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9)
沈葆楨(1820—1879)——福建侯官(今福建侯)人,字幼丹,道光進士。授編修,遷禦史。1856年初(鹹豐五年底),任江西九江知府,跟隨曾國藩管營務。次年署廣信知府,同太平軍作戰。1858年擢廣饒九南道。1861年由曾國藩推薦,出任江西巡撫,倚用湘軍將領王德榜、席寶田等鎮壓太平軍。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由左宗棠推薦,繼任福建船政大臣,專主福州船政局。1874年日軍侵略台灣時,被派為欽差大臣,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帶領船艦前往台灣,部署防務,“修城築壘為戰備”。日軍撤退後,又購買機器,主持開采基隆煤礦。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辦南洋海防,大力擴充南洋水師,與李鴻章同為清政府籌建海軍的主持者。
胡雪岩(1823—1885)——安徽績溪人,字雪岩,捐班出身。初在杭州設銀號,得巡撫王有齡支持,經理官庫銀務。後入左宗棠幕,以“熟諳洋務”著稱。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主持福州船政局“延洋匠、雇華工、開藝局”等事務。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辦理采運,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1872年左右,代借內外債達一千二百餘萬兩。在江、浙、湘、鄂等地開設當鋪二十餘處,又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在杭州開設慶餘堂中藥店,並經營出口絲茶業,是有名的紅頂商人。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受洋商排擠,破產。
袁保恒(?—1896)——河南項城人,字小午。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進士,選庶吉士,期滿授編修,後從父袁甲三在安徽隨團練大臣周天爵辦團練。鹹豐九年回京供職,十年複命赴父袁甲三軍營幫辦軍務。累官翰林院五品侍講、侍讀庶子,同治三年擢四品侍講學士,命赴淮北接統其父袁甲三所統各軍。旋召回,以從五品鴻臚寺少卿候補。七年,西撚張宗禹犯京畿,自請效力戎行,命赴李鴻章大營委用。撚平,加三品銜授侍講學士。後隨左宗棠入陝,得重用,出任西征糧台督辦、西安製造局督辦。後回京任職。
文祥(1818—1876)——滿洲正紅旗人,瓜爾佳氏,字博川,號文山,道光進士。晚清重臣。初授工部主事,累官郎中、太仆寺少卿、內閣學士,曆禮部、戶部、吏部右侍郎。鹹豐九年,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調工部右侍郎、戶部左侍郎。鹹豐十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鹹豐帝被迫北狩,命留京隨同恭親王奕與英、法議和。鹹豐十一年,同恭親王奕、大學士桂良奏請改變大清國的外交、通商製度,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詔準,並被任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鹹豐帝病死熱河,參與祺祥政變,得慈禧太後信任,擢都察院左都禦史、工部尚書兼署兵部尚書,為內務府大臣兼都統。以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達十五年之久。
官文(1798—1871)——滿洲正白旗人,王佳氏,字秀峰。晚清重臣。曆任藍翎侍衛、頭等侍衛、副都統職。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春,擢荊州將軍。累官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1864年封一等伯爵。1866年,為湖北巡撫曾國荃參劾,解總督職,次年還京,管理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統。調署直隸總督,回京後管理戶部三庫,授內大臣。
李鴻藻(1820—1897)——直隸高陽人,字寄雲,號蘭孫,鹹豐進士。晚清重臣。拜當朝大學士、理學大師倭仁為師,專修理學。曾任翰林院編修、修撰、太常寺漢寺丞等。鹹豐十年,李鴻藻被特詔為皇太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皇帝)師傅。同治三年授侍講學士仍兼上書房師傅。官至軍機大臣、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等。
沈桂芬(1818—1881)——順天宛平(今北京)人,字經笙,道光進士。晚清重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署山西巡撫,後進京供職。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任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崇厚與俄人議訂條約,喪權辱國,舉國嘩然,他從中委曲調停,易使往議,改訂條約。
曾紀澤(1839—1890)——湖南湘鄉人,字劼剛,曾國藩子,由二品蔭生補戶部員外郎。晚清外交名臣。光緒三年父憂服除,襲侯爵,次年出任駐英、法兩國公使。光緒五年,兼駐俄公使,奉旨與俄改約成功,與俄簽訂《中俄伊犁改訂條約》。光緒十一年任滿回國,幫辦海軍事務,旋為兵部左侍郎,命在總理衙門行走。後病歿,諡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