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3 / 3)

她每天早起晚睡,精心飼養兩頭牛。一天傍晚,她牽著牛出去吃草回來,走到半路上,那頭大黃牛突然停住腳步,隨你怎麼拉,它也不肯走。茵茵急了,眼看天要落雨,過路的人有的脫下衣服蓋在怕打濕的東西上。茵茵想:這隻牛也是怕雨淋著嗎?於是她脫下自己的上衣披在黃牛背上。天黑了,一陣大雨落了下來。這時,農場的小王跑來接茵茵。小王看見茵茵渾身給雨水打得透濕,黃牛背上卻披著茵茵新做的藍花衣裳,小王被感動得流下了熱淚,立即脫下自己的上衣給茵茵穿上了。茵茵微笑著,牽著兩頭大黃牛在雨中慢慢地走著。小王在後麵趕著那頭不肯邁大步的牛。

回到場裏,那頭在路上不肯走的牛原來病了,倒在牛欄裏。茵茵非常著急,急得她晚飯都忘了吃,跑到畜牧站叫來了獸醫。獸醫診斷後留下一些草藥,說是不要緊。那天晚上,茵茵就守在病牛身邊,撫摸它,侍候它,喂藥給它吃。兩天以後,大黃牛好了,茵茵也高興得跳起來,雖然她熬紅了眼睛。

茵茵除了喂好兩頭牛,在春耕大忙季節,還同大家一起——隻用一隻手扯草、拾糞、插秧、種玉米……她真能幹呀!

她還用科學方法種了一塊試驗田呢!她有很大的決心和信心,爭取糧食豐收。農場的人都非常喜歡茵茵,大家說:今年秋收後,我們要送茵茵上北京。

——創作於1958年

雷鋒詩歌欣賞

南來的燕子啊

南來的燕子啊!

新來的候鳥,

從北方飛到了南方。

輕盈地掠過團山湖的上空,

閃著驚異的眼光;

我聽清了呢喃的燕語,

像在問:“為什麼荒蕪的團山湖,

今年改變了模樣?”

南來的燕子啊!

讓我告訴你吧,

團山湖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

是由於黨的巨大的力量,

才圍墾成一個新的農場。

是他們——農場的工人們,

用勤勞的雙手,

給團山湖換上了新裝。

南來的燕子啊!

也許母燕曾向你說過舊時的形象。

往日的團山湖——

湖草叢生,滿目荒涼,

洪水一到,一片汪洋,

十年前有人三次收款,三飽私囊,

圍墾團山湖隻是一個夢想。

如今的團山湖啊——

良田萬頃,滿壟金黃,

微風吹過一片稻香。

新修的長堤像鐵壁銅牆,

洪水已再不能稱凶逞狂。

紅旗插在社會主義的農場,

到處是穀滿倉、魚滿艙,

祖國又添了一個“魚米之鄉”。

南來的燕子啊!

你可不用驚呆。

不是晴天裏響起了春雷,

而是拖拉機在隆隆地開;

不是溝渠裏的水能倒流,

而是抽水機在把積水排。

為什麼草坪上格外喧騰?

那是飼養員在牧馬放牛!

南來的燕子啊!

你是這樣輕快地飛翔,

許是欣賞這美麗的景象:

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條白銀管,

灌溉這片肥沃的土地,

團山湖與烏山對峙,

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

這景象是詩情也是畫意,

活躍在這詩畫般懷抱裏的工人,

更是些生龍活虎般的健將。

有的是雙手拿慣了鋤頭,

有的是才放下筆杆才放下槍。

他們豪邁地這樣說:

這是一所新的國營農場,

也是一所露天工廠,

還是一個培養紅透專深人才的學堂。

南來的燕子啊!

你不用再尋舊時代的屋梁,

無論你飛到哪裏,

再也找不著你從前住過的地方。

去年這裏是荒涼的地方,

今年變成了高大的廠房,

歡迎你到新的農場宿舍來拜訪。

但得請你告訴我,

你可知道你所飛過的地方,

新建了多少這樣的農場?

第五節 愛美的雷鋒

撫順雷鋒紀念館擴建後,增加了新的展品:皮夾克、料子褲、英格表、牛皮箱。之前展覽的,都是代表雷鋒那個時代特征的物品,比如雷鋒掉了毛的牙刷,補過的襪子等,展示了雷鋒艱苦樸素的一麵。新的展品,展示了雷鋒不為大家所熟悉的一麵。

原來,雷鋒在鞍鋼做推土機手時,是一名先進青年,工資比較高,但他省吃儉用,一直穿著工廠發的工作服。當時和雷鋒一起到鞍鋼的,還有另外幾個湖南老鄉。他們看著雷鋒從早到晚都是穿著那身工作服,覺得太“土”了。於是三番五次的勸說雷鋒,新社會下的工人應該有個新的形象才行。

