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 3)

序一 商業交換的實質離不開開放。

——茅於軾。

本書的作者郭宇寬博士,不是商人,也不是企業家。但是他與商業界有很深的交往,進行了長期的觀察,他用學者的眼光看商業,得出許多不一般的認識。這些知識極為新穎,有原創性,我相信是一般的MBA課程中聽不到的。

而且依我看,特別是他抓住“開放”這個概念,把它和商業運作的關係闡釋得如此有說服力,我覺得這本書有價值。

商業是一種交換行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交換又有不同的意義。交換是商業活動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經濟學的出發點。把交換想清楚了,經濟學最要緊的意義也就達到了。可是真正想清楚又很不容易,而且容易誤入歧途。

有人得出了等價交換的結論,可是這和交換的目的相違背。如果交換是等價的,交換的雙方得到的和失去的價值相等。請問,那何必參與交換呢?交換是為了什麼呢?我們看到的一切基於平等自願的交換,雙方都很願意參與。沒有人強迫他們,他們願意不辭辛苦,甚至於冒著風險去參與,那是為了什麼?

交換和賭博不同。賭博是零和遊戲,交換則有財富的創造。因為在交換中各方都發揮了比較優勢,雙方都覺得賺了。事實也確實是賺了——交換產生了財富。

每個人都參與兩兩交換,隻要不損及第三方,社會的財富就增長起來了。在現代經濟學中,供應線和需求線相交形成的三角形就是社會財富的創造。現代社會比古代社會富有,其原因就是平等自由的交換使社會財富極大地增長。

然而財富並不是人們追求的最終目標。我國社會出現的問題也在於唯GDP論,隻管物質財富的享受,別的都不要了。公平和正義不要了,環境保護不要了,官位也可以買賣,踢足球的勝負也由錢說了算。社會變得烏煙瘴氣,大家生活在裏麵連呼吸都感到困難。因為目標錯了。

正確的生活目標是什麼?是人們的幸福感。我們應該追求的不是財富的極大化,而是百姓幸福感的極大化。所以我的人生觀是,自己享受人生,同時幫助別人享受人生。如果各人的幸福感可以相加的話,我們的目標是全社會幸福感總量的極大化。與其相反的是全社會痛苦總量的極大化。使每個人都感到痛苦,沒有誰得到快樂,就能使痛苦達到極大。搞階級鬥爭就能達到這個目的。

用什麼方法得到幸福感的極大化?經濟學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每個人追求幸福,同時幫助別人追求幸福,不要讓任何一個人不幸福。這樣全社會的幸福總量就會不斷增加,沒有減少。

交換能夠創造財富,也是幫助大家感到幸福的一種方法。所以我們應該消除交換的障礙,讓大家都能在交換中得益,這就是為什麼“文革”結束後社會逐步開放,人民幸福就有很大改善的經濟學原理。交換賺錢的目的是感到快樂和幸福,如果賺錢而不快樂,這個錢是不值得去賺的。除了賺錢感到幸福之外,還應該在生活中交朋友,通信息,彼此欣賞,互相學習,使快樂總量有所增加。坐出租車下車時不但要付車資,還要道一聲謝謝。如果你經濟寬裕不妨給一點小費,使交換更快樂。

在經濟活動以外,在人與人相處中,開放的心態就是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寬以待人。這也是增加全社會快樂的方法。

與此相反,和別人較真,得理不讓人,擺架子,頤指氣使,做一個不受歡迎的人,組織的氛圍會惡化,全社會的氣氛朝壞的方向發展,這是我們要防止的。在我看來,這也是宇寬這本書中講的“開放力”的旨趣所在。

這一原則不但適用於個人與個人,也應該適用於團體與團體,企業與企業,國家和國家。

序二 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張大中。

近些年,由於企業轉型,我有了較多空閑時間,讀書思考的時間更多了,還可以常跟朋友們聊聊天,分享分享。宇寬就是一位平時常與我有交流的年輕友人。

宇寬平時很愛思考琢磨問題。他的這本書,用平實的道理、詳實的例證,說明了無論是國家發展,還是民族富強,一直具體到企業的做大做強,核心離不開“開放”的精神。雖然我自己做企業的時候沒有這樣係統地總結過,但我在商界征戰近三十年,回過頭來想,對“開放”這個價值觀在企業經營與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其實是有切身的感受的。應該說,宇寬的觀點,抓準了中國企業在前三十年能夠發展壯大,在今後一段時間能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讓中華民族真正在國際舞台上受人尊敬的關鍵所在,這是一本難得的力作。

