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第12個星期六(2)(1 / 2)

“作為男性,一個青春期女兒的父親,您能在眾人麵前講自己的事情實在是需要勇氣的,我十分佩服您。”看了看大家,昕怡繼續說,“在我們中國的家庭裏,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邊界比較模糊,父母之間的關係好壞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這類案例我做過很多。”

瀟瀟媽媽說:“啊?很多呀?我還以為就我們家呢。”

昕怡點點頭,說:“最初來見我的時候通常都是因為孩子的學業問題,最後暴露出的往往是家庭關係問題,實質上就是夫妻關係問題。”

培智媽媽看了一眼自己的丈夫,低下了頭,張軼父母彼此對看了一眼,沒有說話。艾琳做沉思狀,此時穎穎恍然大悟地說:“噢,難怪我每次會在我爸媽吵架後無心學習,原來是這樣的啊!”

昕怡說:“是的,我之前輔導過一個學習出現問題的女孩,這個女孩其實就是因為過多地擔心父母的關係,害怕父母離婚而無法專注於自己的學習,最終導致學習出現問題。”

培智說:“啊,我有時候也會這樣,因為我媽媽和爸爸生氣互相不理睬,我心裏很害怕,無心學習。”

張軼一家、斌傑媽媽也點頭,想起來前麵幾次討論的話題,又聽瀟瀟爸爸這樣說,大家陷入了沉思。

瀟瀟爸爸說:“我們怎麼知道和孩子之間保持好心理邊界啊?”

昕怡說:“孩子心理邊界的建立是在兩歲以後,他們開始說‘不’,這標誌著孩子的獨立人格開始形成,自我意識和心理邊界開始建立。愛子心切的父母,常常以為這是孩子不聽話,其實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成長特點。到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就是將‘自我’和‘他人’進行區分,建立界限,形成自我意識的過程。

“這時期孩子典型的表現就是開始要求獨立空間,父母進自己房間要敲門,日記本加鎖,不再和父母無話不說,而喜歡和同齡人交往,不願意父母隨意動自己的物品等。”

孩子們聽到這些,頻頻點頭表示同意。

穎穎媽媽忍不住問道:“那怎麼才能不讓孩子卷入父母的關係問題中呢?”

“很好的問題,”昕怡道,“首先需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劃清界限——我指的是心理上的界限,父母之間關係不好,是父母之間的事情,不可以去找孩子傾訴,也不能把壓力傳遞到孩子身上,有些家長往往在夫妻之間發生矛盾後,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擋箭牌,出氣筒,或者同盟軍,這樣就是心理邊界不清的表現。”

“啊?”培智媽媽失聲叫道,“這就是心理邊界不清啊?”

昕怡說:“是的,一個家庭,是一個係統,每個係統有自己運轉的規律和層級關係。在我們中國家庭中,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親子之間大多缺少心理邊界。在很多父母眼中,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不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往往把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強加給孩子,當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時,就會出現很大的衝突,導致親子關係問題。”

瀟瀟爸爸羞愧地說:“我們夫妻吵架就是為了這個,我們對女兒的教育觀點不一致,總想讓女兒按照我們的想法生活,結果導致我們夫妻之間矛盾加大。”

瀟瀟媽媽對著昕怡說:“是呀,他總想讓女兒這樣那樣,我就說別給孩子太多限製,讓她按照自己的內心想法去生活,他不幹,結果總和我吵架。”

瀟瀟爸爸說:“唉,我還不是為女兒好嘛,現在社會競爭壓力這麼大。”

又來了,這又回到了誰的需要的問題上來了。昕怡心裏想著。

張軼說:“您怎麼和我爸爸媽媽一樣啊?您怎麼就知道您女兒適應不了社會競爭呢?”

昕怡說:“是的,張軼說得對,孩子們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關鍵是我們需要相信孩子,而不是幹涉孩子,您這樣對女兒橫加幹涉,是不尊重女兒的表現。”

瀟瀟爸爸說:“對,對,我女兒就是這樣說的,她說我根本不尊重她的意願,嗨!看來我是越界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