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心理谘詢工作幾年,接觸了大量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和家庭教育困擾的家長後,我發現了一個規律:來找我求助的大多數家長的第一句話通常是“我孩子有問題……”,然而,當家長真正把孩子帶到谘詢室裏來見我時,我常常發現,並非孩子出了問題,而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或者說孩子的心理問題正暗示著這個家庭的關係出了問題:有些是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有些是家長不夠理解孩子,有些是家庭內部溝通方式出了問題,還有些是家長自身的局限所致,等等。總而言之,所有表現在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這個家庭需要改變的信號。如果家長能夠意識到這點,及時做出調整和改變,那麼孩子的問題便會自然而然地消失。
於是,在大量個案具有的共性問題麵前,我萌生了為這些受困擾的家庭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念頭,這樣大家麵對共同的話題,不僅能看到不同家庭的應對模式,同時也能互相學習和糾正不良的親子溝通方式。由此開展的每周一次持續不斷的團體心理輔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參加過周末團體心理輔導俱樂部的家長和孩子,從中學習到了“尊重”、“理解”,而家長更是學著去改善自身,和孩子友好相處,並允許孩子做自己,等等。
為了使更多的家庭和孩子能從中受益,從去年5月份開始,我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埋頭整理這些案例,梳理思路,想為家長和孩子寫一本實用型的關於家庭教育的故事書籍。於是,周末親子俱樂部的團體活動被詳盡地記錄下來,成為本書,並在一年後的今天誕生了。不過書中的人物、故事都經過了加工和處理,書中人名均為化名,同時隱去了個案的特征性信息,為的是保護個案的隱私性。
在此,我要感謝參加這個家長俱樂部的孩子和家長,正是你們的積極參與和主動改變帶給我力量和勇氣,讓我看到這樣的團體心理輔導對眾多受困於家庭教育和親子溝通問題的家庭的希望,隻要家長和孩子願意做出改變,痛苦就會減輕,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同時謝謝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的總編輯馬百崗和編輯李丹丹,正是你們的悉心指導和耐心工作,才促使本書得以麵世;也感謝我自己,潛心研究,悉心整理,挖掘故事的深意,把一個個實用型的問題解決之道奉獻給讀者。另外,我也要感謝我的同事霍雨欣的熱心關注和支持,得以促使本書有機會和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合作麵世。
最後,我也要感謝願意閱讀本書的每一位讀者,你的青睞和參與,正是改變你家庭教育問題和親子關係的鑰匙。
周婷麗
2013年9月30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