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到朝鮮作戰(2)(1 / 1)

3日中午金日成召見中國駐朝鮮大使倪誌亮,麵談了朝鮮的危急形勢,並稱恐非請中國援助不可。倪誌亮於當天下午將此情況電告周恩來、聶榮臻和高崗。同日,毛澤東在北京接到樸一禹當麵呈遞的金日成、樸憲永請求中國出兵援助的信。

毛澤東並未等待斯大林對有關問題表明態度,4日,即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出兵援朝問題。政治局成員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康生、高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彭德懷、張聞天、李富春等均出席了會議,羅榮桓、林彪、鄧小平、饒漱石、薄一波、聶榮臻、鄧子恢、楊尚昆、胡喬木等列席了會議。

目前尚未發現這次政治局會議的記錄。但據周恩來、彭德懷、胡喬木等當時與會人員在後來的有關講話和回憶,可以看出,在這次會議上,許多人對出兵朝鮮有顧慮,會議上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積極主張出兵,另一種意見是主張暫不出兵。

周恩來1951年1月23日在東北局幹部會議上作報告時指出:“當著朝鮮正受到美帝國主義摧殘的時候,美國侵略軍越過了三八線迫近鴨綠江的時候,那時下這個決心,在我們革命的進展曆史中是很不容易的。下這個決心,在當時的情況有許多顧慮,而從過渡時期來看這些顧慮是合乎實際的。”R胡喬木後來也說過: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20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毛澤東很難下決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1950年派誌願軍入朝作戰。

從彭德懷1950年10月16日在誌願軍師以上幹部會議上的講話,可以得知,當時政治局一些同誌的顧慮主要是國內困難太多:1。戰爭創傷還沒有醫治;2。土地改革工作尚未完成;3。國內的土匪、特務還沒有徹底肅清;4。軍隊的裝備和訓練尚不充分;5。部分軍民有厭戰情緒。總之,一切準備不夠,因此,有一種意見主張暫不出兵。

這種意見是很正常的,不但當時國內困難很多,而且中美兩國經濟力量和軍隊武器裝備對比,強弱懸殊。

美國已有175年資本主義發展的曆史,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躍居為資本主義最強國,工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在政治上雄心勃勃,推行全球霸權主義政策,企圖由美國一統天下。就是當時比較強大的蘇聯也懼它三分,更何況積貧積弱、困難重重、剛剛成立一年的新中國。1950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848億美元U,鋼產量為8772萬噸。同期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為574億元人民幣,按人民幣與美元2:1的比值計算,僅相當於287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1/10;鋼產量為60。6萬噸,僅相當於美國的1/144。

美國軍隊是世界上裝備最現代化的軍隊,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訓練有素,具有現代戰爭經驗,並且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之師。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極為落後,海、空軍剛剛組建,尚未形成作戰能力,陸軍的裝備水平基本是“小米加步槍”的狀況略有改善,雖然有國內作戰的豐富經驗,但沒有經受過現代戰爭鍛煉,1950年大部分部隊投入了恢複國民經濟的工農業生產建設,缺乏嚴格的訓練。這些均無法與美國相比。因此,出兵朝鮮,同美國較量,沒有勝利的充分把握。

然而,戰火已經燒到中國大門口,朝鮮危在旦夕,極盼中國出動軍隊援助。“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本來就不多的工業基地50%在東北地區,如果美國在朝鮮得勝,即便不向中國發動進攻,站在鴨綠江對岸躍躍欲試,中國東北地區也不會得安寧,無法安心進行建設。因此,對於朝鮮的危機,中國不能袖手旁觀,不能坐視不管。

周恩來後來說:“對於這樣一場戰爭,在我國人民內部思想也不是容易解決的。有些人說,我們自己剛剛解放,朝鮮雖是鄰邦,我們應先顧自己。要下決心是不容易的。我們對付的是強大的美國,它打的又是聯合國旗號。毛澤東認為如果在這個關鍵時刻不下決心,不僅朝鮮被占領,就是我們自己的建設也將成為不可能。”V“毛澤東曾經這樣說,我們可以提出幾十條,幾百條甚至幾千條顧慮,這些顧慮都是揣測可能發生的。另外一條就是我們應該在朝鮮爭取反美勝利,應該給美帝國主義這個世界各帝國主義侵略陣營的頭子一個打擊,把它的氣焰打下去。”“他認為,盡管遇到那樣多條的顧慮,但那是可以克服的困難,或者應該忍受的困難,也是我們為著爭取這個偉大的勝利應該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