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能夠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已經就受到教育了。
——讓·雅克·盧梭
兒童的心理和成人的心理的分界是人類行為中很重要的一件事。人的一生從小到老,自身幼稚的行為到成熟的行為要經曆一種徹底的變遷。
兒童和成人的心理,比他們外表的身體,更是顯得不同。我們總是盼望一個人的行動是與年齡相稱的。在一個普通常態的人,心靈的發育是和身體的發育同進的。人類進化的七個時期,便顯出行為的進步或是興趣和事業的變遷。假如不是兒童的性格能改變為成人的性格,世界上是絕對沒有文化的。因為兒童的心智不能擔任世界的工作。人類的長成是比其他動物都較遲的。這個長而依賴的時期,便是在你行為未固定之前,一個培養學習的時期。一隻小雞自己啄開蛋殼出來便知道如何走路,而一個小孩卻要用幾年工夫去學習行走;一個剛生的昆蟲比一個小雞的身體組織更為完備。由天生的本能少,則後來能學的多。人類心靈的發育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人自己當然不記得是如何困難的,但是為父母的在當時便能曉得。
兒童的心理便是成年心理的一種原料。一個人長成的意思不專是說智識的增長。最大的變化便是你的感覺,你如何去對付事情,什麼使你發生興趣、感覺滿足,什麼使你悲傷或快樂,你是為什麼目標而工作,你的希望是怎樣。從這些方麵便可以決定你是如何的幼稚,或是如何的成熟。
人類也像其他動物一樣,生出來便有許多天性傾向於某類的行為。這些本能是根於所刺激的情緒而發泄出來。假如一個成人不過是一大堆習慣所造成,則一個小孩便是一堆本能由情緒的繩子縛起來的。許多兒童的情緒——如發怒——以成人應用起來,實在是太強,這種情感是應當壓製或小心引導的。
兒童的長進也就是要擺脫幼時性格,所以幼年的情感訓練比學識訓練尤為重要。為兒童將來的處世為人著想,則家庭教育和學校訓育去訓練他們的情感自製,要比他們在學校課本上所學的重要得多。我們人人都是由兩次製造而成的:第一次是先天遺傳的天性,第二次是後天所得的訓練。你幼年的生活訓練,你以後漸漸心理的育成,長大成人,雖則我們認為是一種平常的事,但實在是費了一番工夫。幼年的生活是最難的,也就是我們生長學習最快的時期。假如人類長進的速度。總是像嬰孩時一樣。那麼,到七歲我們便可以大學畢業了。
現在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我們尚沒有準備一個完全的地方為兒童式的生活的。如果我們認清了兒童實在是人類之祖,或許我們對於兒童訓練會更加努力。成年的生活能夠快樂成功,完全有賴於幼年得到快樂良好訓練的結果。一個小孩任憑先天如何好,仍舊必須後天的良好訓練。兒童心理健康便是訓練兒童的目標。我們要心理健康必須要身體健康,而兒童尤其如此。麻疹和百日咳是兒童身體常有的疾病。發脾氣、恐怖、自私、頑強、依賴,都是兒童心理方麵的毛病。成年人的問題和兒童的問題都是一樣,是要依照自己的缺憾而加以改正的。兒童的欲望雖則簡單些,但要強烈些,而他的自製力也要懦弱些。小孩子是有雙層的困難的,所以必須要特別專門的人才去訓練兒童。保育心理學是很重要的。為父母者應當為他們兒女的緣故而研究心理衛生。不懂兒童天性的人也不會懂人類的天性。心理學家對於兒童的天性,都是有精深的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