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基(1807或1809—1871)——江蘇銅山(今徐州)人,字采臣,號石卿,道光舉人。曾為內閣中書、侍讀。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出任雲南臨安知府,複調署永昌,升雲南按察使。1850年,遷布政使,擢雲南巡撫。次年1月,兼署雲貴總督。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調湖南巡撫,次年署湖廣總督,複調任山東巡撫。
駱秉章(1793—1867)——廣東花縣人,原名俊,字秉章,後改字籲門,號儒齋。以字行。道光進士,選庶吉士,期滿散館授編修。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擢侍講學士,1850年由貴州布政使升任湖南巡撫。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太平軍北上入湖南,圍長沙八十餘日不克,他以守長沙有功,從此為清廷所倚重。後支持曾國藩辦團練,又延湘陰舉人左宗棠為幕僚,練勇抗擊太平軍。1854年以後,出兵擊敗湘南天地會起義軍,協助鎮壓貴州苗民和號軍起義。1860年入川,次年任四川總督,與李短韃、藍大順、郭刀刀的川滇農民軍作戰。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川滇農民軍被擊敗,餘部走陝西。1863年,擊敗石達開於大渡河邊,清廷授以太子太保銜。1865年,派周達武擊滅西北太平軍餘部梁成富軍於甘肅階州(今武都)。後病死於四川。
楊昌浚(約1814—1897)——字石泉,號鏡涵,湖南湘鄉人。1852年(鹹豐二年)以附生隨羅澤南練鄉勇,旋隨湘軍對抗太平軍,轉戰兩湖、江西。1860年攻陷江西德興、婺源,擢知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初,隨左宗棠入浙鎮壓太平軍。1964年占杭州,累遷至浙江布政使。1869年署浙江巡撫。1871年赴寧波籌辦海防。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任甘肅布政使。1883年授漕運總督。中法戰爭起,受命幫辦福建軍務,授福建浙總督。次年兼署福建巡撫,於台灣防務多有建議。1888年調補陝甘總督。1895年被革職留任,旋開缺回籍。
劉典(約1815—1878)——湖南寧鄉人,字克庵。以諸生隨左宗棠入浙,累官直隸州知州、知府,擢浙江按察使。後隨左宗棠入陝,初授甘肅按察使,旋賜三品京卿幫辦軍務,署陝西巡撫,後病死蘭州。
江忠源(1812—1854)——湖南新寧人,字常孺,號岷樵,武舉出身。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率新寧練勇鎮壓當地雷再浩起義,授知縣。後赴浙江秀水(今嘉興)、麗水任職。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夏,至廣西從賽尚阿,尋在桂平、永安(今蒙山)等地圍攻太平軍,擢同知。次年春,以病回籍。5月,往援桂林,圍解,升知府。追擊太平軍至湖南道州(今道縣)、桂陽州(今桂陽)、郴州(今郴縣)、長沙,複留守湖南。1853年春,擢道員,升湖北按察使,尋幫辦江南軍務。6月,行至江西九江遇阻,轉赴南昌協助守城。9月,解圍。旋至湖北田家鎮,兵敗突圍出,授安徽巡撫。12月,抵廬州(今合肥)防守。1854年1月,廬州為太平軍攻克,他受傷投水身亡。
馬新貽(1821—1870)——山東菏澤人,字榖山,道光進士。分發安徽出任建平、合肥知縣。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隨袁甲三、翁同書鎮壓太平軍,累遷安徽按察使。1863年(同治二年)任安徽布政使,次年任浙江巡撫。在任期間,修築海塘,奏減杭、嘉、湖、金、衢、嚴、處七府浮收錢漕,複興各府書院等。1868年任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奏撤臨淮關蔣壩分關。1870年8月,赴署西偏箭道閱射,事畢由箭道回署時,被張汶祥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