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沿著雷鋒的足跡前進——雷鋒班
雷鋒去世後,曾日夜和他生活在一起的戰友們無比地懷念他,他們都為雷鋒的突然離世感到惋惜、悲痛。除了戰士們,還有很多人一直掛念著雷鋒。這些人,有的是雷鋒曾經幫助過的人,有的是受過雷鋒教育的小學生,有的人聽說了雷鋒的事跡後,特意來部隊緬懷他……雷鋒所在的部隊常常應群眾的要求,舉辦雷鋒事跡展覽。
戰士們明白人死不能複生,必須正視雷鋒已經去世的事實。戰士們知道比懷念更有意義的,是通過自己的言行把雷鋒生前的精神延續下去,讓雷鋒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雷鋒的戰友們在想,隨著時間的流逝,雷鋒是否會被人們淡忘呢?幾十年後的人們,還會知道曾經有這樣一名偉大的戰士嗎?怎樣讓大家永遠記住雷鋒這位時代楷模的名字呢?經過雷鋒生前所在部隊政委的提醒,戰士們想到用雷鋒的名字來命名雷鋒所在的四班。這樣一來,即便現在四班的戰士退役了,總會有一批又一批新戰士加入進來,每一位進入四班的戰士都肩負著發揚雷鋒精神、傳承雷鋒精神的責任,雷鋒精神就可以得到繼承和發展。
於是,在雷鋒去世兩個月以後,與他同班的戰友們聯名寫了一封《雷鋒班申請》,向黨支部提出申請,希望把雷鋒生前所在的四班命名為“雷鋒班”。申請書的內容是這樣的:
黨支部:
雷鋒生前是我們的親密戰友。他雖然犧牲了,但是他那種先進的思想和光榮的事跡,永遠留在我們的心裏。我們決心以雷鋒烈士為榜樣,學習他對階級敵人的刻骨仇恨,對黨和毛主席的無限熱愛;學習他堅強的革命意誌;學習他艱苦樸素,不亂花一分錢,處處注意節約,熱情支持人民公社和災區人民生活的高尚品德;學習他學習毛主席著作的苦鑽精神;學習他對工作積極負責,堅決完成任務的模範行為。他的許多優秀品德和高尚風格都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我們四班為紀念和發揚雷鋒烈士的光榮事跡,經過熱烈的討論,大家一致表示,決心繼承雷鋒烈士的革命精神,把雷鋒烈士的革命精神一代一代地傳下去。為此,全班同誌特請求上級黨委和首長批準我們班為“雷鋒班”的光榮稱號。我們全班都有決心,一定要練好過硬本領,發揚硬骨頭作風,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拉得出去完成一切任務,處處給全連樹立榜樣,保持光榮稱號,珍惜雷鋒班的榮譽,決心做毛主席的好戰士。
四班全體戰士:張興吉王繼學陳慶林
田生綿韓玉臣喬安山
龐春學蔡永海於泉洋
1962年10月12日於撫順
這篇申請言辭懇切,可以從中看到四班戰士追尋雷鋒足跡的堅定信念。收到這封申請書後,上級領導非常重視戰士們的請求,很快做出了批複,同意授予“雷鋒班”稱號的意見。上級領導鼓勵戰士們要保持和發揚“雷鋒班”的榮譽,和部隊同誌一起學習雷鋒的優秀品質。
雷鋒的戰友和上級領導的苦心沒有白費,在雷鋒逝世50年後的今天,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沒有忘記雷鋒的名字。“雷鋒班”的稱號,毛澤東主席的“向雷鋒同誌學習”的題詞,媒體的持續關注宣傳……這些都對宣傳雷鋒事跡,弘揚雷鋒精神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沒有這些點點滴滴,人們便無法像現在這般真切詳實地了解雷鋒,無法一次又一次地在神州大地上掀起學習雷鋒的高潮。
雷鋒身上所具備的優秀品質是對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完美展現,繼承和發揚雷鋒精神,是全民族的使命。親愛的朋友,如果有機會到“雷鋒班”參觀,在那裏追尋雷鋒最真切的足跡,相信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有益的。
自1963年雷鋒班成立以來,已經有24人擔任過雷鋒班班長,除第十任班長已過世外,其餘都健在。
第一任班長現在已72歲高齡,據他回憶,初次見雷鋒,是在雷鋒剛入伍時,那天雷鋒作為新兵代表發言。由於當天風太大,雷鋒拿著的稿子被風刮跑了,但雷鋒一樣完成了演講,並表明了自己要做毛主席的好戰士的決心。在第二任班長的印象中,雷鋒是一個堅強不屈的戰士,要幹就一定要幹好。第九任班長通過參觀雷鋒的節約箱、儲蓄箱、針線包、為群眾理發的工具等幾件寶物以後,更加堅定了發揚光大雷鋒精神的信念。第十八任班長表示,學習雷鋒精神不容易,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能從中感悟到莫大的幸福。第二十四任班長曾說,進雷鋒班是每個年輕軍人的願望,他是通過激烈的競爭才當上“雷鋒班”班長的。
2012年3月2日的“北京晚報”上,報道了一則“雷鋒班”現任班長攙扶摔倒的老人,卻被認作是撞倒老人的肇事者的新聞。事情是這樣的,“雷鋒班”班長在開車途中看見老人摔倒後沒人扶,忙停下車來把老人攙扶起來,老人卻大聲嚷著說是被開車的給嚇倒的。周圍前來圍觀的人越來越多,班長有口難辯。平時他本著發揚雷鋒精神的態度,以老班長雷鋒做榜樣,多做善事,今天這一幕,讓他感到委屈和不解。這時旁邊有人看明白了,悄悄告訴他,碰上這種事,隻能自認倒黴,給點錢了結。無奈之下,這位班長把自己身上的錢全部拿出來給了老人,讓其去醫院檢查一下。老人這才不再言語。
