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m.js">
路一旦建成,俄國將得以迅速地向中國的西北和東北用兵,本就已成"空心大樹"的中國將很容易被北極熊拱翻,日本的一切計劃就將落空。精挑細選是我們的追求,www.jlgcyy.com隻挑選大家喜歡的,熱門的書為大家呈現,敬請持續關注,不要忘了收藏本站而在日本的擴張大計中,俄國始終是戰略上的第一假想敵,而中國無非是階段性的敵人,是為了對抗俄國而必須提前處置的手段而已。
根據堂規,這時正是樂善堂召開"外員"年會的時節。老牌諜報機構玄洋社伸出援手,其首領平岡浩太郎和中野二郎商定,派出山崎羔三郎、奈良崎八郎、平岡常次郎、豐村文平等一批青年間諜,支援漢口樂善堂。
樂善堂這一次年會,有20多人參與。會上形成的幾項決議,對中日形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會議明確提出,"吾輩同誌之目的是,為了全人類首先必須改造中國",而"中國清政府已經*,敵視我們,不理解協同防禦之大義。故我同誌要協助漢民族之革命運動。使之成功,最遲於10年內改造中國,以期實現中日提攜。"在甲午戰爭中,號召漢人起來發動"驅除韃虜"的革命,成為日軍重要的政戰口號;——"為防止俄國東侵,派遣同誌去新疆和西藏,促使伊犁總督劉錦棠決起抗俄"。為此,他們確定了由"學養有素、識見卓越"的浦敬一前往新疆,由年僅19歲的藤島武彥配合。但第一次新疆行,因藤島在漢江上與水匪的一段恩怨交往而耽誤時間,未能成功;第二次兩人雖然成功走到了蘭州,但因盤纏幾乎用盡,隻好將藤島先遣回漢口,浦敬一則從此失蹤;——會議決定除湖南支部外,在四川重慶府設立四川支部,負責雲貴川以及藏區的情報收集。之所以選中重慶,完全是考慮其在長江流域的重要樞紐地位,以及彪悍的民風,是日本人將來理想的"舉事之地"。四川支部的石川伍一等人,深入雲貴滇藏,考察十分詳盡,甚至繪製了精密的地圖,成為日本軍方的重要資料。這些間諜人員甚至提出,效仿三國故事,割據四川,分割中國;——在加強對北京宮廷的情報偵察,監視清廷中央動向之外,實地調查關外形勢,派遣宗方小太郎到東北偵察,重點是金州、旅順等北洋艦隊的基地;——在上海設立間諜學校,為"東亞經綸"準備商戰與諜戰的兩棲人才,這就是日後建立日清貿易研究所及東亞書院等機構的肇始。
上山下鄉
一個名為"四百餘州探險"的上山下鄉運動,在樂善堂各支部迅速開展。
樂善堂的"外員"們紛紛進入兩湖、四川,直指陝、甘、滇、貴,以至新疆、西藏,舉凡地形氣候、風土人情、產業交通、關卡兵營、軍事要塞等,均在他們的偵察範圍。
這些年輕的日本間諜們,不畏艱苦,先是肩挑背扛,扮成貨郎,四處販賣貨物。貨賣光後,就假扮郎中、風水先生甚至乞丐四處周遊。遇到關卡盤查,漢語說不標準,就謊稱自己是福建人或廣東人蒙騙過關。各地間諜幾乎都遭遇了各種各樣的險情,這成為甲午戰爭中諜報工作的一場"實兵預演",這些年輕人也因為紮實的調查研究,而成為深知中國國情的專家。
各種各樣的情報都彙總到了漢口,1889年4月,荒尾精將樂善堂創立三年來獲得的大量情報資料,分門別類,進行整理,提煉成了數萬字的《複命書》,提交給日本陸軍參謀本部。
在這份諜報總結中,荒尾精明確提出,中國已經全麵*,日本必須先發製人,才能利用中國對抗西方。他提出了應以商戰養諜戰,以商戰擴充軍備,在上海建立日清貿易商會,在漢口、鎮江、天津、廣州等地建立支部,邊經商邊搜集情報,這是"對清國第一要著,今日萬急之務也"。這一建議,在諜戰甲午65日本間諜潛伏記第一部分日本朝野得到巨大的共鳴。
在這份提綱式的報告基礎上,後來主持樂善堂的根津一,將所有情報進行了更為詳盡的整理和編纂,形成了一套《清國通商總覽》的煌煌巨著。全書分二編三冊,2000多頁,內容全麵,涉及中國社會、政治、經濟、金融、商貿、產業、教育、交通運輸、地理、氣候、風俗習慣等各方麵,儼然一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後受到日本各界熱捧,成為日本侵華的指南。
