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動員非常成功,大家都很樂意提供關於雷鋒事跡的材料,不到兩三天,就籌到30多篇稿件。這些稿件感情真摯,而不浮誇,語句樸實生動,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是雷鋒戰友提供的反映雷鋒事跡的第一手材料。另外,在雷鋒戰友的幫助下,董祖修還找到了雷鋒其餘幾本日記和各種筆記。這些日記和筆記中還記載著一些雷鋒自己創作的詩歌等小作品。拿到這些材料,董祖修如獲至寶,感覺到自己又了解到雷鋒的許多側麵。
材料差不多收集完的時候,連部通信員突然告知董祖修:“雷鋒回來了!”就這樣,董祖修有幸和雷鋒進行了一次麵對麵的交談。雷鋒和戰友口中描述的形象差不多,個子不高,但雙目有神,笑容也總是掛在臉上。董祖修稱讚他,說他值得我們大家學習,雷鋒聽了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做得還不夠,今後要更好地學習毛澤東思想,努力為人民服務!”董祖修詢問雷鋒是否同意將自己的日記刊登在報紙上。雷鋒當即答應,並謙虛地說:“我的日記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學習體會,認識很不深刻。”
因為雷鋒第二天還要離開部隊繼續去做報告,所以這次談話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但董祖修還是覺得收獲不少,覺得雷鋒這個人更加真實、生動了。
1960年12月1日,雷鋒日記在《前進報》上首次以一個版的篇幅摘錄發表。編輯在按語中寫道:雷鋒同誌的事跡,在本報1309期上已作了些介紹,這裏再把他的日記摘錄一部分發表。當我們翻開他的日記本,開始閱讀的時候,就把我們的精神完全吸引住了,每一篇,每一句都對我們是一個極大的教育和鼓舞,使我們久久不能動筆割愛。雷鋒同誌確實是我們祖國的優秀青年,是毛主席的好戰士,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熱愛自己的階級弟兄,熱愛社會主義,熱愛新生活。他用毛主席的思想武裝著自己的頭腦,指導著自己的行動,處處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大公無私,舍己為人。他真正做到了:對同誌象春天一般的溫暖,對工作象夏天一樣的火熱;對困難從不畏懼,對敵人恨之入骨。他沒有好了瘡疤忘了痛,時時刻刻都保持著勞動人民艱苦樸素的美德。雷鋒同誌的行動具體地表現了這些先進思想和高貴品質;他的日記又真實地記錄了他的內心情感和具體行動、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希望同誌們再好好地閱讀一下這組日記,把雷鋒同誌作為一麵鏡子,來對照檢查自己,學習雷鋒,趕上雷鋒,發一發階級之憤,圖一圖祖國之強!
這次,一共摘發了雷鋒從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記15篇。編輯們還為這些雷鋒日記起了一個醒目的標題:聽黨的話,把青春獻給祖國——雷鋒同誌日記摘抄。
在這之後,《前進報》一直陸續對雷鋒事跡和雷鋒活動進行報道、宣傳,從未間斷。1963年1月7日國防部批準命名雷鋒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之後,《前進報》進一步做大規模的宣傳,於當月20日,用將近一個半版的篇幅,又摘發了32篇雷鋒日記,其中包括1960年發表過的14篇。
刊發的雷鋒日記與原文基本相同,隻有個別地方,曾經過董祖修的修改。這些修改都是考慮到版麵,對原文做了一些刪減和壓縮。變化比較大的地方,隻有1960年10月21日那篇日記後麵的一段話:“對待同誌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的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
