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如此,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還會延緩至1945年嗎?
回答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最本質的隻有一個:
我們的綜合實力,與我們應有的國際地位,不相匹配!
而按這些“為什麼”推而演之,最後將得到這樣一個設問:
倘若中國在戰爭中果能將“扁擔”化作“箭頭”,以鐵的事實對這一連串的“為什麼”作出肯定而圓滿的答複,那麼在勝利花環簇擁下的政治分配餐桌上,誰還敢不在你中國人跟前擺上一付刀叉,圍上一條餐巾,捧上一份套餐,獻上一隻蛋糕?
誰還敢以恩賜的態度說那頂“大國”帽子是我賞給你的?
誰又敢在分賬言利之時不搭理你?
中國人,想想,想想,再想想……
而此時此刻,不光不搭理你,還要拿你的家當,做我的買賣。
羅斯福和斯大林在拿著別人的家當做這筆交易的時候,甚至把每天晚餐時和他們一起喝酒打哈哈的丘吉爾也撇在一邊。因為這兩位腰粗氣壯的爺們兒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在討論亞洲問題上,這個昔日的“日不落”帝國的意見已經無足輕重了。
直到最後簽字時,英國人才被請出來當了一回橡皮圖章。
傲氣了一輩子的丘吉爾忍氣吞聲憋了一肚子火:
“作為大不列顛的代表,我參加了這一協定,但我和艾登都不曾參與製訂這一文件。這被看做是美國的事,……總之,並沒有同我們協商,隻要我們同意。我們就這樣做了。”
酸溜溜歸酸溜溜,不樂意歸不樂意,卻也隻好打碎了牙往肚裏咽,還得滿麵春風地作出欣喜狀去參加簽字儀式。——這也是實力使然。誰讓你大英帝國老邁虛弱淪為二等強國了呢?
這場買賣做下來,中國人隻落得這樣一杯難以下咽卻又不得不咽下的苦酒:
1945年8月14日,中國近現代史上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蘇聯海軍在旅大有了一個不凍港,中長鐵路權益也被蘇聯奪去一半。
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照會蒙古人民共和國政府,被迫承認外**立。
可悲的中國!
可憐的中國!!
可歎的中國!!!
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老先生聞訊,頓時老淚縱橫,大慟失聲。
旁人不解:“抗戰已得勝利,老先生何故泣耶?”
這位當年因“敵未出國土前議和即漢奸”的11字提案而深得國人愛戴和敬重的愛國老人痛呼:
“外蒙呢?外蒙呢?我們抗戰八年,如今勝利了,為什麼卻落了個割地的下場?上一次大戰我們是戰勝國,卻要我們割青島。如今呢,說什麼中國是‘四強之一’,作為戰勝國卻喪失大片領土還失去這麼多權益!英國這樣的老牌帝國主義欺負中國,猶有可說,可是蘇聯怎麼也這樣損害中國利益?這樣喪權辱國的條約,國民黨政府居然也同意簽訂!
我們愧對先人哪!”
在延安的**聞聽陳嘉庚痛泣外蒙之事,感慨道:
“陳老先生是好樣的,有骨氣!”
1952年10月13日,蔣介石先生在中國國民黨第七次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曾經這樣解釋過他當年割讓外蒙的苦衷:
……戰後情勢的發展,竟不出我們預想之外。我們中央處於這樣的內憂外患交相煎迫,而國內社會、經濟在長期抗戰之後,更是百孔千瘡,隨時可以發生危險的局勢;在這種局勢之下,自然要求一時之安定,以從事複員建設。當時我個人的決策,就是要求戰後確保勝利戰果,奠定國家獨立,民族複興的基礎,必須求得二十年休養生息,和平建設;隻要能夠爭取這一個建設機會,那就是任何犧牲,亦是值得的。於是我們政府對俄帝,乃決定忍辱談判,不惜承認外**立,做此最大犧牲,來忍痛簽訂和約和附件。無如墨跡未幹,竟被俄帝一手毀棄,這是萬萬所不料的。我亦永不相信,這樣一個中國,就會被俄帝囫圇的永遠吞下去;而且我深信,隻要我們中華民國今後能夠自立自強,統一獨立的時候,那我們固有的領土外蒙古,必會歸還到其祖國懷抱裏來。這是我對外蒙古問題最後解決的信心,是始終一貫,而沒有動搖過的。至於承認外**立的決策,雖然是中央正式通過,一致讚成的,但是我個人仍願負其全責。當時我決心的根據有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