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第7個星期六(1 / 3)

讓孩子願意聽又願意說的溝通密碼

心理學家貝克爾指出,溝通過程是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饋、障礙與背景等七個因素組成。人際溝通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態度等心理因素的傳遞與交流,在溝通的過程中,每個因素都會影響到溝通效果。因此,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需要關注自己、孩子和當時情境這三者的平衡,讓孩子既願意聽父母說,也願意跟父母說,達到暢快有效溝通。

實驗揭秘

上個星期六我們做了個對話實驗,這周我們繼續上周的內容,深入研究這個實驗透露的信息,讓大家更快地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更好方法。

回想上周對話實驗中兩位觀察員的反饋,又聯想到之前的傾聽實驗,楊先生意識到自己平時沒有注意兒子的表情和反應,而在上周的對話練習中,他又意識到自己平時在兒子說話時表現出的急躁和武斷,發現當言語信息或非言語信息被忽略時,親子間出現溝通障礙是非常正常的。

不過,針對之前的傾聽實驗,還有個問題困擾著楊先生,他問昕怡:“之前做傾聽實驗,有一個人隻聽不說,我當時有點不明白,您到底給他們布置了什麼秘密任務?我發現兒子現在和過去有了很大變化。”

大家開始對心理學實驗好奇了。昕怡樂了,回答道:“您對秘密任務感興趣,一會我再揭秘,您先說說兒子的變化吧。”

楊先生說:“好,我發現兒子來參加了幾次活動後,不再低著頭了,也開朗了很多,還能主動和我交流了。”

嗯,看來變化正在悄悄發生,昕怡問了問其他家庭:“你們有什麼新發現嗎?”

“有,斌傑比以前活潑了。”

“張軼不再和我發脾氣了。”

“培智開始洗臉了。”

“我們對待女兒的態度比以前好了。”瀟瀟父母說。

“我不對兒子有太多限製了,什麼都讓他自己做主並承擔了。”艾琳的聲音。

“我媽媽再也不擔心我和男同學一起上學了。”穎穎開心地回答。

“我媽現在特好,隻要我沒說完,她都不會發言,還有我不想說的,她一點也不逼我。”斌傑說。

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著。

“好,”昕怡輕鬆地說,“聽到大家都有所改變,我心裏替你們高興,這是大家在這裏參加活動一起努力和學習的成果。”

艾琳說:“更是昕怡辛苦工作的成果,特別感謝昕怡帶領我們大家一起成長。”

啪!啪!啪!大家開心地為自己鼓掌,也為這個周六俱樂部活動鼓掌,更為昕怡鼓掌,感謝昕怡的努力和付出。

見大家如此努力並為自己的成長鼓掌,昕怡心裏也很高興,不過她還是及時把話題拉了回來。

“嗯,謝謝大家,也謝謝我們自己。”昕怡扭頭對楊先生說,“您那次講故事的感覺如何?”

“我感覺挺好的,”楊先生扭頭看了兒子一眼,發現兒子在壞笑,再想想觀察員的反饋,不由得說,“我的確沒有注意兒子是不是一個好聽眾,我隻是覺得他好像在聽。”

聰聰終於忍不住了,對父親一撇嘴,說:“您自己說得挺高興的,我開始的確在認真聽,可後來,”聰聰差點兒就說出了秘密任務,趕忙捂了捂嘴,忍住了。“反正,我後來就是玩手機,東看西看的,根本沒注意您在說什麼。”說完,聰聰又樂了。

昕怡注意到,這個心理學實驗帶給了孩子們樂趣,同時也讓他們從內心嘲笑父母觀察能力低下,根本就沒有看到角色A已經不聽的現象。

其他小組也反映了類似的情景,有些家長一看孩子不聽,就跟旁邊的觀察員講;有些家長注意到聽眾走神,就不斷提醒;有些家長見聽眾不聽,就表現出煩躁情緒,不想講了,不過考慮到這是一個心理學實驗,還是耐著性子把故事講完了。

“大家想想,”昕怡說,“我們平時在家庭交流中是否有過類似的情況發生?”

聰聰說:“我爸從來都沒聽我把話講完過。”說完做了一個鬼臉,好像在說:“您終於也感受到不被聽到的感覺了。”

斌傑說:“我媽媽會聽一部分,然後根據自己的想象說話,很煩。”說完,朝媽媽抬了抬下巴,皺了皺鼻子。

斌傑媽媽說:“我總覺得他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