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父親麵露難色,不過,他很快鎮定地說:“好,每天陪你打15分鍾,可以吧?因為爸爸實在太忙了。”
培智本來就要變臉,覺得爸爸太吝嗇了,可是想到昕怡老師說的每天10~15分鍾,再看了看昕怡老師,昕怡正用鼓勵的目光看著自己。培智隻好說:“行,那您得說話算數。”
看到父子倆和解的樣子,大家都感動了,孩子們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這件事過去之後,培智父親真的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每天花時間陪兒子打球,父子倆一邊打球一邊聊天,關係越來越親近,培智父親對兒子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發現自己對兒子真的了解得太少了,不再限製兒子自己做事情了,買手機的事情也迎刃而解。
培智父親發現,原來兒子身上有很多優點是自己所不知道的,忽然意識到過去自己對兒子真的是太過苛刻了。兒子其實已經長成大人了,他做事很有頭腦,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幼稚、無知,而且兒子完全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隻是他需要父親的肯定和誇讚,並在困難時提供支持。
即使偶爾犯小錯誤,兒子也會吸取教訓,等下次碰見類似的事情絕對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考慮不周,他也會主動來找父親商量,認真聽取父親的意見。
培智父親高興地說:“嗨,以前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兒,現在發現,隻要我們不那麼情緒化,經常聽孩子說話,陪伴孩子,就會更多地了解孩子,並給他肯定和欣賞,促使他們情緒穩定,做好自我管理,處理好自己人生的問題。”
說著他環顧了大家,繼續道:“以前我總說沒時間,現在我想對各位家長說,其實每天花15分鍾時間陪孩子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隻要我們心裏有孩子,就好辦多了。我現在把時間調整得非常合理,能堅持每天陪兒子了。我發現和兒子在一起真的很開心,比什麼工作都有意義。”
最後一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
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孩子犯錯時,不妨依次問問孩子這八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發生什麼事情了?
第二個問題:你的感覺如何?
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第四個問題: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第五個問題: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情緒在告訴我們什麼
聽培智父親講能夠做到每天花15分鍾陪孩子,聰聰不滿地說:“我爸從來都說他沒時間陪我下棋。”
楊先生不好意思地說:“嗨,這點確實有難度,兒子對我非常不滿,也很失望。”
楊先生認為自己沒有時間,兒子卻不這麼認為。
在聰聰的內心中,他渴望爸爸能夠經常陪自己下棋,而在楊先生的信念係統中,工作高於一切,尤其軍人身份的特殊性,因而導致聰聰內心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對父親失望、不滿,楊先生因為兒子不理解自己而憤怒。
那該怎麼辦呢?
聰聰憤憤地說:“其實我爸象棋下得很好,我就是想和他學,可他總說沒時間,不陪我。哼!”
昕怡問:“這時你心裏什麼感覺?”
聰聰委屈地說:“爸爸不喜歡我唄。”
聰聰開始有不被接納的感覺,內心也開始不接受自己。
楊先生急得臉紅脖子粗,立刻說:“不是,不是,我確實忙,沒時間。兒子,不是你想的那樣。”
昕怡見楊先生著急的樣子,鼓勵他說:“能想出一個什麼辦法每天抽點時間陪聰聰下棋嗎?”
楊先生痛苦地皺眉,不停地撓頭,其他人開始幫忙出主意,有人說可以在睡前抽出一刻鍾,有人說飯後15分鍾,還有人說你總不會24小時工作吧,總之大家各有各的主意,但似乎都不符合楊先生的需求,不過至少大家給了一個思路。
終於,楊先生一拍腦袋,說:“我想到了一個辦法:每天晚上吃完飯先陪兒子下棋,然後開車去值班,把原來晚飯後步行去值班的計劃調整到每天早晨步行去單位,這樣既不影響我的健身計劃和工作時間,同時也能有時間陪兒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