《清國通商總覽》也震撼了日本商界,大阪一位名叫岡崎榮次郎的富商,在感動之餘欣然解囊,同意為剛在上海成立的間諜學校"日清貿易研究所",讚助設立一個實習基地,對內叫"日清商品陳列所",對外則叫瀛華廣懋館,令年輕的間諜學子們有一個實踐商戰的平台。這個實習基地經營得法,生意興隆,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日清貿易研究所的經費困難。
上山下鄉,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樂善堂的年輕間諜們在中國行萬裏路,"寫"萬卷書,紮實地進行著調查研究,並比大清朝野更深刻地認識著這個國家的一切。這些,似乎也注定了隨後到來的甲午戰爭及其之後中日兩國的命運……書包網bao.想看書來
帝國的青春躁動(1)
間諜學校鬧*
1890年年底至1891年2月,上海一場罕見的*震動了日本。作為日本設在中國的第一家間諜培訓機構上海日清貿易研究所,因經費出現危機及對課程設置不滿,部分學生認為自己被騙來上海,衝突迅速演變成械鬥,成為世界諜報史上罕見的間諜*。
日清貿易研究所的第一次開學典禮是在1890年9月20日,此前一周,150名學生和50名教職員工才從橫濱航海而來。結果不到3個月,就發生了如此激烈的內訌。
正在日本苦苦籌措經費的荒尾精趕緊趕回上海,軟硬兼施,將30多名"鬧事者"勸退,這些人雖然離開了學校,卻繼續待在上海,還在報刊上公開抨擊學校。這所日本間諜學校的"家務糾紛"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弄得荒尾精和日本當局十分尷尬。
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於一個字:錢。
在經營漢口樂善堂的過程中,荒尾精就強烈地認識到必須在中國建立一所專門培養商戰和諜戰人才的學校。1889年他回國述職,不僅在提交給日本參謀本部的《複命書》中大聲呼籲,而且到處拜見日本高官,尋求支持。荒尾精曾為日本算了一本賬:為了擴充軍備,估計要花費10年時間和3000萬元經費,日本當前的財政能力無法支撐這麼沉重的開支,所以,唯一諜戰甲午67日本間諜潛伏記第一部分的出路就是開源,積極向外進行商戰,與西方列強爭奪中國市場,爭取打敗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讓日本國旗飄揚在亞洲每個通商口岸,才能賺出這筆錢來。
而要進行這麼龐大的計劃,什麼最寶貴?人才!因此,荒尾精將第一步著力點放在創辦日清貿易研究所。但日本實在太窮了,又在不斷增加軍費開支,財政無法負擔荒尾精的辦學計劃。原先,農商部同意將北海道的林場出售,提供10萬元給荒尾精辦學,但後來農商部換了大臣,這一方案也就打了水漂。荒尾精隻好到處化緣,在參謀次長川上操六的幫助下,總理山縣有朋同意從內閣秘密經費中給他撥了4萬元,川上操六還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給銀行,貸款幾千元,借給了荒尾精。經費不足,荒尾精不得不把原計劃的300人招生規模削減了一半,學製也定為三年,課程包括漢語、英語、中日問題等,畢業後在中國實習一年。經過他在日本全國巡回演說動員,多方物色,通過考試招到了150名學員。日本官方對此表示了高度的重視,川上操六親自為學員們訓話,而參謀總長有棲川宮親王也接見了全體學員,這在日本教育史上也是破天荒的。
師生們集體來到上海後,住進了十分簡陋的校舍,地點就在英租界的大馬路泥城橋畔。150名學生被分成了3個班,有宗方小太郎及兩名日本現役軍人小山秋作、西村梅分別擔任班主任("幹事")。
為了經費問題,荒尾精隨即返回日本奔走。而就在這時,政府原定劃給學校的1萬元費用,因議會內*激烈而被取消,這令師生們人心惶惶,終於釀成了*。
帝國的青春躁動(2)
刀尖上的"少年日本"
經多方努力平息了*後,校方便開始在間諜技能之外,重視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一首貫徹該校"興亞"思想的校歌便應運而生:日本少年向中國遠航一百五十人弦誦一堂若問吾輩何所思將見東亞萬裏無雲乾坤朗……
1893年6月,日清貿易研究所第一屆89名學生畢業。當時正在中國進行軍事考察的參謀次長川上操六,親自趕到上海參加了首屆畢業典禮。
