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第一戰 第一章(4)(1 / 1)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亞洲戰區的主力,中國是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中堅持八年抗戰的。中國戰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牽製了百萬日本陸軍主力,使其既不能北上攻擊蘇聯,也不能南下增援太平洋戰場,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可以這麼說,如果我們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微縮成一次戰役來看待,那麼我們在作戰地圖上就可以看到,直搗法西斯老巢的蘇美英等**隊,就是左衝右突獨攬風光的“箭頭”——執行突擊和進攻任務的部隊;而在與日本軍隊殊死搏戰的中國和東南亞各國,則是啃骨頭拚消耗的“扁擔”(在作戰地圖上的防禦的標號形似扁擔,突擊和進攻的標號都是箭頭。——作者)——擔負阻擊、牽製任務的部隊。

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羅斯福在那困難重重的1942年也說:

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麵來作戰?他們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區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擊,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

的確,沒有任何一個兵家隻承認突擊進攻而不承認牽製防禦。

這個時期的羅斯福,惟恐那位慣騎兩頭馬的蔣介石跟日本人勾勾搭搭,在千方百計地讓蔣介石擔待苦頭的同時,也想讓他時不時地嚐些甜頭,感覺到有盼頭,有奔頭。

“四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甜頭”,奉送給蔣介石的。

即便如此,中國列入“四強”,也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呀?!

別人不知道,你羅斯福總該知道吧?這幾年中國為你在太平洋的養精蓄銳出了多少力,墊了多少背,流了多少血,舍了多少命?你總不會像那個翻臉不認人的丘吉爾吧?在印緬戰場,他打敗仗的時候,中國人給他解圍,他逃命的時候,中國人給他墊背。緬北反攻作戰,明明中**隊是作戰主力,可他在後來到處張揚這次作戰的輝煌勝利時,竟然可以絕口不提中國二字。

可恰恰就是羅斯福本人,現在翻臉不認人了。

羅斯福認為中國的這頂“大國”帽子,根本就是美利堅合眾國的恩賜,之所以要把力量很弱的中國“拉入”“大國圈子”,是為了“倘和俄國在政策上發生嚴重衝突,中國毫無疑問會站在我們一邊”。

什麼意思?

那意思就是為了增加你那一張跟著起起哄的讚成票,不妨送你一頂高帽子戴戴——反正又不要本錢。隻要你在盟國陣營中踏踏實實地呆著。可現在時過境遷,再沒有什麼急難要你搭把手,而是要商量利益分配了,那就隻好對不起了,呆一邊兒涼快去吧。我能給你戴帽子,也能給你摘帽子!

政治交易的談判桌上從來隻承認實力,不關心貢獻!

這,就是世界政治!

然而,時隔半個多世紀的我們,是否應該循此曆史線索作另外一個層麵的推理?今天的人們,在重新翻閱這一段yu罷不能、yu語還休的曆史時,在痛恨和數落高鼻子們那種種的混賬無賴和不公不道之時,是否應該由此而進行這樣的反思:

作為世界上文明發祥最早,曆史文化最悠久,人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我們在國際社會中擔當的角色與我們國家所應有的地位是否相稱?在這場人類曆史上最宏偉最壯觀最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中,為什麼我們注定就隻能充當啃骨頭拚消耗的“扁擔”,而不能成為那左衝右突盡攬風光的“箭頭”?為什麼我們這樣一個產生過孫武子曹孟德戚繼光鄭成功的泱泱大國,就不能勃然奮起,滅侵略凶焰於初臨之時,而注定要飽受八年戰火肆虐之苦?倘若我們能在“九一八”或“七七”之時,就將日本鬼子趕到鴨綠江那邊去,那天皇老兒再牛,東條英機再凶,還敢在一挫再挫、自顧不暇之時去轟炸珍珠港打美國人的主意嗎?希特勒再瘋再狂,麵對那個無憂無慮瞪大眼睛隨時準備坐收漁人之利的羅斯福,還敢在大敗於莫斯科城下之後,再次肆無忌憚地撲向頓巴斯油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