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8)(1 / 3)

第九章 (8)

……1983年8月,一位名叫王震的身經百戰的將軍,回想起自己在新疆工作時的經曆,歎道:“解放初,我進軍新疆的路線,就是當年左公西征走過的路線。在那條路上,我還看到當年種的‘左公柳’。走那條路非常艱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條路就更艱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則,祖國西北的大好河山很難設想。”

鹹豐皇帝(1831—1861)——愛新覺羅?奕,道光帝第四子。1850年(道光三十年)3月即位,以明年為鹹豐元年。轉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起義,不久建立太平天國。4月,任賽尚阿為欽差大臣至湖南防堵,旋命入廣西接辦軍務。1852年,太平軍挺進湖南、湖北。次年,太平軍攻克湖北武昌、江西九江、安徽安慶、江蘇江寧(今南京)和揚州等地,並改江寧為天京,定為國都。他命向榮、琦善為欽差大臣,在江寧城外孝陵衛與揚州城外分別建立江南、江北大營,圍困江寧和揚州;令曾國藩等官紳辦團練。1856年,江北、江南大營初次破滅後,複命德興阿、和春為欽差大臣,重建江北、江南大營。

1860年8月,以大營再次被破,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對太平天國作戰。1856年10月起,英、法侵略軍發動第再次鴉片戰爭。次年12月,攻陷廣州。1858年,大沽炮台失陷,他派桂良、花沙納赴天津,同俄、美、英、法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又至上海與英、法、美訂立《通商章程善後條約》。1869年,大沽炮台守軍擊敗英、法侵略軍的進犯,戰爭複起。次年,英、法聯軍攻占大沽炮台,進攻北京,他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命恭親王奕議和,又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在與沙俄訂立的《北京條約》中,承認1858年5月沙俄強迫奕山在黑龍江璦琿(今愛輝)簽訂的《璦琿條約》。1861年8月,病死於熱河行宮。廟號文宗。

同治皇帝(1856—1875)——愛新覺羅?載淳,清朝第十代皇帝,鹹豐帝與慈禧太後子。即位時年僅六歲,由慈禧與慈安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實由慈禧太後掌權。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親政,無所作為,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二月病死。廟號穆宗。

光緒皇帝(1871—1908)——愛新覺羅?載湉,清朝第十一代皇帝,醇親王奕譞子。同治帝死時無子,由慈禧太後做主,將他過繼給鹹豐帝入繼大統。即位時年僅五歲,由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光緒十三年親政,但仍由慈禧太後訓政。光緒十五年,慈禧太後撤簾歸政。光緒二十四年,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再出訓政,他被幽禁於瀛台。光緒三十四年先慈禧太後一日病死瀛台。廟號德宗。

慈禧太後(1835—1908)——又稱西太後、那拉太後。滿洲正黃旗人,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征女。鹹豐二年選入宮中,封蘭貴人。鹹豐五年得懷龍珠,次年即得一子名載淳,得封懿妃,次年進懿貴妃。四年後,鹹豐病死於熱河行宮,六歲的載淳即皇帝位,年號祺祥。她與皇後鈕祜祿氏慈安同時被尊為皇太後。在熱河行宮居喪期間,慈禧因住煙波致爽殿西暖閣,故又被稱作西太後。是年,她聯合恭親王奕發動宮廷政變,將把持朝政的肅順等讚襄八大臣逮問,遂改年號為同治,她自此與慈安太後一起垂簾聽政並漸獨掌實權。同治帝死,她又策定奕譞五歲子載湉入繼大統,改年號為光緒,她繼續聽政。光緒十五年,她撤簾歸政,實際還掌著實權。光緒二十四年,她再次發動宮廷政變,幽禁光緒帝於瀛台,由她執掌朝政。她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

奕(1832—1898)——愛新覺羅氏,道光皇帝第六子,鹹豐帝異母弟。鹹豐元年封恭親王,鹹豐三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鹹豐五年被罷職,鹹豐七年複授都統,鹹豐九年授內大臣。奏請改變清政府的外交、通商製度,設立總理衙門並受命主持工作。鹹豐帝死,受命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成為清廷中支持洋務的首腦人物。同治四年,因受慈禧太後猜忌,被罷去議政王等一切職務,旋複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職。中法戰爭期間被罷去一切職務。光緒二十年被重新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旋又命督辦軍務,節製各路統兵大臣,並任軍機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