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白描也精彩——讀《老成都食俗畫》〔1〕(1 / 1)

翻開《老成都食俗畫》(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天府之國的風韻頓時撲麵而來。著者林洪德先生既繪圖,又撰文。繪圖不加色彩渲染,純用線條勾勒;撰文不事雕琢烘托,徑直平白道來。似乎可以說,他的畫是“白描”,文也是“白描”。盡管是“白描”,卻因為他“調動生活的庫存”,藝術地再現了“早就儲藏在記憶裏的一個個食俗形象”,從而使“老成都”那些與食俗有關的街道、店鋪、人物、事物躍然紙上。無論“廟會”“集市”“茶社”“酒店”“間食”“零食”,還是“綁綁糕”“盆盆雞”“冰糖紅苕”“涼黃糕”“冒節子”“三大炮”,都無不“原汁原味”,充溢著濃鬱的鄉土氣息。其中的某些“食俗”,現在已經鮮為人知,“離娘粑”即為個中一例:女兒上了花轎,母親從懷裏取出一包類似於北方“花饃”的麵製品,遞在女兒手上,供其在花轎中“打尖”之用。它體現了母親對女兒的關愛,也意味著女兒從此便是夫家的人了。這“食俗”中,蘊藏著多麼複雜、多麼深摯的情感!凡此種種,在林洪德先生的筆端,都得到了真實、生動的表現。

誠然,《老成都食俗畫》是精彩的。它的精彩,既來自林洪德先生運斤成風的繪畫技巧,又來自林洪德先生鏤月裁雲的烹飪技藝。據程萬裏先生在這本書的序裏介紹:“作者林洪德,係四川省飲食服務技工學校成都分校烹飪工藝美術教師、特二級廚師……有四十多年的廚齡,對食俗較熟悉、了解;他從小喜歡畫畫,曾到市群眾藝術館學過美術,有繪畫底子。”正因為林洪德先生集廚藝與畫藝於一身,所以能夠把“食俗畫”畫得富有神韻,富有魅力。毫無疑問,任何僅僅善於繪畫的畫家或者僅僅善於烹飪的廚師,要想創作出如此惟妙惟肖的“食俗畫”來,都是幾乎不可能的。

《老成都食俗畫》展示給讀者的,固然是一段飽含民俗風情的曆史,卻也不乏這一文化背景下的某些食俗知識。例如,丁丁糖“是因售者雙手持能敲擊的工具——右手持一個小釘錘,左手持一塊鐵鉤板,串街時沿路敲擊,發出‘丁丁當’的聲音而得名的”。讀罷《丁丁糖》其圖其文,讀者就知道“丁丁糖”的由來了。

注釋:

〔1〕《老成都食俗畫》,林洪德著,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原載2004年4月14日《中國新聞出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