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每個孩子都有很大的潛能
對於潛能的發展,人文心理學家認為潛能主要是發展人際關係,在人際關係中能自我覺醒,實現從心理出發的藝術陶冶及情感的發展、感受性訓練等。他們認為這方麵的教導和陶冶,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和潛能的實現。而超心理學家則從不同的方向尋找答案,他們認為,要向心靈、活動的多麵性去發展,才能開啟人類潛能的奧秘。重點是內在自我的發展。認為這是創造力的動力核心、是直覺的根源,同時也重視超覺和非感官的經驗。他們相信,情感的非理性活動有助於創造力的啟發,練習超覺靜坐與直覺的靈感,鼓勵想象力的表達,均有助於創造潛能的發展。此外,心理分析學家也提出了潛能與創造力的觀念。他們認為想象力是創造力的來源,不過想象力是潛意識產生的靈感,它是心理動能的衍化。因此,父母要給予孩子自由探索的機會,避免抑製孩子的情緒。
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很大的潛能,他所使用的部分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還有百倍、千倍的潛能未發揮。因此,隻要經過家長和老師適當的教導與培養,潛能才會無窮盡地發展。
沒有挑戰性和進步性,其智能發展就差,潛能由於受障蔽的情況嚴重,所以難發揮。反之,生活環境變化性和挑戰性越多,對潛能的發展越有幫助。我們通常所說的天才,無非是使孩子的潛能發揮出來。這就離不開教育。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在發掘天才,而是使孩子潛能得以開發。
父母必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孩子潛能還在等待著開發,發展孩子的潛能,家長至少要提供給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生活條件、學習的機會、需求的適當滿足、適當的接受挑戰。
4.發揮大腦的巨大潛能
人的大腦皮層有1.3~4.5毫米厚,大約由140億個神經細胞組成。這些細胞由“突觸”相聯係,所保證的聯係數能夠達到10的10萬次方以上;若把所有神經細胞負責傳遞信息的樹突、軸突(亦稱軸索)全部連接起來,它的長度相當於地球到月亮距離的4倍。這就組成了極其複雜的神經網絡。每個神經細胞可以接收數以千計的信息,整個大腦功能相當於1015個電子計算機,可以儲存1000萬億個信息單位。這個信息量相當於藏書1000多萬冊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的50倍。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能容納5億本書的知識量。如果一天能讀一本書,那要不間斷地讀136萬年才能裝滿我們的大腦。可以說,人類大腦的潛力幾乎可以看做是無限的,人腦大約還有95%的潛力沒有發掘出來。
人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右半球支配人體左側器官的活動,左半球支配人體右側器官的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對一般人來說,大腦右半球是表象存儲係統,專門用來記錄音樂、繪畫、運動等形象信息;大腦左半球是字詞存儲係統,專門用來記錄概念、定義等語言信息。我們讀書、聽老師講課、演算習題時,主要是用左半球進行學習活動。對於那些隻是一味埋頭讀書、做習題,從不進行體育鍛煉和音樂欣賞的同學,他們僅僅用了半個大腦,另外半個大腦被閑置了,這是大腦潛能的巨大浪費。借助形象學習語文、物理、化學等課程,積極從事文娛、體育活動,這不僅可以調節生活,使大腦得到積極的休息,而且也是全麵開發大腦潛能的有效方法。世界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並不是閉門讀書的書呆子。例如,愛因斯坦不僅是舉世無雙的科學家,還拉得一手好提琴,能達到開獨奏音樂會的水平。開發大腦右半球的潛力,是發揮大腦潛能的第一個方麵。
我們學習的知識大部分依靠聽覺和視覺獲得。視覺主要接收形象信息,聽覺主要接收語言信息。在大腦中,語言信息量與形象信息量的比率為1:1000。加拿大一位研究者說:電視6年所教的知識,相當於無線電60年講授的內容。打個更形象的比方,一個隻靠耳朵聽了60年課的失明老人,隻等於一個6歲兒童靠眼睛看得到的知識量。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另外,我們的運動器官、感覺器官、嗅覺器官也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通道,對形成牢固知識起著巨大的作用。學習隻有充分運用眼耳鼻口和身體的各種器官,將眼看、耳聽、腦想、口念、手動相互配合,使大腦皮層的視覺、聽覺、語言、書寫等重要中樞建立起有機聯係,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整個大腦的功能,使大腦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這是發揮大腦潛能的第二個方麵。
充分發揮額葉的作用是發揮大腦潛能的第三個方麵。學習不僅僅是記憶、存儲知識,還要從事複雜的智力勞動,進行發明、創造活動。高級智能活動與大腦皮層的額葉關係密切,額葉占大腦皮層近1/3,是大腦中最遲發育成熟的部位,具有高級的功能。額葉的發展為人們進行複雜的創造性活動提供了可能,對那些隻滿足於死記硬背所學知識,從不進行創造性學習,不敢於創新的人,他們的額葉將無法充分發揮巨大的潛能,這是人的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