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答案:D。李覯,字泰伯,也稱盱江先生,北宋思想家、詩人。由於家世寒微,自稱“南城小民”。由於重實用,李覯反對孟子,著有《常語》以駁孟子思想,反對所謂的“重義輕利”,學術上以儒學為宗,反對佛、道二教。
5.答案:B。劉邵,三國時文學家,他將才、德並列標舉,作為拔選人才的標準。認為自然的血氣生命具體展現為精神、形貌、聲色、才具、德行。通過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這九種表征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性情、氣質和心理。
6.答案:B。劉邵所撰《人物誌》是在推行九品中正製品評人物、選擇人才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專著,旨在為推行九品中正製提供理論依據,在實踐上總結經驗,以推動這一製度的發展和完善。這是我國古代唯一流傳至今的關於人才學的理論著作。
7.答案:D。二程,指程朱理學的奠基者和創始人程顥、程頤二人。程顥,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世稱“二程”,著作有《二程集》。他們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程頤反對婦女改嫁,宣稱“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8.答案:D。魏源,名遠達,字默深,我國近代啟蒙思想家。他學識淵博,主要代表作品有:《書古微》、《詩古微》、《默觚》、《老子本義》、《聖武記》、《元史新編》和《海國圖誌》等。這句話出自《默觚?學篇》,鼓勵人們要愛惜光陰。
9.答案:B。《論語》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這一書名是當日的編纂者給它命名的。
10.答案:B。《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嗣,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博學之、慎思之、審問之、明辨之、篤行之”,意為:做事要廣泛的學習、仔細的探究、謹慎的思考、明確的辨別,最後要切實實行。
11.答案:D。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老子的宇宙觀。“無狀之狀,無物之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和“道”是老子的價值觀之一。
12.答案:B。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製中央集權的理論。“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這句話出自《韓非子?物權》。他認為嚴重的徭役和賦稅隻會讓臣下強大起來,不利於君王統治。他主張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一個人手裏,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
13.答案:C。這句話出自《列子?天瑞》:“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意思是指:世界上沒有絕對好或絕對壞的事物,事物的好壞都是相對而言的,不應求全責備,應該學會全麵地觀察和評價事物,以便對事物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
14.答案:B。隨著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日益加深,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有識之士開始麵對社會現實,揭露腐敗現象,呼籲革除弊端,提倡“經世至用”,引導人們掙脫程朱理學的枷鎖。這就為“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的萌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15.答案:B。尹文,齊國人。戰國時代著名的哲學家,屬稷下道家學派,他的思想具有調和色彩,對後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響。他認為,要做到“無為而自治”,名實相副,就要堅持做到“仁、義、禮、樂,名、法、刑、賞”這八條。他的形名論思想,對研究我國邏輯思想很有幫助。
16.答案:C。嚴君平,西漢道家學者,思想家。隱居成都市井中,以卜筮為業,宣揚忠孝信義和老子道德經,日得百錢足自養。他終身不仕,著書十萬餘言,有《老子注》和《道德真經指歸》傳世,他使道家學說更加係統條理化,將其發揚光大。
17.答案:C。這句話出自《荀子?君道》,反映了荀子的人才觀:據品德好壞確定地位高低,衡量才能大小而授予相應官職。如按照個人親疏好惡隨意封賞罷黜,完全不顧政績勞績,隻會使下屬心灰意冷,消極怠工。
18.答案:C。王符,字節信,東漢思想家。這話出自他的《潛夫論》。意思是說,做過很多好事的人,即使犯了一次錯誤,也算作是過失,還不會身敗名裂。
19.答案:E。劉邵,字孔才,邯鄲人,三國時期的思想家,他的《人物誌》是我國研究人事製度的早期著作。書中,他提到考察一個人的九個方麵才有可能全麵地認識他。這九個方麵是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此書為當時的九品中正製提供了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