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第1個星期六(1)(1 / 3)

聽見孩子內心發出的聲音

當孩子說話時,我們是否真的聽到了?我們聽到的是話語本身,還是孩子內心的聲音?怎麼就算是有效傾聽呢?

傾聽是一門藝術,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基本要求。傾聽既可以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同時也能讓孩子在比較寬鬆和信任的氛圍中訴說自己的情緒。有效傾聽是帶著興趣,設身處地地聽,不帶任何偏見和價值評判,不僅要用耳朵聽,還要用心聽。

來自身體的信息

2009年2月的某個周六下午兩點,陽光明媚。北京某大廈八層,某教育機構會議室,中間有圍成一圈的椅子,昕怡和十七位家長及學生陸續進入“圓圈”。

昕怡是這個機構的心理谘詢師,主要負責學生和家長的心理輔導工作。幾年的工作下來,她深深感受到,很多時候,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一堵溝通的“牆”,彼此不理解,互相指責、埋怨,明明看到父母十分愛孩子,有時到了忘我的程度,可孩子卻感受不到,甚至於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因而親子關係十分緊張,爭吵不斷,甚至相互辱罵,大打出手。這些都令昕怡感到痛心,然而相當多的家長卻意識不到其中的問題,於是昕怡想到組織這樣一個幫助親子溝通的周六親子俱樂部活動。

參加活動的培智一家很有意思,培智是個高高大大的高二男孩,他坐在家人中間,左邊依次是媽媽、爸爸,右邊則是奶奶、爺爺。通常兒童是喜歡坐在父母兩人中間的,培智恰恰是被四個大人包圍著。昕怡眼前出現一幅畫麵:一個小男孩左邊是媽媽,右邊是爸爸,雙手分別被爸爸媽媽拉著,開心地走在公園裏。

再仔細觀察,昕怡發現培智仰著頭,誰也不看,似乎在抗拒著什麼。

培智爸爸發現昕怡在觀察他們一家,立刻尷尬地拉了兒子一下,說:“坐好,都這麼大了,也不會坐,頭別仰著看天花板。”

培智並沒有聽爸爸的,依然高高地仰著自己的頭,當身邊人都不存在。

這是典型的抗拒行為,培智的這個舉動又令人感覺他其實是一個青春期孩子,正在向父母說:“別管我!”

然而,培智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並不能理解這個動作,昕怡注意到爺爺奶奶無奈地搖頭,他們對培智這樣的行為一籌莫展。

爺爺見兒子說培智不管用,就嚴肅地說:“培智,坐好嘍。”

威嚴而低沉的聲音中透著軍人的命令,培智卻沒有任何反應。

奶奶忙討好地摸著培智的頭說:“乖!聽話!”

奶奶的這個動作,猶如在哄一個三歲孩童。

培智依舊不理,繼續著他的抗拒。這個動作似乎在告訴人們:“你們不用管我,我知道該怎麼做。”

培智的抗拒使得他的爸爸和爺爺十分尷尬,一臉沒有麵子的羞愧。

青少年時期最重要的發展任務是獲得成熟和健康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在沒有他人的幫助下完全獨立地做出決定、控製生活事務的能力。對於青少年來說,建立自主性的最好途徑是通過切斷與父母情感的聯係將自己與父母分開。

孩子成長到青春期,就開始逐漸和關係最緊密的媽媽分離,這是孩子成長的標誌,然而,最難的是媽媽們不能適應這個分離,常常會有恐懼感。

此情此景讓昕怡想起兒子上初中時,什麼都不願意多和自己說,什麼事都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要問自己,有事也不找自己商量了。有時昕怡知道了某件事,問一下兒子,他也會說:“我長大了,知道怎麼做。”聽到這句話時,昕怡心裏會有些失落,又有些欣喜。

進兒子房間得先敲門,否則兒子會說昕怡沒有禮貌;兒子聽周傑倫的歌要關門,昕怡問為什麼,兒子說:“怕你不感興趣,有代溝。”

孩子如果開始在自己和家長之間設立了一道“門”,不讓家長輕易進入,身為家長,需要小心嗬護孩子的自尊心,避免粗暴地越“門”而入,比如,偷看孩子的日記,不敲門進入孩子房間,不經孩子同意而自作主張等,都是不尊重這個獨立個體的表現。

每每此時,昕怡會試著去理解兒子的世界,主動說:“媽媽也喜歡聽周傑倫。”兒子會驚訝地說:“我以為你不喜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