回去後,班長把這件事彙報給團裏,消息傳開後,大家都議論紛紛。難道,做好事還做錯了嗎?雷鋒精神還怎麼發揚下去?經過一番討論,大家認為,發生在班長身上的事隻是社會當中的一小部分陰暗麵,並不能代表整個向上的社會風氣。所以,作為“雷鋒班”的人,絕不能袖手旁觀,冷眼相待。
第二節 雷鋒精神的繼承者——孫桂琴
在雷鋒留下的珍貴照片中,有一張是大家格外熟悉的。那是雷鋒在建設路小學當校外輔導員的時候拍下的。照片上,雷鋒身邊圍著7個小孩,他們正在聽雷鋒叔叔講革命的故事。其中,那個靠近雷鋒帽簷的小女孩,名叫孫桂琴——建設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當時,她才10歲。
拍照那天,個子小、膽子也小的孫桂琴看到那種場麵,既興奮又害怕。最終,還是悄悄地躲到了一邊。這一幕,正好被雷鋒看見了。雷鋒走過去,親切地把她拉到自己身邊。由於孫桂琴個子矮,雷鋒就找來一塊磚頭,墊在了她的腳下。孫桂琴踩在磚頭上,高度剛好接近雷鋒的帽簷。她瞪著大大的眼睛,認真地聽雷鋒講故事。就在這一瞬間,閃光燈一照,這一溫馨的時刻成為永久的紀念。
那時的孫桂琴身體弱,常常生病。雷鋒便將她列為自己重點輔導的對象之一。隻要有空,雷鋒就找到孫桂琴,陪著她到操場上鍛煉身體,增強她的體質。他不止一次地向孫桂琴傳授保護身體的重要性和鍛煉身體的方法。經過雷鋒的悉心輔導,孫桂琴的身體漸漸強壯起來,性格也變得活潑開朗了。這樣的轉變,讓雷鋒十分欣慰,也讓孫桂琴對雷鋒更加喜歡和信任了。
孫桂琴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和一位偉大的戰士結下緣分。這種緣分深深地影響了她的一生。不過,孫桂琴至今也忘不了得知雷鋒犧牲時的情景。孫桂琴清楚地記得,那一天是1962年8月15日,也是學校正式開學的日子。學校領導派她和三名少先隊員到部隊去請雷鋒叔叔來參加開學典禮。沒想到,走到半路上就聽說雷鋒叔叔出了事故,不幸犧牲了。那一刻,她的眼淚不由自主地往下落,怎麼也止不住。她不相信這是真的,趕緊跑到雷鋒所在的部隊駐地問個明白。當部隊的戰士證實了這個消息後,孫桂琴“哇”的一聲,嚎啕大哭起來。
自己內心喜歡和尊敬的雷鋒叔叔就這麼不辭而別了,這讓孫桂琴的內心遭受了不少打擊。從雷鋒的追悼會上回來後,她在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以雷鋒叔叔為榜樣,多做好事!
孫桂琴初中畢業後,正好趕上一個風風火火的年代,當時的知識青年都時興上山下鄉。作為礦工子女的孫桂琴,自然是首當其衝。此時此刻,她又回想起雷鋒叔叔曾經說過的話: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孫桂琴決心響應祖國的號召,到年輕人應該去的地方。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知識青年到那裏應該能有所作為。這一年,她才17歲。
對孫桂琴而言,農村是一個陌生又新奇的地方。那裏的山山水水和鄉土人情吸引著她。同時,那裏的艱苦和困難也鍛煉著她。那時的孫桂琴沒有什麼力氣,在播種花生這樣的農活上,可算吃盡了苦頭。她彎著腰,幹了一天,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了。但是,孫桂琴沒有喊累,她一直堅持不懈地苦撐著。時間長了,這位從城裏來的姑娘,也逐漸習慣了農村的生活,並且還趕超了其他的青年,與當地的村民打成了一片。
1969年,中蘇兩國關係開始緊張起來。身在農村生產隊的孫桂琴立馬向黨組織遞交申請書,表達了參軍入伍、保家衛國的決心。隻要一想到能和當年的雷鋒叔叔一樣,扛起槍,保家衛國,孫桂琴的內心就止不住地激動起來。在等待黨組織批準的日子,孫桂琴收到了雷鋒班寄來的一封信。戰士們在信中向孫桂琴介紹了部隊備戰的緊急情況,表達了人人保家衛國的急迫心情。看完那封信,孫桂琴的心情越發著急了。
經過一番努力,孫桂琴的理想終於實現了。更讓她高興的是,她被分到了雷鋒生前所在的連隊。不過她沒有如願以償地上前線,而是當了一名電話接線員。這讓孫桂琴心裏多少有些失落,所以對待這份工作也沒有多少熱情和耐心。不過在不久之後,她覺得自己以前的想法不對。實現了當兵的願望,而且還留在了自己最敬愛的雷鋒叔叔生前所在的連隊,自己應該感到幸福才是卻偏偏怠慢了工作。這時,她回想起雷鋒叔叔當年說過的話,“要跟著黨走,黨指向哪,就打到哪”。孫桂琴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趕緊調整了心態。之後,她在接線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受到了戰友和領導的一致好評。聽到領導的誇獎,孫桂琴不好意思地說:“這是我應該做的。我要時時刻刻向雷鋒同誌看齊,實實在在地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