這些高歌著"東亞萬裏無雲乾坤朗"的"日本少年"間諜們,在隨後爆發的甲午戰爭中,為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出生入死。當時支持學校教務的根津一,向學員們發出了呼籲:"日清之戰迫在眉睫,此戰係以自詡富強之清帝國為敵手,不容樂觀。所幸諸君通曉華語,又多少熟悉中國事,所以希望諸君暗察敵軍軍情及其他內情,為皇國效力。"當時有十多個學員已經蓄起了發辮,很容易裝扮成中國人,其他未留發辮的,則幹脆剃光扮做和尚,四處刺探軍情。上海地方政府也注意到了這些日本人的反常行動,而向上司發出了第一次諜報警報。
戰爭爆發後,日清貿易研究所隻好停辦,學員們也隨同日僑大規模撤離。荒尾精等看到這正是"報國"的好機會,主動向軍方提出,希望征召學員們入伍。日軍從樂善堂和日清貿易研究所人員中,征召了91人,在廣島大本營進行了簡單的集訓,分配到各軍中。除了十餘人繼續改裝偵察後,大多數人都做了隨軍翻譯,同時協助日軍進行政戰,這些年輕人成了日本軍隊的耳目和向導。
在被中國破獲的多個間諜案中,被處決的間諜們多在青春韶華:諜戰甲午69日本間諜潛伏記第一部分藤崎秀,22歲;鍾崎三郎,25歲;藤島武彥,25歲;福原林平,26歲;高見武夫,27歲;石川伍一,28歲;楠內有次郎,29歲;山崎羔三郎,30歲……
在上海間諜門事件中,中國政府處決了從美國領事館引渡的楠內有次郎和福原林平,引發中美之間巨大外交風波,甚至差點導致美國國會彈劾"對華軟弱"的總統。而涉案日本間諜的年齡,也成為美國輿論大肆攻擊中國野蠻殘忍的理由之一,美國的報章在提到兩人時,幾乎絕口不用"間諜"一詞,而多代之以"日本青年"、"日本學生"等字眼。
僥幸逃脫的其他日本間諜,如向野堅一也僅26歲、宗方小太郎30歲,而在華間諜網的領導者荒尾精年僅35歲,隻有幕後的資助者岸田吟香61歲,屬於"老人"。
這樣一支年輕的間諜團隊,在為日本軍隊提供重要的諜報保障的同時,也向中國乃至世界展示了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咄咄逼人的崛起。這些青年間諜在中國所展現出來的堅忍、頑強、忠貞乃至視死如歸的精神,即令他們是我們不共戴天的仇敵,也足以令我們肅然起敬並自省。正如藤島武彥留在中國官方文件中的結語:"我說間諜也是敵國忠臣,這有何妨。"而吊詭的是,這些為日本侵華做馬前驅的青年人,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興亞主義者,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對中國的侵略,而將自己的行為看做是振興亞洲、解放中國的崇高事業。正如其中的著名思想家宗方小太郎所總結的,黃種人要對抗白種人的欺淩,惟有改革與自強,而前提必須是革除中國的弊政;先征服中國,是日本團結和領導中國一起崛起的必要條件。所以,僥幸躲過了戰爭時期清廷搜捕的日本間諜,日後都大力鼓吹中日友好,都在中國70從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戰爭絕版甲午建立了相當廣泛的人脈,甚至被中國的革命者看做是"驅除靼虜、恢複中華"的"同誌加兄弟"。
其實,甲午戰爭中的日本間諜,正代表了這個國家的青春躁動,帶著相當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梁啟超在日本所起草的《少年中國說》,那些朗朗上口的激昂語彙,"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穀,百獸震惶……",不僅是對心目中"少年中國"的期盼,更是對當時青春日本的描摹和欽羨。正是這種洋溢著的青春氣息,令日本成為甲午戰爭後的中國學習的主要對象。當年,彌漫大江南北的是親日情緒,而非仇日情緒。
“請在神社給我留個位”(1)
1896年7月2日,甲午戰爭的炮聲早已停歇。
一位西服革履的日本人速水一孔走進了杭州的仁和縣衙門,操著流利的中文,要與知縣伍桂生商量一件大事:領回兩年前被斬首處決的日本間諜藤島武彥、高見武夫的遺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