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第6個星期六(1 / 3)

你這樣說話,孩子才喜歡

父母在說話前,先停一停,看看自己的思維是否清晰,弄清自己為什麼而說,避免為自己的“利益”而說,避免讓孩子不理解或給孩子帶去傷害。在說話前,先靜一靜,傾聽內心的聲音,跳脫“搶奪能量”的舊模式,選擇孩子最樂於接受的表達方式去說。

學會說話藝術

一個人的開放自然會給其他人榜樣作用,前幾周,楊先生對自己教育兒子的行為的反思,引起了其他家長的內心震動,一直以為是孩子有問題的幾位家長,現在才真正發現:問題原來是家長自己製造出來的。所以在這周的親子俱樂部活動中,家長們開始各自反思自己在和孩子交流時存在的問題

斌傑媽媽紅著臉說:“上次聽聰聰爸爸那樣說,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藏著啦。”

說著斌傑媽媽深吸了口氣,繼續道:“有次兒子回來說化學老師對同學很粗暴,讓他很生氣,他還沒說完我就劈頭蓋臉地訓他,讓他好好學習,別管老師好不好。那次兒子非常生氣,說老師那樣對待他的好朋友,他怎麼能不生氣?我當時就覺得他多管閑事,怕因此影響他和化學老師的關係,所以根本就沒有聽他把話說完。”

斌傑媽媽扭頭看了一眼兒子,繼續說:“上次看到聰聰爸爸檢討自己,我臉上也掛不住了。”說著她轉過頭來對兒子斌傑說:“對不起,兒子,媽媽當時太不理解你了。”

說完,眼淚一下子湧出她的眼眶,而斌傑也被媽媽感動了,他沒有想到媽媽會當著這麼多人的麵給自己道歉,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意識到自己當時那樣對兒子,斌傑媽媽心裏立刻充滿了不安、內疚和自責,她覺得這樣對待兒子太粗暴了。

想想兒子當時的感受,好朋友被老師那樣粗暴對待,他又沒有辦法,隻能生氣,回家跟媽媽傾訴,結果媽媽還不理解,用同樣粗暴的語言打斷了他,這是多麼添堵的事啊!

斌傑媽媽終於明白,在發言前,需要停一下,察看自己思維是否清晰,言語表達是否流暢;察看自己為什麼要說,是否會有對孩子不理解或者造成傷害的可能,不為自己“利益”而說。

“大家覺得斌傑媽媽和斌傑的眼淚在告訴我們什麼呢?”昕怡問大家。

聰聰說:“斌傑媽媽後悔自己對斌傑的做法導致斌傑受了很大的委屈和傷害,因而感到自責,還有內疚。”

說著看了一眼斌傑,聰聰繼續道:“我覺得斌傑終於聽到媽媽理解自己了,既有委屈、難過,又有激動和釋然。”

斌傑點點頭,表示同意。

“嗯,是的,”昕怡說,“聰聰說得對,由此我們看到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覺和話語權的前提下,再進行交流和溝通,孩子一定會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的。”

“那……怎樣做到既能夠理解孩子,又不至於對孩子造成傷害呢?”斌傑媽媽擦掉眼淚問道。

其他人也紛紛點頭,看來這是大部分家長在與孩子溝通中遇到的困惑。表達的藝術在這裏成了大家渴望學習的內容。

“作為家長,在和孩子說話前,首先靜心,”昕怡回答,“講話前停幾秒,做幾個深呼吸;其次,想想孩子此時的感受和自己要表達的,是否是孩子需要的;另外,讓自己跳脫‘搶奪能量’的舊模式,傾聽內心的聲音,有感覺了,才開始發言。”

家長們覺得這樣的方式還從來沒有嚐試過,有點難度,平時家長往往聽孩子說了一半就自以為了解了,不再聽了,開始發表自己的高見了。現在要學會等待幾秒鍾,這個難度可是夠大的。

“這個需要長期修煉,昕怡老師能給我們教幾招具體的表達方式麼?”楊先生問。

“可以,”昕怡說,“作為家長,隻要學會說話,就很容易跟孩子良好地進行溝通和表達了。”

“學會說話?”斌傑媽媽驚訝地問道。其他人也奇怪地附和著:“我們大人都不會說話?”。

昕怡不慌不忙地說:“不是說大家不會說話,而是需要學習說話的藝術。為了讓大家都能夠學會,現在請大家兩個家庭組成一個小組,圍成小圈,我們進行對話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