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眾多的“全國第一”在溫州誕生:第一份個體戶工商執照,第一家股份合作企業,第一座農民城,第一個私人包機公司,第一個跨國農業公司,第一個境外中華商城……
“春江水暖鴨先知”。1978年,當改革開放的陽光灑滿神州,在其他人還將市場視為洪水猛獸的時候,溫州人已經如魚得水,憑借著敢為人先、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創業的市場稟賦,在天地間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跡。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大潮洶湧奔騰,溫州人開始走出溫州,散落到各地,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土壤。此時,蘊藏於他們血液中的敢想敢做的基因,被充分激發了出來。
在很多人眼中,寧夏是中國西北部一個欠發達地區,但在溫州人看來,它也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地方。因此,溫州資本沒有忽視寧夏,多年來,約有3萬人、60多億元的溫州民間資本在寧夏落戶,推動著當地經濟的發展。
截至2007年,溫州人在上海創業的人數達20萬,創辦企業約兩萬多家,在上海的投資總額超過2000億元。此外,溫州企業在上海不僅參與經濟活動,還積極融入主流社會,參政議政,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提升溫州人在上海的新形象。
在整個中國版圖中,中部地區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最初,東部沿海地區首先發展起來,並逐步形成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之後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部地區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其經濟發展嚴重滯後於東部沿海地區。
2004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國家的這一重要謀略成為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契機。而長袖善舞且攜帶著雄厚民間資本的溫州人,也似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截至2007年底,在鄭州的溫州商人約有8萬,商戶近16萬家,主要集中在製造、地產、貿易和物流等行業,而鄭州市溫州籍經營者的年產值已經超過百億元,年銷售總額超過1500億元。
除河南之外,武漢也是溫州資本較為密集的中部地區。改革開放之初,溫州人就一撥撥入駐武漢商業中心漢正街。20世紀90年代溫州人轉向專業批發市場,從事行業擴大至13個。截至2008年,據不完全統計,武漢市約有17萬溫州人,約占在外溫州人總數的1/10。而武漢溫州商會是國內所有溫州商會中隊伍最龐大、機構最完善的商會之一,下轄13個分會,3000多名會員。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西部與中部、東部地區的差距十分明顯。意在縮小這種差距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在商人看來就是一種市場牽引力,為西進列車提供了動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