不足以保衛東北邊防,更沒有力量在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
鑒於此,7月7日,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主持召開了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中央軍委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蕭華、總後勤部部長楊立三、中南軍區司令員林彪、海軍司令員蕭勁光、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炮兵副司令員蘇進、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部長滕代遠、中央軍委作戰部部長李濤參加的國防會議。10日,再次召開國防會議,到會人員除7日到會的滕代遠由軍委運輸司令員呂正操代替、楊立三由總後勤部副部長張令彬代替外,還增加了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副部長兼軍委衛生部部長賀誠、中南軍區第三政治委員譚政、中南軍區參謀長趙爾陸、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員萬毅、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等。根據兩次國防會議的討論,中央軍委於7月13日作出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部隊調動部署:決定以部署在中原地區,作為國防機動部隊的第13兵團(轄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以及炮兵第1、第2、第8師等部,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第40軍7月10日開始,已由廣州車運出發,直接開到遼東的安東(今丹東),24日全部到達;第38、第39兩軍主力,7月15日,分由河南的信陽、漯河出發,8月1日以前,集結於遼東的遼陽、鳳城、安東地區,第38軍在湘西桃源地區剿匪的第114師和第39軍在廣西宜山地區剿匪的第115師,解除剿匪任務,8月4日前到達遼陽集結;第42軍解除農業生產任務,7月30日從齊齊哈爾地區出發,8月1日到達吉林的通化、輯安(今集安)集結;炮兵的3個師於7月31日,分別集結於本溪至安東、通化至輯安兩線;另調在上海和廣州的共4個高射炮團,到安東、水豐、輯安地區集結,調工兵2個團到安東集結等。所有上述部隊,8月5日前全部到達指定地區。除第40軍已開始車運外,其餘部隊的車運計劃,責成軍委作戰部、鐵道部和總後勤部擬製,經軍委批準後實施。此外,從蘇聯購買已抵達哈爾濱的飛機,編成3個團,原計劃置於南京、徐州,改為置於沈陽、安東和吉林的敦化訓練。
二、東北邊防軍的組織指揮機構:決定以主抓攻台準備的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另以蕭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聚奎為東北邊防軍後勤司令員;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均認為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各方麵綜合素質比第13兵團司令員黃永勝更強,因此決定以第15兵團部與第13兵團部對調,以第15兵團部為基礎組成新的第13兵團部,以鄧華為司令員、賴傳珠為政治委員、解沛然(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由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員萬毅負責指揮邊防軍特種兵部隊;以東北軍區副參謀長段蘇權為司令員組成東北空軍司令部。
三、後勤工作準備:步機槍彈藥按5個基數,炮彈按20個基數準備,各先行運抵集中地區2個基數和5個基數,每團攜帶炸藥2000斤;從第四野戰軍和東北地區共抽調汽車1000輛,從東北地區動員大車4000輛,擔任運輸;按31萬人員、3萬牲口、1000輛汽車、4000輛大車,準備3個月的糧草、汽油,在部隊完成集結前,先運1個月的糧草、汽油;由總後勤部趕製朝鮮人民軍式服裝,每人單衣、棉衣各1套,另準備其他裝具;按收容本軍和人民軍共4萬傷員準備醫院;準備5000副擔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