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六百孩子溫暖的家1(1 / 1)

夜晚的路燈光透過樹葉,照射在操場上。吃過晚飯,4歲的王誌方由嬸嬸彭曉梅領著在操場裏玩,很開心。

王誌方還在娘胎裏時,父親出了車禍,他的母親生下他後就下落不明了,叔叔王祖達和嬸嬸彭曉梅看著他可憐,就領養他。今年,王誌方在果寶小學讀學前班,為了能照顧好他,朱光俊了解情況後,叫王祖達和彭曉梅到學校食堂來上班,並為他們特別開了“小灶”,修了兩間房子給他們住。

在學校,像王誌方這樣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的學生有580多個,他們是來自各地的單親家庭子女、留守兒童和孤兒。

曾經有人抱怨朱光俊,要收收本村的學生,為什麼收貴陽、重慶以及外鄉鎮的學生?朱光俊耐心地對他說,國家不是提倡“教育均衡化”嗎?隻要是瞧得起學校的,願意來學校求學的都應該收,這說明人家認可我們學校……一席話說得抱怨者點頭稱是。

湖南省新韶縣寸石鎮五組的何細心到學校考察後,立即把兩個娃送到學校讀書。“在別處的農村,沒有這樣好的學校,沒有這樣好的校長,沒有這樣好的老師,如果將來娃娃有出息了,一定要報答母校。”何細心夫婦都在湖南打工,兩人平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下決心把孩子送到果寶小學來的原因,他認為學校環境好,管理好,娃娃在這樣的學校讀書很放心。現在,何細心的大女兒何傈傈已在果寶小學從一年級讀到四年級了。

高店鄉白布街上的孤兒彭峰,流浪在街上,大多數時間沒有吃上一頓飽飯,了解情況後,朱光俊和老師們一道把他接來讀書,安排了他的食宿,聯係了北平的童國強先生每年資助他1200元。

某一周末,學校的老師在牛場鄉黑仲村的是旮旯撿回來的納雍縣孤兒楊永梅,在果寶小學讀四年級,“我的家是果寶小學,爹媽是果寶小學的老師。”記者問她的家在哪裏時,楊永梅自豪地說。

“踐行生命感、責任感教育;踐行愛的教育;踐行係統教育。”果寶小學責任感和愛心不僅在校內,還在在校內外延伸著。以朵村二組70多歲的老人穆榮珍,沒有兒子,幾個姑娘嫁到外省照顧不了她,老人生病時到果寶小學找幫助,學校的老師幫她寫好申請,拿到村委蓋章後,到民政部門幫她辦理了救助手續,解決了她500元的醫療費和生活費。

“誰都能在這裏快樂成長。”學校在用行動,詮釋著這句校訓的內涵。目前,學校80%以上的住校貧困生已得到全部的生活資助,近600名單親家庭孩子、留守兒童、孤兒有了溫暖的家。

“用感情留人、事業留人、適當待遇留人,我們為社會創造價值,不會虧本……”

6月16日,時針指向夜半3點。中考監考了一天,朱光俊仍然精神抖擻,為記者講述著他的辦學故事。

“用感情留人,用事業留人,用適當待遇留人,走出去帶進來,是我們學校辦學的另一條宗旨。”朱光俊說,2005年開始,學校製定了“校職工婚姻補貼獎勵製度”。

製度規定,凡是果寶小學的老師,證明在學校裏居住、以學校為家的,夫妻雙方都是果寶小學教職工的結婚的,學校一次性補貼4000元和兩套共約60平米的住房;凡是從外地調入果寶小學任教的,一次性獎勵5000元和一套約30平米的住房,幫助其協調有關部門辦理調動手續。

製度還規定,凡是在果寶小學初中畢業、考取大方一中的及以上示範性高中的學生,果寶小學獎勵300元;錄取示範專業的,獎勵100元,並對這兩類學生中家庭貧困的學生聯係資助,跟蹤服務到大學畢業。

凡是在果寶小學初中畢業,後來考取大學的學生,果寶小學還有這樣的規定:考取清華、北大的學生,獎勵10000元;考取一類重點的學生獎勵5000元,考取二類重點的學生獎勵1000元。

以朵田壩的孤兒趙翠紅,四歲時爹死後,她媽把她送到以朵的外公家就外出了,朱光俊聞訊後,立即組織學校的老師把她接來住校讀書,現在趙翠紅已在大方一中讀高二,成績前茅,果寶小學一直跟蹤資助她;

以朵村七組的趙超,父親和大哥患了精神病,二哥因車禍成了植物人,母親癱瘓在床。趙超在果寶小學的關愛下考上大方一中。進入一中後,果寶小學的老師不但跟蹤資助他,還聯係外麵的好心人資助他。此外,學校老師還幫助他家安裝水管,經常去看望他的家人。麵對這個家庭,趙超的媽媽吳國飛幾次想輕身,但一想起趙超這娃,就含淚隱忍下來……

“如果學校培養的學生考取大學,他們一定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相信他們無論到了什麼地方,都能用所學的知識改變本地方經濟狀況,帶動本地方的人致富。甚至,他們還有可能推動一個縣、一個市發展。”朱光俊自豪地說:“間接性的,我們為社會創造了價值,不會虧本。”

學生們一茬茬走了,而果寶小學的老師們,卻執著地堅守在這個陣地上,精心構築這個“精神家園”,甘願在這裏當一輩子的“孩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