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母親
女性的沉默不僅僅用在職場上,在生活中也能發揮作用。比如下麵例子中的母親。
有一個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他決定向母親隱瞞這件事。於是他晚飯前回到家時就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同往常一樣笑吟吟地說:“媽媽,我回來了!”其實母親早就接到了班主任的電話,但此時她選擇保持沉默。“媽,我餓了。”還是沉默。“怎麼了?”母親繼續沉默。“我沒做錯事啊!”母親還是不發表意見。母親的這種沉默態度讓孩子終於裝不下去了,他大哭著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如果這個母親一開始就像連珠炮那樣罵個不停,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他並不會真心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沉默的態度給了孩子思考的時間,也給了他必要的懲罰——讓他恐懼和不知所措。因此,適時沉默比嘮叨更有威力。
沉默是金
我們在說服人時,最頭痛的不是對方說“不”,而是對方一言不發。因為你不了解對方到底是同意還是反對,就不能根據情況調整自己的談話策略。反過來,如果勸者什麼也不說,對方就會不知所措。不同的沉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運用時必須恰到好處。
沉默可擺脫無聊的糾纏。比如當你正為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同事卻不知趣地想跟你嘮嗑,或者有推銷員厚著臉皮賴著不走,或者有人找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這時,你盡可以保持沉默,不理不睬。過一會兒,他們見你無反應,定會知趣地走開。
毫無表情的沉默能讓人深思。有些人態度很積極,但發表意見時不免有失偏頗,令人難以接受,若直截了當地駁回,就會挫傷其積極性,而循循誘導又費時,且精力也不允許,最好的辦法便是保持沉默。他說什麼,你盡管聽,什麼也不說,等他說夠了,告辭了,再用適當的不帶任何觀點的中性詞和他告別:“好吧!你再想想。”別的什麼也不說。這樣,他回去後定會對你的沉默進行自我反省:“今天談得對不對?他為什麼不表態?錯在哪裏?”
(第六章 從外部裝飾看女人
女人對服飾的迷戀,人人皆知。對女人來說,衣著本身就是一種身體語言,它能傳達穿者內心的想法和觀念。服飾成了她們識別群體身份最直接的標誌。
女人對服飾的迷戀
情境再現
愛瑪查看自己的衣櫥,她有滿滿一大櫃子的衣服和各種配飾。可是,她還是找不到一件稱心如意的衣服。丈夫看著她為穿什麼發愁,便說:“親愛的,這些衣服你穿著都很好看啊。”愛瑪歎了口氣說:“可它們都過時了,朋友們會嘲笑我生活在20年以前。”
愛瑪的煩惱也是很多女性的煩惱——雖然有著滿箱滿櫃的衣服,但始終少了最喜歡的那一件。女人對服飾的迷戀,人人皆知。衣著除了禦寒、遮羞、美觀等一係列功能以外,還有著特殊的含義,因為衣著本身就是一種身體語言,它能傳達穿者內心的想法和觀念。
衣著與團體的凝聚力
社會由大大小小的團體組成,人的社會行為也從進入團體開始。每一個團體成員心中都趨向於把所有人劃分成兩大類:自己人和外人。自己人就是團體內部人員,而團體外所有的人都會被視作外人。
怎樣確定對方是自己人還是外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衣著來判斷。誰擁有和群體其他成員一樣的衣服,誰就會被認同。
事實上,服飾看作是身體語言的一種表達形式,它無聲地向外界闡述著一個人。根據他的穿著,我們可以為他劃分等級。所以,在工作場合,你的著裝應該與你的職位相匹配。我們看到一位穿著正裝的辦公室白領,會覺得比較協調。而如果知道對方從事藝術創作等,你就會覺得他缺乏新意,與其職業所要求的創造性不相符。
女人為什麼追求時尚
在了解了衣著與團體認同感之間的關係後,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女性在服飾方麵那樣注重緊跟潮流了。所謂的時尚是在一小群人的倡導下逐漸波及全世界的。時尚包括很多方麵,比如生活方式、觀念等,服飾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大部分人習慣生活在團體裏,時尚團體裏的人們也一樣。以服飾為例,當一種服裝樣式流行時,你必須這樣穿才能被這個團體裏的人認同;如果你不這樣穿,大部分人就會把你排除在外,認為你很“過時”。當然,也有特立獨行的人引領了新的潮流,但這畢竟是少部分。大部分人還是在跟隨他人的腳步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
比起男性,注重外觀細節且渴望群居的女性對服裝潮流有更深的情結,她們害怕被大部分人拋棄在群體之外,服飾成了她們識別群體身份最直接的標誌。
服裝顏色與性格的關係
情境再現
小陸陪女友逛服裝店,女友在兩件衣服中間猶豫不決。她指著一條紅色的裙子說:“我喜歡這件的款式。”又指著一條藍色的裙子說:“我喜歡這件的顏色。”她征詢小陸的意見,小陸撓撓頭說:“好像都差不多。”
陪同女性逛街可能是男性最不願意做的事情之一,因為她們會左挑右選、貨比三家。而大部分男性會買下第一眼看中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