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斯韋》這本書,是鬆鷹(即耿富祺)為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中外著名科學家的故事”叢書所撰寫的六本科學家傳記中的一本。全書僅5.125印張,6.9萬字。在鬆鷹的諸多著述中,它無疑隻能算是一個小而又小的“小不點兒”。不過,透過這個“小不點兒”,卻也不難窺見鬆鷹那嫻熟的寫作技巧。
你看,他那支暢達、跳蕩、明快的妙筆,把麥克斯韋從小就愛動腦筋、想問題,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這一與眾不同之處,描寫得何其細膩,何其生動,何其淋漓盡致:“有一次,珍妮姨媽到莊園來玩,給麥克斯韋帶來一籃很漂亮的蘋果,是外地產的。麥克斯韋道了謝後,挑了一隻大蘋果,拿在手裏,也不吃,卻突然提起問題來:‘珍妮姨媽,這蘋果為什麼是紅的呢?’‘陽光照了,就會變紅。’珍妮小姐隨口應道。‘為什麼陽光照了就會紅呢?’‘問這幹嗎?你快吃吧,可甜啦!’姨媽有點招架不住了。‘還有,我們怎麼能看出它是紅的呢?’這個問題問得更深了。因為,這涉及人的視覺原理,已大大超出一般常識的範圍了。珍妮姨媽臉上露出了困惑之色。‘小家夥,這個問題不適合你,還是去吹肥皂泡玩吧!’她想了一個轉移目標的辦法,把麥克斯韋帶到了洗手間。姨媽叫麥克斯韋在瓶子裏泡上肥皂水,然後找了一根細玻璃管遞給他。‘吹吧!小淘氣。’她看著麥克斯韋天真的神態,很得意。心想,這樣就把他的思路引向遊戲上去了。可是,當麥克斯韋吹起肥皂泡來時,她才明白這更糟糕,因為圓圓的肥皂泡在陽光下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顏色,使小麥克斯韋狂喜不已。‘喲!姨媽,這肥皂泡多漂亮呀!’麥克斯韋大聲叫道,‘它為什麼是五顏六色的呀?’姨媽感到措手不及,無言以答……”這一番描寫,無疑相當巧妙。妙就妙在把表現同一主題的幾個典型事例一個接一個地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地疊加在一起,形成“集束效應”,讓小麥克斯韋的天真與睿智躍然紙上,從而真切地表現了主人公從小就具有的勤於思考的優秀品質。
記得有位傳記作家說過,寫科學家傳記,最難寫的既不是其生平,也不是其造詣,更不是其成果,而是其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這,恐怕不失為經驗之談。可是,在鬆鷹筆下,麥克斯韋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卻得到了十分自然、十分“到位”的展現。姑妄不談《麥克斯韋》一書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就拿科學方法來說吧,14歲的少年麥克斯韋,用兩顆釘子、一條繩子和一支鉛筆,畫出一個個漂亮的蛋形,是他第一次做出科學上的發現,也是他第一次運用數學工具分析物理問題。他在掌握蛋形曲線的規律之後,又根據自己已有的數學知識,進行了一係列的推算,巧妙地列出了比橢圓方程式複雜得多的蛋形曲線的數學公式。而24歲的青年麥克斯韋,則發表了他的第一篇關於電磁學的科學論文《法拉第的力線》。在這篇論文中,他運用數學方法,把法拉第關於電流周圍存在磁力線這一論斷,成功地概括為一個數學方程,從而使法拉第的學說第一次有了定量的表述形式。7年後,也就是麥克斯韋31歲的時候,他又發表了一篇劃時代的科學論文《論物理的力線》。在這篇論文中,麥克斯韋則把電場隨時間變化引起磁場、磁場隨時間變化引起電場的兩個微分方程式結合起來,使揭示電磁規律的兩個方麵合二為一,從而預見了當時尚不為人所知的電磁波。進而又從光的傳播速度與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相等這一“偉大的發現”,揭開了光的奧秘——“光也是電磁波”,以此“把法拉第朦朧的猜想變成了科學的推論”。由鬆鷹對麥克斯韋的科學研究的描述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麥克斯韋作為一位數學物理學家,他總是以“嚴密的數學”來研究物理學的。而鬆鷹在介紹麥克斯韋的科學方法時,卻沒有列舉一個微分方程式,從而巧妙地避開了小讀者難以理解的艱深、複雜的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