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周恩來主持國防會議討論組建東北邊防軍(3)(1 / 1)

四、兵員補充準備:擬由中南軍區減少10萬人的複員,準備補充。如再需要,東北尚有地方師參加生產,可以補充。

五、政治動員工作:在保衛國防安全的口號下進行政治動員,由總政治部擬定動員令,核定後實施。

7月7日,周恩來主持討論組建東北邊防軍的第一次國防會議上,即決定,一旦邊防軍參戰,則“改穿誌願軍服裝,使用誌願軍旗幟”。

中央軍委確定的東北邊防軍指揮機構,主要是從作戰較為有利考慮的,但粟裕正在患病,中央已批準其休養一個時期,一時不能到職,蕭勁光主持海軍工作、蕭華主持總政日常工作,他們一時也難以離京北去;李聚奎所帶輕便後勤機構,對組織邊防軍所需後勤保障,恐也有困難;而邊防軍正在集中,集中後的統一指揮和供應是大事,急需解決;且東北軍區司令員高崗等感到層次太多,有所不便。

鑒於此,在邊防軍各部向指定地區開動後,7月22日,周恩來與聶榮臻、劉亞樓研究後,與聶榮臻聯名向毛澤東提出建議:“請主席考慮邊防軍目前是否先歸東北軍區高崗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並統一一切供應,將來粟、蕭、蕭去後,再成立邊防軍司令部。中南李聚奎到東北後,即兼任軍區後勤部長,所帶之後勤機構,即合並到東北後勤部中,因東北軍區後勤部太弱,不能勝目前的大任。這樣,部隊指揮既可免生脫節,供應問題也較易解決。是否可行,請主席批示,以便及早布置。”Z這一建議得到毛澤東的批準。在此前後,根據中南軍區和鄧華的建議,7月19日和8月上旬,中央軍委又先後任命第40軍軍長韓先楚為第13兵團副司令員、第15兵團副司令員洪學智為第13兵團第一副司令員,8月下旬,決定第42軍編入第13兵團建製,萬毅為第13兵團副司令員。因賴傳珠身體有病,9月25日,中央軍委批準其離職休養一個時期,由鄧華兼任第13兵團政治委員。

8月上旬,除高炮團未全部到位外,東北邊防軍各部隊全部到達東北地區完成集結。在東北軍區和第13兵團的領導下,開始突擊整訓。整個軍事訓練工作都是由鄧華為司令員的第13兵團統一組織的。

8月中旬以後,朝鮮的形勢已經變得不容樂觀,戰爭雙方在朝鮮東南隅的洛東江一線形成了僵持局麵,朝鮮人民軍的作戰已經沒有後勁。朝鮮戰爭長期化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在這種情況下,中央軍委根據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的建議,於8月下旬,決定將第三野戰軍重點準備攻台作戰的第9兵團和作為國防機動部隊的第一野戰軍第19兵團,指定為東北邊防軍的二線部隊,分別置於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位置,以做未雨綢繆之計。9月6日,又決定將中南軍區在湖北的第50軍編入東北邊防軍序列。

東北邊防軍的組建,是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戰略上的高瞻遠矚和英明預見,為保衛中國的國防安全和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爭取了軍事上的主動,為後來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準備了必要的軍事力量。

與部署調動部隊的同時,中共中央也在黨、政府、軍隊的高層領導中,逐漸明確了對朝鮮要幫的考慮。

在8月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指出: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誌願軍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周恩來指出:如果美帝將北朝鮮壓下去,則對和平不利,其氣焰就會高漲起來。要爭取勝利,一定要加上中國的因素。中國的因素加上去後,可能引起國際上的變化。我們不能不有此遠大設想。

這次會後,8月5日,毛澤東起草電報,以中央軍委名義致電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請高崗同誌負主責,於八月中旬召集各軍師幹部開會一次,指示作戰的目的意義和大略方向,叫各部於本月內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待命出動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