我自己也有一些對於“開放”的體會,從大的方麵講,如果我們國家沒有進行改革開放,就不會有中國三十年來的經濟大繁榮,也不會成就我們這一批從一窮二白創業起家的企業家。改革開放說到底,中心也還是“開放”。從小的角度講,我們做企業,無論對內對外,確實都要秉持一顆“開放”的心,對屬下及員工不“開放”,管理上抓著權力不放,激勵機製上不知道“分享”,員工沒有動力,無法形成對企業的忠誠,企業也不會有衝勁和競爭力,合作夥伴也會越來越少,無法做大做強。對外,如果不能根據經濟大環境及市場的變化而及時調整策略,企業被淘汰也是早晚的事情。

沒有開放的思想就不會有持續的創新,這是企業發展的命脈。大家知道,大中電器最初是“前店後廠”形式,以賣專業音響為主。隨著國家經濟大發展和民眾財富的增加,我們不斷自我超越,借鑒日本電器賣場的經驗,在當時比較超前地發展“大店”,同時不斷豐富店麵容納的商品品類,倡導“一站式購齊”的購買模式,有了“大全專優”的口碑,即店最大、商品最全、管理專業、服務最優。

20世紀末,電器賣場還都采用自有物流係統解決送貨的問題,感覺負擔很重,能力有限,物流配送的短板已經強烈製約了賣場銷售的提升。2003年,大中電器率先引入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峰值時的銷售額。

大中企業一路走來,一直都是用這種“開放並包,持續創新”的精神,不斷地改進和優化我們的模式,順應時代、順應潮流,一直將大中企業成功打造成老百姓認可放心、京城第一的家電賣場品牌。同時,回過頭來看,也是由這種開放思路的指引,我在合適的時間,用合適的方式,使大中企業及時實現轉型。在這個決策過程中,我不得不說,“開放思維”一直引導著我及大中企業的前行。

這次宇寬的新作得以麵世,我覺得非常及時。眼下中國的經濟和中國的企業界正麵臨著新的轉型升級的挑戰。我們過去有一句話叫“不換腦筋,就要換人”,這個換人,不是說領導要換你,而是說你的思想如果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就會被時代邊緣化,甚至淘汰。

因此我非常樂於向廣大關心和思考中國經濟及中國企業發展的朋友們推薦《開放力》。

自序 我為什麼要提出“開放力”

——郭宇寬。

很長時間以來,以“執行力”為口號的各種書特別暢銷,還有大量的執行力培訓機構和培訓大師。任何一個組織都需要執行力,但有些培訓,把執行力強調到有了執行力刀槍不入的地步,就有些過了。

這種書非常合一些老板的口味,這樣的企業裏常會彌漫一種氣氛,就是老板是英明神武的,企業有了問題,就是員工執行力有問題。這種氣氛我們中國大陸人應該是似曾相識的,那個時候領袖的思想總是正確的,我們遇到困難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照領袖的指示辦,或者把領袖的指示理解偏了。那個時候的中國是一個封閉的社會,每一個人生老病死都在一個單位裏,有些夫妻長期兩地分居想調動工作都不行,農民想進城都得領導批準,更不要說出國了,國際上除了阿爾巴尼亞沒幾個友好國家。中國這幾十年取得的發展進步,都有賴於開放將整個社會的活力激發了出來。

企業和國家要興盛不衰,其中道理,異曲同工。有些企業,視員工為奴才,恨不得上個廁所都要刷卡,在商業領域上下遊夥伴中四麵樹敵,好處總想一家獨吞,這樣的企業,領導再殫精竭慮,路也會越走越窄。

無論個人、企業還是國家,路如何越走越寬,越走越順?我提出了“開放力”這個概念。它就像釋迦牟尼說的“斷煩惱,證菩提”,學過遊泳的人,恐怕就能體會到不會遊泳的人,在水裏麵很緊張,拚命掙紮,反而嗆水,往水裏沉;找到了感覺,身體很放鬆,反而順其自然浮了起來。“開放力”也是這樣,是可以體悟、可以修行、可以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