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雷鋒精神永不過時(2 / 3)

全市青少年在團市委的號召下,積極響應,踴躍參觀雷鋒烈士事跡展覽室,僅一個月,展覽室就接待了123800多人。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邀請了雷鋒生前的戰友,所在部隊俱樂部主任做烈士生平事跡的報告,報告進一步講述了雷鋒生前的種種事跡,以生動的語言,真摯的感情,為廣大青少年展現出一個從苦孩子到好戰士、鮮活的雷鋒形象。據不完全統計,當時直接聽報告和聽錄音的人數有67500多人次,遠遠超出了最開始的預計。

這次展覽能獲得如此好的效果,是與這次參與籌建展覽的相關人員的努力分不開的。展覽室由市工人俱樂部具體組織實施,同時,市委還從市文化局、市文聯、發電廠等單位,抽掉了一批在全市有名望的美工師、攝影師、書法家、木工和講解員等。有關單位聽說是為雷鋒籌辦展覽室,都熱情的給予支持。雷鋒生前所在部隊還送來了雷鋒生前用過的一批實物,部隊俱樂部主任還主動參加複製和提供文字資料等工作。

參加辦展覽室的工作人員,都因能為宣傳雷鋒事跡出點力而感到無比光榮,都盡可能地拿出最大的能力參與其中。書法家喬夢雲書寫《前言》版時,生怕寫錯一個字和弄髒了版麵,便用杯子作墊子,跪在上麵工工整整地書寫;攝影師林輝更是一直待在暗室裏洗照片,一待就是幾小時,他說:“雷鋒生前我沒能給他照一張相,有辦展覽的機會為雷鋒複製照片,也能表達對雷鋒的崇敬和懷念。

工作人員為了辦好展覽,廢寢忘食,困了就把長條椅拚起來,在上麵睡一會兒;餓了,就隨便買點幹糧吃幾口。美工設計師高揚的母親生病了,家裏幾次捎信讓他回去照顧,可他卻堅持辦完展覽後再回去,他的愛人開始非常生氣,但當她得知是為雷鋒辦展覽後,就再也不催他回家了。在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之下,雷鋒事跡展覽室僅用了15天就全部準備完畢了。當展覽室開展後,有人在留言簿上留下了這樣的話語:“你們以雷鋒精神辦展覽,也要向你們學習和表示敬意。”

1963年3月,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為雷鋒題詞,引起了全國範圍內學雷鋒活動的熱潮,作為學雷鋒發源地的撫順,更是再次掀起學習雷鋒活動的新高潮。

撫順市總工會及時作出向雷鋒同誌學習的決定,並號召全市廣大故事員把雷鋒的動人事跡編成革命故事,講給廣大職工聽,講給全市人民聽。雷鋒逝世後,故事員張功升、李彙瀛、張婷、李秀蘭等,在撫順市總工會宣傳部的精心組織下,把雷鋒的事跡編成《童年》、《一個孤兒》、《永不生鏽的螺絲釘》、《風雨之夜》等一組故事,到新撫區、望花區、露天區講給居民聽,到企業講給職工聽,到學校講給學生聽。他們以鮮明、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和語言,強烈地吸引著和感染著每一個聽故事的人。

撫順職工故事員從雷鋒犧牲起,從沒有間斷過向別人講述雷鋒的故事。幾十年來,他們究竟講了多少個故事,沒有確切的數據。不過,故事員張功升做過一個小統計:他從1961年起至1990年,共講了310多個故事。其中講得最多的就是雷鋒的故事,共計2100多場,聽眾達23萬多人次。當時,雷鋒的故事是最受大家歡迎的,許多人聽了幾遍,仍能為雷鋒的心酸童年落淚,為雷鋒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所感動。為此,有人還編了一段順口溜:“故事送上門,聽得直入神,今天沒聽夠,明天請上門。”可見大家對雷鋒故事的喜愛有多深。

撫順職工故事員從撫順工人百姓身邊講到沈陽軍區,從軍區講到全省,講到河南、山西、四川,一直講到北京中南海,講到人民大會堂。全國各地,各個街道,仿佛都曾回蕩過講述雷鋒故事的聲音。