這段文字本是雷鋒摘抄在一張紙條上的,董祖修給添加到了這天日記的後麵。後來《雷鋒日記》正式出版前,前言中曾特意提到,這也是為了實事求是,為大家將最真實的雷鋒展現出來。
隨著雷鋒事跡影響的擴大,《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雜誌等報刊,也開始紛紛發表雷鋒日記,使雷鋒日記摘抄同全國人民見了麵。
在1963年1月21日召開的“雷鋒班”命名大會上,許多出版社的工作人員看了雷鋒日記後爭相要求出版。將雷鋒的日記編輯成書出版發行這個提議,得到了廣泛支持,沈陽軍區政治部的領導們考慮到雷鋒出自部隊,覺得雷鋒日記還是交軍隊出版社為好。
雷鋒日記的每篇原稿都隻有一份,但卻有眾多部門要求提供雷鋒日記。當時負責雷鋒日記出版問題的董祖修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雷鋒的日記本拆開,然後組織人手前來抄寫,抄完之後再給裝訂上(雷鋒的日記本是銷線機裝訂,極易拆卸、安裝),這樣,既解決了各個地方對雷鋒日記的需求,又不會過多損壞雷鋒日記的原稿。後來雷鋒的日記本和筆記本,一共9本,都同雷鋒的其他遺物一起征集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珍藏起來。
抄件完成後,被送到了北京,交給了總政宣傳部。經總政宣傳部認真審查處理,共選輯了121篇,約4萬5千字,於1973年4月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全國範圍內發型的第一本內容豐富、文字準確的《雷鋒日記》。這本日記的出版,滿足了全國人民學習雷鋒的需求,同時,也正如《雷鋒日記》前言中所說的那樣,是“對雷鋒烈士的永久紀念”。
1972年12月,這時正值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發出向雷鋒同誌學習口號十周年前夕,沈陽軍區根據總政治部辦公會議通過的《關於向雷鋒學習的宣傳方案》的規定,授權解放軍文藝出版社於1973年8月再次出版《雷鋒日記》。受當時的社會背景的影響,這本《雷鋒日記選》在內容的取舍和處理上,帶有明顯的曆史痕跡。
改革開放以後,為繼續堅持宣傳雷鋒精神,總政部決定再次出版《雷鋒日記》。於是,1990年3月,《雷鋒日記選》再次出版。此次的《雷鋒日記選》糾正了原來版本的不足,增添了新的內容,更好地反映了雷鋒的“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誌”,成為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學習雷鋒同誌,弘揚雷鋒精神”的最佳教材之一。
如今社會不斷進步,國家愈加富強,人們的物質世界較之過去要富足許多,《雷鋒日記》也以多種形式、多次出版。這說明雷鋒精神始終沒有被時代所拋棄,仍是人民所推崇的偉大精神,雷鋒精神將永不過時。
第四節 雷鋒基金會的誕生
大家都知道,雷鋒一生勤儉節約,從不亂花一分錢,節省下來的錢都存到銀行裏,等到國家或者哪個人需要幫助時,他就會取出來。1961年9月9日,雷鋒把節省下來的津貼費共100元,以整存整取定期半年的方式,存入了中國工商銀行撫順市望花區“七百儲蓄所”。直到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時,雷鋒始終沒有動用這筆存款。至今,雷鋒的賬戶仍舊存在,當時雷鋒填寫的“儲蓄存單”原件,現已被國家軍事博物館永久收藏,而七百儲蓄所也改名為雷鋒儲蓄所。
雷鋒生前常將自己的存款捐給需要的人,雷鋒去世後,他的存款該如何處理便成了眾人思考的問題。1989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四中全會召開,全國形勢穩步上升,社會趨於穩定。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進一步認識到雷鋒精神的寶貴價值,不但撫順市,國內其他地區的一些人們都主動與撫順市望花區和平儲蓄所(即七百儲蓄所,1980年遷到新址後更名為“和平儲蓄所”,1990年更名為“雷鋒儲蓄所”)取得聯係,要求把自己的餘錢,以雷鋒的名義存入雷鋒的存折裏,以此表達對雷鋒的無限崇敬與懷念之情。
