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2 / 3)

開放力是一種心態,就像孔子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隻有支持別人成功,自己才能成功。這個話說起來挺簡單,要做到並不算容易,人的本能常常是希望把別人踩下去、自己站起來,而不是和別人一起成長。

開放力是一種戰略,通過資源共享,使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並把潛在的敵人變成合作夥伴,使之成為事業的利益攸關者,把零和遊戲變成多方共贏。

開放力是一種製度,這種製度盡可能照顧大家的全麵發展——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使大家的創造力可以得到發揮,善良的人內心某種驕傲的東西可以自由地呼吸。同時這種製度又強有力地捍衛規矩和底線,保護經過曆史檢驗的價值。

開放力也是一種理想,現實的世界常常離開放有差距。20世紀馬丁·路德·金那樣期待打破種族膚色的藩籬,半個世紀後,奧巴馬才成為第一位非洲裔的合眾國總統。中國千百年的專製傳統,造成了畫地為牢、一盤散沙、以鄰為壑、缺乏信任、不善合作的現狀,不僅體現在社會體製,也全息投射到各個企業單位組織,甚至投射在包括我自己在內的每一個中國人身上,留下了深刻烙印。

我把自己的點滴體悟和朋友們分享,期望思想觀念可以內化,變成個人的修養,個人的修養可以輻射,成為組織和企業的性格,組織和企業的性格可以傳播,使之在藍海競爭中脫穎而出,最後改變社會的風貌。

導言 開放力:基業長青的決勝之道。

無論企業、國家還是個人,不開放定將被曆史淘汰。但如何才能做到“開放”?那是一種能力。

世界平了,人們依然聚在一起。

有一本暢銷書叫作《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The World Is Flat: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書中核心論點是,在新世紀裏,世界正在慢慢變得“平坦”(flat)。本書列舉了“磨平”世界的十大動力,包括開放源代碼、業務外包、離岸生產等。托馬斯指出,世界扁平化的過程是不可逆轉的,無論國家、企業還是個人,如果想要在全球化競爭中獲得競爭力,就不能給自己“築牆”,而應當順應扁平化的大勢。

如弗裏德曼所講,世界的確正在慢慢變平,甚至連墨西哥的護國聖像都是中國貨。然而弗裏德曼沒有強調問題的另一個層麵——世界雖然變平了,但人的分布並未像企業生產那樣呈現扁平化的趨勢,反而更集中了。從事IT行業的人,依然喜歡聚集在美國的矽穀、印度的班加羅爾、北京的中關村;而從事金融業的人,依然喜歡聚集在美國的華爾街、英國的倫敦西區、上海的陸家嘴。

同樣,世界變平了以後,人們的選擇也並沒有隨之扁平化,大家仍在追求某些廣受歡迎的品牌。在同一條街上,星巴克咖啡裏麵摩肩接踵,而不遠處的茶館也許門可羅雀;茅台酒上萬元一瓶,人們依然求之若渴,而普通白酒十塊錢一瓶,依然乏人問津——也就是說,世界變平並沒有改變人們的習慣,大家依然喜歡聚集到一起。

因此,無論世界是平的還是圓的,人是社會性動物這一特點是不會改變的。世界再平,人們也不會回到過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的狀態,仍然會采取“抱團兒”的方式進行生活和生產。從這個角度講,21世紀最大的謎團就是:在一個扁平化的社會裏,人們是因為何種力量而聚集在一起的?同時,一切的生意都是關於“人”的生意,誰能了解人的選擇規律,誰就能在商海中翻雲覆雨;誰能讓人們都聚集在自己的品牌下,誰就是商戰中的勝出者。可以說,誰解開了這個謎團,誰就掌握了21世紀商業變化的秘訣。這也是我想要在本書中著重探討的問題。

