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譞(1840—1891)——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七子。鹹豐元年封醇郡王,鹹豐九年受命在內廷行走。鹹豐帝死,因參與“祺祥政變”,得慈禧太後信任。同治十一年進封醇親王。同治帝死,由慈禧太後做主,由其子載湉入繼帝位(即光緒帝)。光緒十一年,受命主持總理海軍衙門事務。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字伯涵,號滌生。晚清重臣。道光進士,翰林院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曾任四川鄉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等,擢禮部右侍郎,曆署兵、吏、刑、工等部侍郎。鹹豐二年丁母憂回籍,奉命幫辦團練,後練成湘軍。鹹豐十年,授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同治元年授協辦大學士。同治三年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同治六年,授武英殿大學士。同治十一年三月,薨於南京兩江總督任所,諡號文正。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字少荃。晚清重臣。道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隨侍郎呂賢基回籍辦團練抵抗太平軍,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入曾國藩幕,襄辦軍務。1861年奉曾國藩命編練淮軍,悉法湘軍。次年率淮軍調上海,升任江蘇巡撫,不久接替薛煥兼署通商大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江寧收複後,封為一等肅毅伯。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署兩江總督,次年,繼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節製各軍專辦剿撚事務。先後在彌河和徒駭河鎮壓了東、西撚軍。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又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成為洋務派首領。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授武英殿大學士,次年調文華殿大學士,仍留總督任。
曾國荃(1824—1890)——曾國藩胞弟,字沅甫,號叔純,貢生出身。鹹豐六年隨曾國藩作戰,自帶一軍稱吉字營。積功累官知府、道員、按察使。同治元年授浙江按察使,遷江蘇布政使。同治二年,擢浙江巡撫。同治三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旋以病開缺回籍。光緒七年,升陝甘總督,次年署兩廣總督。光緒十年,署禮部尚書,調署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事務大臣。
李瀚章(1819—1888)——安徽合肥人,字筱荃,李鴻章之兄,兩榜出身。曆任湖南永定、益陽、善化知縣,入曾國藩幕。累官江西吉南贛寧道、廣東督糧道、按察使、布政使、湖南巡撫、江蘇巡撫、湖廣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等。
郭嵩燾(1818—1891)——湖南湘陰人,字伯琛,號筠仙,晚號玉池老人,學者稱為養知先生。早年遊學嶽簏書院,與曾國藩、左宗棠、劉蓉相交往。道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期未滿便丁父母憂回籍。鹹豐二年底,隨曾國藩辦團練,曾國藩注重湘軍水師,實由郭發其端。鹹豐七年授編修,次年入直上書房。同治元年授蘇鬆糧儲道,遷兩淮鹽運使,次年升廣東巡撫。因與兩廣總督瑞麟不合,被黜。光緒元年授福建按察使,未到任,命在總理衙門上行走。光緒二年,被派赴英國對馬嘉理案表示“惋惜”,並首任駐英公使。光緒四年兼駐法公使,不久被撤任回國,再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