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到朝鮮作戰(3)(1 / 1)

4日接彭德懷開會的專機到達北京時,政治局會議已經開始。彭德懷當天未來得及發言,但他聽到會上有兩種意見。據他後來的回憶,毛澤東在4日的政治局會上說:“你們說的都有理,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麼說,心裏也難過。”當晚,他想著會議的情況,想著毛澤東在會上說的話,認為:“美國占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製我台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不論從國家建設的前途考慮,還是從援助朝鮮考慮,以及從社會主義陣營的影響考慮,都應出兵援朝。在5日的政治局會上彭德懷發言說:“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因此,積極主張出兵支援朝鮮。

彭德懷認為,“我們準備不夠,敵人的準備也是不夠的,特別是美帝國主義者準備不夠。”“我們如果不積極出兵支援朝鮮革命政府和人民,國內外的反動氣焰就會高漲起來,親美派就會更加活躍。如果讓美帝侵占朝鮮,對我們就是一個直接威脅,他就會把兵力轉向越南、緬甸,到處搞鬼,我國就將陷於被動,國防、邊防都處於極不利的地位。對國外的影響也將不利於我們,有些國家就會更加傾向於美帝方麵。”三五年以後再打,讓我們鬆口氣,當然好。但三五年以後還是要打,我們三五年辛辛苦苦建設起來的一點工業,到那時還要被打得稀爛。而且對三五年我們國防建設、工業建設也不可抱有過高的期望。那時美國可能把日本、西德都武裝起來了,我們要製止侵略就更不容易。這樣細算一下,目前就打也許更有利。所以遲打不如早打。我們目前並不怕打,但我們並不希望大打,也不等於向美國宣戰,隻是以人民誌願軍的名義支援朝鮮革命戰爭。

中央政治局會議也看到,美國雖強但也有弱點,中國雖弱但也有有利條件。8月26日,周恩來在檢查東北邊防軍準備工作的國防會議上,和9月5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9次會議上,都曾指出,美國在軍事上是一長三短:一長是鋼鐵多。三短是戰線太長,從歐洲的柏林到亞洲的朝鮮,首尾難以相顧;運輸線太長,要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戰鬥力太弱,不如德國軍隊和日本軍隊。除此,美國的盟國西德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尚未武裝起來,英國和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已傷了元氣;美國雖然握有原子彈,但蘇聯也有原子彈,並且原子彈不能輕易使用和不能決定勝負。中國困難雖多,但東北邊防軍已作了必要準備,並已調集了二線部隊;中國軍隊占有數量上的優勢,經受了20多年革命戰爭的鍛煉,官兵團結,凝聚力強,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團以上指揮員多數是身經百戰的老紅軍、老八路,人民解放軍向來有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經驗;中國是反抗侵略,進行的是正義之戰,有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全力支援,並且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在中國人民中有極高的威信,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和組織力;中國已同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有蘇聯為後盾,可獲得蘇聯的物資支援等等。

同時也看到,朝鮮問題對於中國來說,不單是朝鮮問題,連帶的是台灣問題。美國與中國為敵,它的國防線放到台灣海峽。它侵略朝鮮,我們出兵去管,從國家安全和和平陣營的安全來說都是有理的,而美國是無理的。

中央政治局會議全麵分析權衡了利弊,全麵分析研究了參戰的困難和有利條件,意見終於達到一致,遂於5日作出了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在邊防軍組成時,軍委就決定粟裕任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但粟裕身體有病,未到職,中央和軍委考慮在邊防軍出動時,再由粟裕出任統帥。但粟裕身體未康複。因邊防軍部隊都是第四野戰軍的部隊,在改為誌願軍時,中央和軍委也曾考慮,由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出任統帥,但林彪身體也有病,不能掛帥出征。所以中央決定由彭德懷擔任誌願軍司令員掛帥出征。同時決定,誌願軍於15日出動,由彭德懷和高崗召集誌願軍高級幹部會議,研究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