雷鋒被說服了,添置了皮夾克和料子褲這身行頭,得到同事們的一致誇獎。雷鋒聽到後心裏美滋滋的,特地穿著這身新衣服到照相館裏留了影。照片出來後,雷鋒把照片寄給自己在家鄉的老領導。沒想到,老領導回信批評教育了他一頓,要他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不能忘本。雷鋒讀到信後感到很慚愧。在入伍時,他穿上這身最好的衣服拍了照,並且隻有這一次。雷鋒從此謹記領導的教誨,再也沒穿過了。這就是皮夾克和料子褲的由來。現在紀念館展列出來,是讓大家了解一個更全麵的雷鋒。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雷鋒也愛美,隻是他能克製自己,不在物質上跟別人攀比。熟悉雷鋒的戰友、同事都說他愛拍照,雷鋒自己也懂得照相的技術。早在1958年10月,雷鋒與望城縣的縣委機關領導合影時,他特意把自己白色襯衣的領子翻到夾克的外麵,上衣口袋裏還別著一支鋼筆。這在當時算是很時尚的打扮。

雷鋒不僅思想進步,生活上也懂得浪漫。據他的同事回憶,雷鋒很喜歡花,每到春天百花綻放,他都會到田野裏欣賞一番,並采摘一些放在玻璃瓶裏。雷鋒還將采摘的花送給過他的同事。通過雷鋒的同學、戰友等人的回憶,以及撫順雷鋒紀念館的展品的展示,讓人們了解到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平凡而真實的雷鋒。

第六節 定格的22歲

1962年8月15日上午8點多鍾,雷鋒同他的戰友喬安山駕駛著13號卡車迎著小雨從工地回來。因為路上道路泥濘,車上到處都是泥土。雷鋒讓喬安山將車開到空地上,打算對車子進行清洗保養。在轉彎的時候,左後輪突然打滑。汽車猛地衝進了路邊的小溝裏,碰斷了一根晾曬衣服的杆子。杆子正好砸在雷鋒的右太陽穴上,雷鋒當場昏倒在地。

喬安山趕忙跳下車子喊道:“班長!班長。”緊接著,戰友們陸續趕到出事地點,急忙用擔架把雷鋒送到附近醫院搶救。最後經搶救無效,雷鋒不幸因公殉職,年僅22歲。

22歲,正是青春洋溢,風華正茂的好年華。然而,雷鋒卻在22歲的時候,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僅僅22年的光陰,雷鋒已經做了數不清的好事。從雷鋒身上,人們看到了質樸,學到了美德,懂得了如何將愛和奉獻無限放大。

8月17日,雷鋒的追悼會在撫順市禮堂隆重召開。

雷鋒,這個隻有22歲的年輕班長,一生沒有做出豐功偉業,沒有做出如同董存瑞手舉炸藥包的壯舉。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平凡的解放軍戰士所做的平常的事,在人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在追悼會上,來了很多雷鋒生前輔導過的學生,他們看著躺在前麵的雷鋒叔叔,心中充滿了悲傷。各行各業都有代表來參加雷鋒的追悼會,會場內外放滿了花圈。來的人越來越多,屋子擠不下了,就站在院子裏。會場外麵布置有臨時的擴音喇叭。喇叭裏廣播著雷鋒生前的事跡:

1956年,雷鋒在小學畢業以後,當過通訊員、公務員,並且多次被評為“工作模範”。

1960年,雷鋒參加人民解放軍。在部隊中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獎多次,被評為“模範共青團員”、“節約標兵”,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從追悼會到烈士陵園的路上站滿了人,大家都來送雷鋒最後一程。他們肩膀上係著黑紗,胸前戴上了白花,同車隊彙聚到一起,小心翼翼地護送雷鋒走完這最後一程。到了烈士公墓,提前趕到的戰友已經挖好了墓穴。墓穴前麵放著一張桌子,上麵放滿了祭品。墓穴裏麵有紅布,還有銅錢,這都是撫順地區的風俗習慣。戰友們小心翼翼地把雷鋒的棺木從車裏抬下來,平穩地放進墓穴。戰友們圍在周圍,誰也不願拿起手裏的鐵鏟埋土……誰也不願意離開雷鋒,大家圍在雷鋒的墳墓前哀悼著。

雷鋒,沒有高大偉岸的身軀,卻散發著巨大且永恒的魅力。

1963年3月5日,全國各大報刊於頭版登出毛澤東為雷鋒寫的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極富感召力的七個大字,令全國掀起了學習雷鋒的熱潮。

全國各地先後開展了學習雷鋒的活動,並用不同的方式紀念這位年輕的戰士。重慶有雷鋒精神永恒展覽館、連雲港有雷鋒班車、大連陸軍學院有雷鋒雕像、哈爾濱有雷鋒出租車隊、江西有雷鋒號列車……

雷鋒是湖南人,他曾加入到全麵建設祖國的隊伍當中,到過遼寧省撫順。雷鋒曾在這裏工作、學習。無疑,撫順早就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雷鋒去世以後,撫順市修建的“雷鋒紀念館”於1965年8月15日落成。那裏有一座高22米的毛主席題詞紀念碑,有一條由22顆紅星與22篇雷鋒日記的石雕組成的路,名為“雷鋒之路”。

如今,50年過去了,半個世紀的光陰並沒有磨滅我們對雷鋒的記憶。他的床鋪依然被保留在“雷鋒班”的宿舍裏,上麵放著疊成“豆腐塊”的被子,幹淨整潔。退了色的軍裝和有些開裂的皮帶,讓人們想象出雷鋒穿著軍裝的樣子——那麼樸實無華,那麼富有朝氣。

22歲的雷鋒,一個如此年輕的生命,帶給人們的卻是精神的洗禮、榜樣的力量。他像一顆流星,在夜空中劃過。雖然短暫,卻如此震撼;雖然急促,卻光輝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