但是,國家儲蓄有規定,定期存款隻能一次一清,不可以續存。如果續存,隻能把雷鋒存款全部取出後,再把大家的錢加上重新存入。這種存款形式會破壞雷鋒存款的曆史真跡,所以相關部門暫時沒有采納這個提議。
盡管如此,大家想繼承雷鋒意誌、延續雷鋒精神、奉獻自己一份力量的願望並沒有改變。1989年5月16日,儲蓄所主任廣納群眾意見,以“雷鋒”的名字另開存單,戶名欄寫著“雷鋒”,再追上存款單位的名字,如“雷鋒——雷鋒小學”,以這種形勢來滿足大家的心願。就這樣,雷鋒小學、天津中營小學和雷鋒中學,以整存整取定期一年的方式,分別存入100元。
一個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有人認為雷鋒存款獲利息太少,建議將雷鋒的存款全部取出存成5年或8年的定期,這樣利息就會很豐厚,40年後就會增長到1萬多元。但錢增長了,這錢用來做什麼呢?雷鋒沒有親人,他的錢一向是用於國家建設、幫助他人,並不是追求存折上的數字。這個建議受到絕大多數人的否定。
這個提議雖然遭到否定,但卻引起了工商銀行撫順市望花辦事處負責人的思考。他們受到宋慶齡基金會的啟示,想到可以以雷鋒存款本金為基礎,成立撫順市雷鋒基金會。
1990年1月23日,中共撫順市委召開第三次市委常委會,會上正式批準設立雷鋒基金會,並責成市精神文明辦公室立即籌建“撫順市雷鋒基金會”,市工商銀行予以協助。2月8日,撫順市委召開了雷鋒基金會第一次理事會,討論通過了理事會名單和基金會章程,並決定2月13日正式成立撫順市雷鋒基金會。
1990年2月13日這天,撫順市依舊沒有褪去冬季的外衣,被冰冷的寒氣所包圍。但撫順人民的心中卻熱騰騰的,喜悅的心情仿佛就要從心中滿溢開來,忘記了寒冷。一大早,歡喜的人們就聚集在和平儲蓄所門前,感受著仿若節日的喜慶。和平儲蓄所附近的工商銀行望花辦事處的六層大樓上,懸掛著兩幅長長的紅色標語:“熱烈慶賀撫順市雷鋒基金會成立大會勝利召開!”、“熱烈慶賀雷鋒儲蓄所舉行更名揭匾儀式!”
雷鋒基金會成立大會上熱鬧非凡,中共撫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市紀委副職以上的領導同誌,省工商銀行、沈陽軍區、撫順軍分區、駐撫部隊、雷鋒所在團等單位領導同誌,撫順市學雷鋒先進人物和部分企事業單位的代表,以及新華通訊社、金融時報、遼寧日報、遼寧電視台、沈陽軍區前進報、撫順日報、電台、電視台等全國14家新聞單位的30多名記者,還有自願前來捐款的群眾,共300多人出席。
大會勝利結束後,又進行了雷鋒儲蓄所的揭匾儀式。揭匾儀式一結束,雷鋒儲蓄所就可以正式開門服務了。儲蓄所二樓特設了5個捐款窗口,中共撫順市委書記、雷鋒基金會會長劉振華在1號窗口,帶頭第一個向雷鋒基金會捐款。
不過,雷鋒基金會收到的第一筆捐款並不是來自劉振華的。早在基金會成立之前的2月7日,和平儲蓄所主任曲光英就已經收到了江蘇省蘇州市道前街童葆春藥店吳念鈞彙來的捐款200元。吳念鈞是在報紙上看到呼籲建立雷鋒基金的文章後,便立即向撫順和平儲蓄所彙了款,他在彙款單上寫道:“奉上200元,捐款基金,以表心意。”寥寥幾句話,道出了心懷的愛心,同時也體現了雷鋒精神的號召力。
雷鋒基金會成立當天,就已有3117人到現場捐款,捐款達11.8萬多元。截止1990年8月底,全國已有2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53個城市的3萬多人捐款62萬多元。這些捐款來自各行各業、各個階層,他們根據自身能力的不同,捐款的數額也不相同,但不管款額的大還是小,承載的都是世間最珍貴的愛心,訴說的都是世間最偉大的奉獻。現如今,從雷鋒生前存折上借來的5元錢成立的基金會,在全社會的關心支持下,基金已經“滾”到了230餘萬元。
雷鋒曾說過:“一滴水隻有放進大海裏,才永遠不會幹涸。”20多年來,雷鋒基金會收到的每一份捐款都猶如是“一滴水”,而承載著雷鋒精神的雷鋒基金就是“大海”,一滴滴的水彙進了大海,使大海始終沒有幹涸,仍舊波瀾壯闊、浩瀚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