講雷鋒故事的過程也是學雷鋒的過程。被稱為“故事大王”的張功升曾在十年浩劫中遭到非難,生活一度極為艱苦,但他從未放棄為人講述雷鋒的故事,講英雄模範人物的故事。麵對著艱難的困境,他始終堅守希望,咬牙堅持也要為他人帶去溫暖。1977年,他17歲的孩子因癌症去世,這對他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就在這時,一個不清楚情況的人邀他去給一個學校講故事。廠領導考慮到他的心情,幫他謝絕了。張功升知道後,立即整理好心情趕到學校,精神飽滿地為孩子們講起雷鋒的故事。第二年,他因工受傷,患上了“大麵積外傷肌肉骨化症”,麵對傷痛,他以革命先烈和雷鋒精神鼓勵自己,仍然帶病堅持上班。

不隻是張功升,撫順職工故事員們在講雷鋒故事、宣傳雷鋒事跡的同時,都在繼承和發揚雷鋒精神。199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江澤民親自來撫順參觀雷鋒紀念館,又給撫順廣大故事員增添了新的力量。老故事員李彙瀛感慨道:“故事員隊伍成員可以變動,可宣傳雷鋒精神永遠不能變,一定要用講故事這種形式把雷鋒精神講下去。”

1980年,撫順市總工會為進一步落實中共撫順市委作出的《關於進一步開展向雷鋒同誌學習活動的決定》,向全市工會係統發出了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各單位圖書館的優勢,組織職工廣泛開展讀書活動,以雷鋒為榜樣,學政治、學文化、學技術,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力求深入、持久地開展學雷鋒活動。雖然當時雷鋒已經離世將近20年,但撫順人民依舊主動、積極地響應號召,自發組織學習小組、讀書小組,自學成才的事例也不勝枚舉。

在開展雷鋒自學讀書活動中,撫順市工人文化宮圖書館工作人員,還采取“自願結合、堅持業餘”的原則,吸收了一些教師,幹部和工人,成立了書評小組,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書評活動。自書評小組成立以來,多次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書平活動。書評小組成員以口頭形式,對作品的社會曆史背景,對書中的人物、主題、寫作技巧等,進行詳細、生動的講解。同時,他們還辦起了《圖書館與讀者》等專欄,提倡“像雷鋒那樣讀書,像雷鋒那樣做人”,在廣大青年職工中間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調動起眾多讀者學雷鋒的熱情。

1990年9月,撫順市總工會組織了“學雷鋒書評征文講演會”,以學習雷鋒積極分子為素材,選講了《幽幽礦山情》等80多篇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充分表達了撫順80多萬職工以雷鋒為榜樣,熱愛自己的礦山和工廠,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無私忘我的精神風貌。

從1960年第一次學雷鋒活動開始至今日,撫順市學雷鋒活動已經走過50多個年頭。在這漫長的征程中,撫順人民從沒有忘記過雷鋒,沒有遺棄過雷鋒精神,始終堅持以雷鋒為榜樣,做人、做事,為祖國、為人民而奮鬥。在雷鋒逝世50周年、毛澤東主席題詞號召“向雷鋒同誌學習”49周年的2012年,撫順市委書記劉強表示撫順市要爭取“人人學雷鋒,共建雷鋒城”,使雷鋒精神傳遍千家萬戶,覆蓋各個層麵,做到人人知雷鋒、人人學雷鋒、人人當雷鋒,讓雷鋒精神在人民群眾中、在整個社會中生根開花、結出碩果。

第三節 《雷鋒日記》出版前後

許多朋友也許有過這樣的疑問,雷鋒日記是怎樣被發現,又怎樣被出版成書的呢?這還要從1960年說起。

那時,雷鋒將自己的存款捐給公社和災區的事跡還沒有被發現,但他在其部隊已經是一個“名人”,軍區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語先後從雷鋒生前所在部隊的宣傳處副處長趙琦和雷鋒所在團的政委韓萬金、宣傳股長吳守信那裏,了解了不少雷鋒的先進事跡,並得知雷鋒有記日記的習慣。