迄今最高級商業模式:平台經濟。

作為長期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熏陶的中國人,我們都非常熟悉馬克思的一個著名論斷:勞動創造了人。黑猩猩是與人類最為接近的動物。它們能夠製造工具,能夠進行采集和狩獵活動,甚至在經過訓練後還能掌握用手語進行簡單交流的能力。然而,即便是黑猩猩,也無法進行最簡單的商業活動。有些互利共生動物之間的關係非常接近商業關係——如犀牛和犀牛鳥——但也隻是停留在簡單的相互依存層麵,並不能像人一樣進行複雜的交換。人類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可以借助某些平台——比如市場,用相互交換的方式來滿足彼此的需求,最後使大家的效率和幸福共同增加。就像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話,“談戀愛的最高境界,就是雙方都覺得占了便宜”——這就是商業的本質。

在曆史的長河中,商業緊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並隨著人類的進化而與之共同發展。最原始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就是甲方將自己的某項產品或服務以某一價格賣給乙方。以文化人最熟悉的圖書出版業為例。書商聯係到一些作家或翻譯家,取得他們作品的版權,然後聯係印刷廠將書籍印刷成冊,最後將成品書下發到自己的銷售渠道如書店等,最終賣給消費者。書商隻要控製住整個流程的成本,最後就能獲得一定的收益。這種簡單的商業模式今天依然占據了很大的市場,大多數的工業領域的企業都是采取類似的商業模式,街頭賣菜的小販也是這種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進化到更高級一層的時候,各種新型的商業模式出現了,比如曾經很火的所謂“注意力經濟”的概念。隨著報紙、雜誌、電視等大眾媒體的出現,經營者的盈利手段不再是簡單地將第一產品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而是采取了一套“組合拳”式的運作方式。以報紙為例,我們在街頭所購買的大多數報紙的零售價格遠低於其印刷成本,但報社可以將人們對報紙這種產品的注意力轉賣給各種對注意力有需求的廣告商,從而彌補低價銷售所帶來的損失。這就是“注意力經濟”的秘訣。在這方麵電視比報紙做得更徹底,雖然電視節目的製作成本頗高,但它們將節目免費廣播給廣大觀眾,再從電視廣告商那裏把錢拿回來。這種商業模式就比單純“賣東西”複雜多了。

而本書所要討論的商業模式,是迄今為止出現的最高級的商業模式——平台經濟。所謂平台經濟,就是經營者通過建立一個平台,將甲、乙、丙、丁等各種有需要的利益相關者吸引到這個平台進行合作,在讓大家受益的同時,平台建立者也可以獲得巨大的收益。騰訊、阿裏巴巴、“臉書”(Facebook)都是這方麵的代表。最近國內很火的微博采用的也是這種模式,在微博上我們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可以獲得很多信息,而在這個過程中,微博經營者也獲益不菲。平台經營者獲益的方式有很多,如廣告、會員收費,也可多種模式兼而有之,不一而足。

所以說,與人類的進化一樣,商業也是在不斷進化的。當人類離動物越來越遠的時候,也在不斷地進行著商業模式的創新,這其實是同一個過程。

開放平台:商戰的製高點。

“製高點”是一個軍事用語,指能夠俯視周圍地形、具有控製作用的高地。在許多電影中我們都看到,兩軍在山頭兩邊對壘的時候,雙方都不惜一切代價地往山頂衝。有時候為了及時到達某個山頭,先鋒部隊必須急行軍,路上有人受傷甚至死亡都顧不上,隻是為了早一步占領製高點。控製住製高點後,就可以架起機槍對著敵人一通掃射。在戰爭中,誰能占據製高點,誰就最有可能贏得戰爭。

雖然弗裏德曼認為世界已經慢慢變平,但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仍然有製高點的存在,而開放平台就是商業領域的製高點。

據說馬雲在創業之初曾經去見一個投資人,說他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商業計劃,前途無限。投資人就問他是什麼計劃。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問題。他說,你看香港這個地方,工業、農業都不行,又沒有什麼自然資源,但香港的房價這麼高,而在一水之隔的大陸,房價卻相對低很多,這是為什麼呢?道理就在於香港成功地成為了全球性的商業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雖然香港本身並沒有什麼天然優勢,但就因為許多交易在那裏發生,香港就得到了無窮的商機。所以,如果我辦一個網站,讓社會上許多交易都在我的網站上進行,那不是比香港這個島嶼更加厲害嗎?這個故事很好地闡述了開放平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