王寄語認為雷鋒的日記會是從思想上了解雷鋒的成長過程,會更深入地走進一個先進人物的內心。有了這個想法,他便聯係了雷鋒所在團的政委韓萬金,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正巧,當時雷鋒正準備來工程兵所屬黨委去做憶苦報告,王寄語便讓韓萬金代問雷鋒可否將日記一起帶過來。等雷鋒來到軍區工程兵所屬單位做報告時,果真帶來了自己的日記,還有一些讀書筆記,一共有四五本。雷鋒將日記交給王寄語時還說:“我就有這幾本了,本來在鞍鋼工作時也有的,但是現在找不到了。”說著,還不好意思地笑了。

王寄語微笑著說:“這幾本就很好,我就借幾天看看,過兩天就還你,保證不把你的日記弄丟。要不,我給你寫個保證書?”

雷鋒雖然聽出王寄語的最後一句話是玩笑話,但還是連忙擺手,說“不用不用”。這次見麵雙方都很愉快,王寄語與雷鋒又交談了一會兒後就拿著日記離開了。王寄語仔細閱讀完日記後,找宣傳處的同誌給抄下來一部分,送給軍區工程兵黨委常委成員閱讀,隨後便把日記本還給了雷鋒。

與此同時,沈陽軍區黨委機關報《前進報》的報社編輯部收到一份來稿,內容反映的是雷鋒把自己辛苦攢下的200元錢捐給人民公社和遼陽災區的情況。報社編輯部非常重視這篇來稿所提供的情況,總編立刻給王寄語打電話詢問雷鋒情況。這算是問對人了,王寄語對雷鋒的情況非常清楚,將自己了解到的情況大致介紹了一下。聽了王寄語的介紹,報社領導共同研究,決定派記者專門前往軍區對雷鋒進行采訪,爭取寫出一篇有分量的通訊報道,以作為重大典型突出宣傳。

在這次調查采訪過程中,報社的記者在雷鋒的床上發現了幾個本子,翻開了一看,發現是雷鋒的日記。雷鋒的日記並不是單純地記錄每天都做了什麼,還有一些心得體會,報社人員對這些日記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便詢問王寄語能否借來看看。王寄語本身就很讚賞雷鋒的日記,甚至曾經借來閱讀、宣傳過,當即表示可以借走。後經過雷鋒本人同意,報社拿走了幾本日記和學習筆記。1960年11月,報社將兩三本雷鋒的日記交到當時報社編委成員董祖修手中,讓其進行整理摘錄,以用來展開對雷鋒事跡的宣傳。

董祖修對於第一次閱讀雷鋒日記有著深刻的印象,他曾回憶道:我一本一本往下看去,從他那一篇篇充滿著階級的愛和憎的傾訴當中,從那一句句為了黨、為了人民、為了共產主義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直至最寶貴的生命的錚錚誓言當中,深感雷鋒絕非一般戰士,而是一位真正把個人的苦同整個階級的苦聯在一起,把個人的解放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聯在一起,自覺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先進典型。

“我仔細琢磨雷鋒日記中一段段頗富哲理性的話語,如:‘一滴水隻有放進大海裏才能永遠不幹,一個人隻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一起的時候才能有力量’。‘要記住:在工作上,要向積極性最高的同誌看齊;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誌看齊’。‘雷鋒同誌:願你做暴風雨中的鬆柏,不願你做溫室中的弱苗。一一自己題’,等等,又深感雷鋒同誌是一位很善於學習,並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好同誌。

董祖修閱讀完雷鋒日記的第二天,便向領導表示日記完全可以摘登。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追求真實、生動,董祖修特意拿著雷鋒的日記前往撫順雷鋒所在部隊進行采訪。很不巧,董祖修到部隊時,雷鋒在外做憶苦報告,沒有在部隊中,董祖修便隻能從雷鋒的好戰友中間了解情況。他發動大家采取“兵寫兵”的方法,人人動筆,把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感受最深的有關雷鋒的動人事跡,毫不誇張,真實無誤地寫下來,同時還請求團裏的宣傳股長、望花區和平人民公社的黨委書記等人提供關於雷鋒的稿件。